查看原文
其他

《名人的信仰》-宋美龄

QT灵修 2022-06-27

名人的信仰


宋美龄





宋美龄(蒋介石夫人)


宋美龄生于1897年,出身于基督徒家庭,从小信主。其父宋嘉树(参孙中山条)是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派驻中国的牧师;其母倪桂珍出身于中国传统基督徒家庭,而且是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参徐光启条)的后裔。她在十岁时,被父亲送往美国的一所教会学校读书。蒋介石认识她后,对她一见倾心并求婚,表示要信仰基督,他们按基督教仪式举行婚礼。婚后,他信守诺言,表现出对基督的笃信不渝,直到去世。宋美龄知道她母亲和神的关系与自己不同,她母亲与神非常亲近,用许多时间祈祷,与神交流。在她母亲看来,祈求神不仅是请求神祝福她的子女,而且是等候神的旨意。她按照神的旨意生活,公正行事,有爱心,谦卑地与神同行。她常向子女们强调的一点是:不应要求神做任何伤害别人的事。

宋美龄在她写的《我怎样成为一个基督徒》一书中说:

“我的家庭乃是传道家庭,父母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徒。我从小就上主日学,还参加主日崇拜和每天的家庭聚会。有时我心中极不高兴那样勉强坐着听那长篇的讲道,但就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不少主的道理。甚至我与蒋先生结婚之后还没有重生。在知识上我相信耶稣的神性,我也相信耶稣到世上来救赎罪人,但这对我并无多大关系。虽然他是为我死,也是为全世界的人死,这事实在我身上并无特殊意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实际遇事常常凭理智判断。而且认为虽然人人都有罪,但自己的罪不比一般人更重。”

“我母亲与神的关系并不像我这样,她的生活与神极其亲近,她每天常花几个钟头来祷告。那时我们每逢遇到困难,总要找她为我们祷告。她的个性,处处表现出严厉刚强,而绝对不是优柔善感的。她那时虔诚的祈祷,是我幼年生活中最深刻的印象,她常自闭于三楼的一个房间里进行祈祷,祈祷的时间很长,有时天没有亮就开始了。我们有什么难题要求解决,她一定对我们说:‘让我去叩问神。’我们不能催促她立刻回答,因为叩问神,不是五分钟可得到效果的事情,一定要耐心等待神的启示。但奇怪的是,凡她祈祷神以求决定的任何事情,结果都是良好的。所以母亲离世后,我常常想,我的精神生活将渐渐成长了。我觉得神之所以召她,为了要使她的儿女得以自立。当她在世时,我常常以为我所应做或不应做的事情,她都会替我祷告神,叩问神。她虽坚持着我们必须自己祈祷,不能做我们的中间人,然而我确信她有无数长时间的祷告,是替我们做的,或许因为有这样一位母亲在我心中与基督发生了关系,就使我怎样也没法子把它舍弃了。有一天,我恰好与她谈到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时,我激动得不能自制,突然高声喊了出来:‘母亲,你的祈祷很有力量,为什么不祈求神用地震或类似的灾祸惩罚日本呢?’她严肃地看着我说:‘当你祈祷,或求我替你祈祷的时候,切不要拿这种要求侮辱神,我们凡人尚且不应有此存心,何况祈求神呢?’”

“我应就丈夫的需要,尽力帮助他,我把我所知道的精神园地,引导他进去。同时我因生活纷乱,陷于悲愁的深渊,我想找一自拔的途径,于是不知不觉地又回到母亲所信仰的神那里。我知道宇宙间有一种力量,其伟大决不是人们所能企及的,那就是神的力量,母亲鼓励我丈夫精神生活的任务,既由我担负了起来,我也日渐与神接近了。”

“母亲的死对她的每一个儿女都是重大的打击,但对我的打击也许最重,因为我是她最小的女儿,我对她的依赖程度超过我自己所知道的。那时,蒋先生在日本侵略的威胁之外,又有内乱,同时黄河泛滥成灾,大批人遭遇饥荒的威胁。许多困难令我心灰意冷,几乎濒于绝望,而母亲已不在世间,不能天天为我们祈祷了。我该怎么办呢?我能向谁求援呢?现在回想起来,我明白这是我第一次的灵性转机。在蒋先生与我结婚以前,他曾答应我母亲要查考圣经,后来他果然忠实地做到了。在我母亲临终以前,她带领蒋先生正式归主。后来他每天自行查考圣经,想要明白《旧约圣经》中复杂繁奥的真理,这是一件颇为烦难的工作,因为难得有几则圣经历史,是一位不在基督教环境中长大的人所能领会欣赏的。当我看到他这样在困难中努力查考的时候,我晓得我应帮助他,像我母亲一向所作的一样。我从前在美国卫斯理大学读书时,曾选修一门《旧约圣经》历史课程。于是我就利用我的旧笔记和课本,开始每天与他有一段查经的时候,这大有裨益于对他的启发。一直到现在,我们还保持这个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们一起祷告、读经,并讨论彼此的心得。每晚就寝前,我们也在一起祷告,我自己的信仰和心得也同时滋长,一种更深的意义浸润了我们的婚姻,我初步走上了我灵性发展的高原。”

“1949年,我觉得神呼召我组织一个小型的在我周围的主内姐妹祈祷会。当时,我对这件事十分胆寒。我觉得不自在,竭力想逃避这个责任。我害怕我的朋友会认为我过分虔诚,就像我以前对母亲的看法一样。我们多数的人都能很自然地表露我们对家人或朋友的爱,但却最不愿意别人知道我们对基督的忠诚,这岂非怪事。事实如此,我们爱基督的心也就渐渐冷淡了。因为唯有一再坚认我们的信心,我们才能保持活泼的爱心。后来我深信,一条绕遍全球的有各地祈祷会所组成的锁链,必能有助于世界和平的建立,这种锁链比任何宣传还要有力量。于是我就邀请五位姐妹到我的新居来,她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告诉她们,从那天起我希望有个祈祷会。我提起耶稣的应许说:‘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太18:20)从那时起,我们就在每星期三下午举行祈祷会,五年来从未中断过。最初的时候,我们必须克服一种不自在的感觉,开始时大家都很害羞,我们中间有些人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出声祈祷过,一向很熟的朋友,在神面前突然陌生起来。但神终于负责带领了这个聚会,赐圣灵真正与我们同在,不时充满了整个房间。”

“每年复活节,我们的祈祷会都举行受难节崇拜,由电台广播。我们着重说明耶稣钉死以后所发生的事件,当时除了羞愤自缢的犹大外,门徒们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属灵伟人,并具有惊人的领导能力。他们虽然饱受逼迫苦害,却在到处传福音,为公义的国度争战。他们这批极少数的基督徒,不单没有像一群无牧人的迷羊四处流散,反而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不可力敌的团体,以致在可怕的压迫残害之下,竟然强过整个罗马帝国的力量。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地热心无所惧怕,而是一些胆怯、无生气、连所信的是什么也弄不清楚的基督徒?”

“圣经中的福音书记载,耶稣在他工作期间,常常必须离开群众去与父神相交。他不但独自这样做,也带着他的门徒一同这样做。他是神的儿子,尚且需要靠着祈祷更新他的灵力,我们自然更需要祈祷,一同祈祷、出声祈祷,抱着迫切的热诚和愿望祈求神旨意的成就。”

“每周的祈祷会由我们各人轮流主领。聚会开始的时候,通常有两分钟的默祷,接着唱几首大家喜爱的赞美诗,然后由主领人读一段经文,并述她个人与这段经文有关系的属灵见证,再由大家公开讨论这个题目。之后,与会的人各提出代祷事项,特别为某事或某人代祷。我们都很虔诚地跪下,有两三人依次随圣灵引导开声祷告。我们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因为我们觉得,自发的精神和多样的变化更能引起我们的热心。每次结束的时候,我们必为中国的前途和世界的和平祈祷。”

“在最早的几次聚会中,有一次一位主领人请凡是经历过圣灵同在的人举起手,那时我没有举手。一直到后来,我才认识了住在我里面的圣灵。事实经过如下:直到有一天,我才理解到耶稣不但为众人死,也是为我死,某日,我读(圣经)耶稣钉十字架的一段,当我读到一个兵丁用枪刺他的肋旁,血和水从伤口流出来(约19:34)的时候,我停了下来。这件事我以前读过多遍,从来不曾特别受感动,但这次我竟然哭了。那天,我第一次悟到他是为我受了这些伤痛。我哭了又哭,深深感到自己的卑微不配。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是极大的忧伤与极大的舒畅同时交汇。我本来很少哭,因为我们从小就学习不流露自己的感情。但是那一次眼泪竟然如潮水一般地流出,使我无法抑制。同时,我心中感到轻快如释重负,觉得我的罪已被泪水冲洗净尽了。那次,我经历了圣灵的洗,从这天起,我不单从头脑中相信,而是个人亲自与我的基督连结。‘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宋美龄在一次宴会上说过一个寓言故事:一只蝎子想过河,但不会游泳,就对一只乌龟说:“你过河时,请允许我坐在你背上。”乌龟说:“那可不行,你会蜇死我的。”蝎子说:“不会的,我若蜇死你,我们两个岂不同归于尽吗?”乌龟想想却也有道理,它若不爱我,也不能害自己,就让蝎子爬到自己背上,游到中流,不料蝎子大蜇乌龟,结果是同被淹死。临死前乌龟问蝎子:“你不是说你不会蜇我的道理,为什么现在蜇死我呢?”蝎子说:“这与道理无关,我的本性就是如此。”对的,一个罪人不但害了自己,也害别人、社会和国家,人虽知道在伦理上许多事不该作,但却控制不住自己,因为人有罪性,以犯罪为乐。所以现在社会上充满了罪,人心诡诈,正如圣经上说连一个义人也没有。(罗3:10)

宋美龄为安慰一位主内姐妹,而写了下面的一段话,这位姐妹晚年忽遭丧子之痛,悲伤逾恒,而宋美龄即时的关切给了她极大的安慰。这段话的内容如下:“给张太太:愿我们的天父安慰护持你。死亡不是光的灭绝,而是灯的熄灭,因为黎明已经来临。”

《东西南北》杂志精华本第4集介绍:“宋美龄选购衣料,总是跑上好几家,问明价格,择合意的地方去买。但对教会方面较慷慨,感情虔厚,每到一个省县如有教堂,必邀集信徒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和他们的家属举行茶会或聚餐,以联络感情。1933年底至1934年初,她在福建省的浦城、建瓯、延平(今南平市一带)都住在教会的房子里。她以大多数时间协助政府做收容救济工作。安排从沦陷区(日本侵占的东北)逃难到后方来的妇女儿童,组织生产自救和义务教育。通过美国教会向美国社会和海外华侨请予救济,收到从世界各地寄来的物资、现金和信件很多。”

西方国家夸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位大演说家:一位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参丘吉尔条),他有大演说家的风度,每当他到前线去演说,往往可振奋人心,使军队打胜仗。另一位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参罗斯福条),他最有名就是“炉边谈话”,当时美国人都围在火炉旁,藉着收音机听他的演说,他娓娓道来,就好像他在人们身旁说话一样。第三位就是宋美龄,她的演说是以漂亮、优美的修辞和用词著称,她的演讲从来不需要别人代笔。她的中文稿很容易译成英文,她的英文稿却没人能修改。她最有名的一篇演讲,是1942年抗日战争时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的一次演讲。她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这次她以私人身份应邀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演讲,蜚声海外,巩固和增强了中美友谊。她是唯一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演讲的中国人,她流畅的英语以及基督徒的背景,获得美国朝野和教会的极大反响和认同。演讲多次被掌声打断,全场起立。演讲完毕更是掌声雷动,达数分钟之久。并通过与罗斯福总统五次私下会谈,终于说服了罗斯福,将美国引入对日作战范围,使美国下决心对中国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共同打击日本。当时美国朝野都弥漫着孤立主义的情绪,在外交上不愿参与国际事务,宋美龄能在对日战争上争取到美国如此大的支持,实属不易,功不可没。她的这次外交活动,为中国民族救亡作出了重大贡献。

美国考门夫人(参考门夫人条)写的《荒漠甘泉》的中译本初版由宋美龄翻译,1942年出版,首先供蒋介石灵修之用,他如获至宝。此后这本书在我国所产生的影响日甚一日,至今在识字的基督徒中几乎是无人不知的一本名著了。为便于读者醒目,蒋介石于书中每月之首,亲撰标题,以明其篇中之重点所在,书的封面上的书名也是他题写的。他生前每日研读此书,数十年未曾中断,并于公私信函中一再推崇此书,更遗言在他棺柩中放置他生前最喜爱的三本书:《圣经》、《荒漠甘泉》、《唐诗三百首》。蒋介石夫妇与考门夫人是好友。蒋经国在《我的父亲》一书中追述蒋介石生前读书情况时说:“家父喜读《荒漠甘泉》,且于身心印证之余,在各章的后面加以批注。”

现在南京已开放美龄宫,供游览参观。宫内有昔日蒋介石夫妇在主日参加崇拜的小型教堂,名为凯歌堂,可供十多人崇拜用,有讲道台,摆设保持过去原来的样子。后来在台北蒋介石夫妇居住的士林官邸内也建了座凯歌堂,建成后,他们夫妇俩礼拜可说是“风雨无阻”。1962年,孔祥熙(宋美龄的姐姐宋霭龄的丈夫)在台湾中部山区的梨山为山胞建一座教堂时,蒋介石夫妇去参加破土动工典礼,蒋介石并为山胞讲道。

宋美龄最喜爱的祷文是16世纪西班牙耶稣会创始人罗耀拉所作,她常反复背诵。祷文为:“主啊!请接受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记忆、我的了解和我整个的意志。我所有的存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赐予我的。现在我愿将它还给你,凭你的意志处置。只要将你的爱和你的仁慈赐给我,有了这些,我便足够富有,我不奢求其它。”

宋美龄很关注慈善事业,她在台北创办了华兴小学、华兴中学和振兴复健医学中心,任这些单位的董事长。原先是以军眷的孩子为主要对象,随后提供给社会大众。她将华兴、振兴、妇联会等的慈善、教育事业做好,视为她的生活目标。

宋美龄进入晚年后,对神更加虔诚。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她到美国纽约,一住就是近11年,在这漫长的日子里,有耶稣为她作伴,否则日子如何过是难以想象的。她常到市中心曼哈顿或长岛住宅附近的教堂参加崇拜。几十年来,她把读经和祷告成为她做基督徒的必修课。在美国,在她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她最喜爱的生活是灵修。她每天常常要用一、二个小时虔诚地研读圣经。只要把圣经翻开,护士小姐们就可自由活动去了。在这时刻,她将心灵交给神,将自己融化在神的旨意中,她所想的全都是耶稣的话语。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宋美龄由美国回台湾,更尽到虔诚基督徒的本分。基督徒生活的四要素,即读经、祷告、聚会、见证,她坚持地做,从不中断,一星期中在凯歌堂祈祷或读经用两小时。周联华牧师每天不间断地主持教堂圣事,并分别以中、英文讲解教义。每星期日和星期三,蒋纬国和其他孙辈的家人们,都会集在凯歌堂礼拜;而每星期这两次与家人聚会,是宋美龄最开心的时刻。蒋经国也是基督徒,他的夫人蒋方良是苏联人,信东正教,而蒋家信仰的是基督教新教,她前后足足花了三年时间才调整过来。1993年1月16日《香港联合报》报道蒋经国的长媳徐乃锦说:“公公送我一本圣经,因为他老人家在家天天看圣经,我空虚时拿来阅读,渐渐地有了不同的感受。如今,我终于领悟到,宗教(指基督教)也与人一样,要往内涵去看,而不是表面。从圣经,我得到了神给我的另一种照顾。”

宋美龄对待下边为她服务的人的信仰引导和精神生活极为关注,对他们每个人的信仰自由又极为尊重。在美国,每当这些人退休,前来向她辞行时,她总要叮咛,这次回台湾后,可带着家人到各地走走,甚至也可回大陆老家看看。

宋美龄一生中虽屡经至亲故去和意想不到的各种事件的伤痛,但都未受到致命的打击。究其原因,她的一位挚友是这样总结的:“她是十分坚强的人,这么多年经历多少事?亲人该走的都会走,她明白这一点,而基督信仰在这个时候给她极大的慰藉,也给予她引导。她很清楚,还要面临一次自己与至亲的生离死别,却又别无选择。但能给她最大的安慰是:心中怀有天国团聚的盼望。”她一生还坚持基督徒的道德观,她也认识到人的罪性和弱点。世界上可能再没有一位女人曾受过如此多的攻击,但她从不出来为自己辩护,她认为只要神知道她就行了,这是称奇的事,令众人钦佩。

1997年3月20日是宋美龄百岁诞辰,周联华牧师在美国纽约探望她,为她祝祷时,她说:“不要只为我一人祷告,更要为国家祷告,为全国人民祷告,为基督徒祷告,也要为教会祷告。”周联华肯定地说,她是一位祷告的人,也是一位有节制的人。他并说,早期他在台湾凯歌堂牧会时,受难节当天蒋介石夫妇会禁食,中午去礼拜。他把蒋介石夫妇当作普通基督徒看待。

2000年9月19日《环球时报》报道:台湾和美国的故旧不时会来看望宋美龄,平时终日陪伴在她身边的只有一本圣经。她年事愈高,对基督的信仰也愈笃。今年见到她的朋友感到她反应较去年又慢了一些,说话更少了,但读经仍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据宋霭龄的大女儿孔令仪说,她之所以长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督信仰,尤其是在晚年;另外一个因素是她没有什么忧虑,譬如她从来没有谈过“钱”字。事实上,她也确实无须去考虑钱,自来生活优而无忧,这是她与一般人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1年9月号香港《镜报》月刊报道说:“侨居纽约,时年104岁的宋美龄,跨越三个世纪,虽然只身一人,却未有过大的愁叹或眼泪。读圣经和谈基督观念的时间远胜于看报纸和电视,似乎一日不读圣经就像是失缺什么东西那样不自在。难怪《世界日报》说,读经、祈祷等灵修,成了她不可缺少的生活。”据她的亲戚说,她平日吃的饭菜是非常普通的。她对吃很随和,不挑剔,从不吃山珍海味,燕窝、熊掌、鱼翅、鲍鱼几乎没碰过。

宋美龄的护理人员回忆说,对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基督信仰,这是她晚年生活的最重要部分。她每天晨起祷告,早餐后最重要的事是读经祷告,这要花两个小时,用的圣经是特别大字体的英文本,这本圣经在入殓时放在她身边。她读经祷告极为专注,戴着老花眼镜,仔细研读默思,这时要特别保持安静,这是她每天最重要的灵修时刻。然后她唱圣诗,由陪伴在旁的护士与她一起合唱,她最爱唱的有《凡事祈祷》、《喜传福音》、《救主爱我》、《信如磐石》,唱圣诗使她笑逐颜开。

2002年3月26日《参考消息》报道:“宋美龄已105岁,她虽曾经历过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她始终无意口述记录,曾请求为她做回忆录或口述历史,都被她婉拒。孔令仪认为,她深受基督教影响,觉得自己在世所活、所行,都是神的安排,对自己的作为不愿彰显,没有留记录于后世的想法。”她曾说:“为什么神要让我活得这么长寿?神的旨意究竟是什么?”2003年11月11日《参考消息》报道:“宋美龄在台湾和美国两地没有任何恒产,身后只留下12万美元的存款,而且这还是她攒了好多年才存下来的。”2003年4月15日《参考消息》报道:“宋美龄名下没有财产一事,她从来就不希望外界知道。过去国内传闻中国最有钱的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四大家族,这样蒋介石夫妇是中国最有钱的谣传就不攻自破了。她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看看从华兴、振兴寄来的照片和录像带。她平时都以上海话或英语与人交谈。”

2003年10月23日,宋美龄在纽约安息主怀,享年106岁。她是在睡梦中自然过世,有的媒体说她无疾而终是个奇迹。这不仅使全世界的华人感到震动,而且各国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宣布这一消息。她的追思礼拜在纽约的圣巴托罗谬教堂举行,场面极其庄严,气氛祥和。孔令仪依照宋美龄的生前嘱咐,在她过世后为她朗读圣经和唱圣诗。台湾《中国时报》报道,抗日战争时美国飞虎航空队队长陈纳德夫人陈香梅说:“宋美龄不但才貌双全,而且一生充满传奇,全世界没有一位女性可与之相比。”2003年10月29日香港《星岛日报》报道:宋美龄的去世,成为中国大陆、港台和海外社会的大事件。尤其是大陆官方和媒体给予她很高的评价,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她去世后,内地官方媒体用“风华百载走入历史”等字眼,及时作出报道。有的文章这样评价:“宋美龄兼具中国古典气质和西方优雅风度,在历史风云中光芒四射。”



关注QT灵修公众号,请搜索:lxrj2016


亲爱的读者朋友:

感谢您关注福音媒体:“QT灵修”!本平台由一线福音牧者、婚恋辅导专家、基督徒学者及教会同工组建。意在致力传播纯正福音、推动信徒灵修及学习圣经、普及当代护教、传播优质咨讯、在线解答读者信仰生活问题。

诚邀您为我们守望、祷告、推介,感谢您对福音媒体事工的支持!

      

分享是一种美德和奉献,也期待您的原创投稿,或者美文推荐给我们,投稿邮箱:

472076103@qq.com

ronjoy@126.com

转载请留言授权/尽情分享见证

如果QT灵修让您受益,欢迎转发支持,使我们的侍奉可以持续且拓展:


往期文章


《名人的信仰》-梁发

《名人的信仰》-康熙

《名人的信仰》-孙中山

《名人的信仰》(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QT灵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