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别让教会 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缺席
别让教会
在中国文化建设中缺席
文/张远来
一
文化建设是当下两会一个主要的议题之一,也是中国社会多年来努力的一个重点。无可否认,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文化软件建设,这些年中国所取得的影响力都是不容忽视的。
但相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如火如荼的文化建设,这些年中国教会的文化影响力(不是信徒人数和教堂建筑数量)却在日渐式微。80-90年代,在书店里,宗教一栏大多数都是基督教著作,而今,再去书店看看,基督教书籍已经难觅踪迹。80-90年代你去网络搜索宗教信息,多半是基督教内容,而如今,就连我们常用的某些基督教APP,那些我们熟悉的冠以基督教为名的网站平台,相当一部分居然是其它宗教徒创办的。我们如果愿意正视宗教市场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文化社会,基督教已经被边缘化了,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我们似乎已在缺席了。
或有人似乎以为笔者杞人忧天,只要教堂开门,做礼拜的人数就一定爆满。但你有没有想想,有多少信徒是城市化的结果?多少城市教会的复兴不是建立在农村教会的萎缩之上?相比一个都市动辄数百万千万计的人口,基督徒的数量能占几何?有多少信徒是委身的门徒?我们的下一代信徒,即基督徒二代,还在持守他们父母那种虔诚的信仰吗?90后到00后,有多少信徒是在热心侍奉?有多少年青一代的信徒还在持守婚姻的圣洁而拒绝婚前同居?甚至有多少神学生愿意持守基要的真理?抑或者保持着真正奉献的心志?在街头巷尾的乡谈中,在学术界的话题中,还有多少关于基督教的正面话题?若我们的教会和信徒有一天突然从你的社区消失,有多少市民会觉得不适而关切?
与此同时,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的发展,当我们在网络世界,暨当下文化社会的建设中缺席的时候,其他宗教在中国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牢牢地占据了书店的宗教书柜,某些宗教的活动和崇拜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热潮,即社会时尚,吸引了文化界,娱乐界、年青一代和普通市民的关切。我们丢掉的曾经有过的优点和热忱,正被人家吸纳而复兴着他们的宗教文化和组织。
抑或有人愤愤不平地以为,基督教在社会的沉寂是被行政力量刻意边缘化的结果。但基督教若真的做光做盐了,就没有任何人能将她边缘化。实际上,在两千年的教会历史上,我们难以找到当下这样极其适合教会发展的处境了。教会若不边缘化自己,就没有人能将教会边缘化。教会的衰弱是因为教会自己观念的保守,短视的自满,夜郎自大,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自相纷争的结果。我们生活在教堂的院墙里,满足于教会奉献的丰富,陶醉在信徒的恭维和掌声里,根本不在乎外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没有认真聆听这个时代的呼声和真正的召唤。因此,当我们向世界封闭的时候,我们也同样封闭了走向世人的道路。当其他宗教积极参与社会,介绍自己的信仰时,当他们学会了教会曾经的那些传道、相爱、吃苦、团契、互助的美德时,我们自己却忘记了我们曾经的美德,甚至放弃了我们原本的大使命。当他们力图进入主流社会时,我们却在纷争忌妒,在沾沾自喜,以为奉献增多了,人数增加了,便自我满足了。请看,有多少教会,礼拜一结束就关门大吉,对福音使命毫无感觉,而人家却在积极宣传他们的教义文化。
曾几何时,我们有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教会努力传道,同工尽心竭力,信众热心侍奉。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当教会又贫穷,又软弱的时候,我们前辈们那种谦卑、真诚、热忱、切慕灵魂得救的渴望,真诚相爱的榜样,喜乐平安的信心,确实在中国文化社会引起过基督教热。而今,多少人进入教会久了就感觉到“假”,有多少人,他们的伤害恰恰是教会送给他们的礼物。
二
今天,当我们的社会正在如火如荼地积极致力于文化建设的时候,我们绝不能让教会再次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缺席。
首先、我们需要用大众化语言布道
诚然,所有的行业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但基督教不同,基督教会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进入世界,得着世人,荣耀上帝。我们就是要用大众化的语言,在什么人中做什么,为要得着人。试想,若你还是一个慕道友,你偶尔走进今天的教会,你认为有多少讲台的信息你能听得懂?有多少传道人口若悬河的宣讲,会跟你的生活有关系?我们需要摒弃我们的套话,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就像当年耶稣和使徒们的布道一样,用大众化的语言,站在大众的角度,向大众布道。
第二、用大众化语言创作
有人说,如果把俄罗斯的圣经和教堂全部毁掉,只要有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还在,俄罗斯的东正教就不会灭亡。因为在这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基督教的救赎思想,而他们的作品都已经深入了俄罗斯人的灵魂深处。什么叫做成功的布道?那就是布道的思想能够进入文化而成为文化的灵魂。福音要救赎的不仅是个体的灵魂,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福音要重生的不仅是个体的生命,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对中国教会而言,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得救的人数,专业的神学思考,还需要用大众化的语言创作那些脍炙人口的灵性文学,救赎故事,生活哲理。不仅是给教会人士看,更能让社会群体可以读得懂,听得明,可以震撼他们的心灵,深入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能理解罪性与救赎的奥秘。
在教会里,有不少名牧都曾坦言经常阅读星云法师的心灵鸡汤,为什么呢?因为它贴近生活,容易触动心灵。不管你的理论有多高深,你的思想有多玄妙,如果不能进入人心,就没有生命力,如果没有阅读群体,那就没有现实的意义。故,我们需要神学的反思作为信仰的根基,还需要有能把神学教义用大众语言表达出来的文学载体。
第三、用大众化美学体现信仰内涵
教堂及教会装饰的意义在哪里?除了功能性的意义之外,它们还是用处境文化表达信仰内涵的载体和符号。让人们一看到教堂或者教会装饰,就能想到背后的信仰深意。这些年,我们建筑了不少有名的教堂,也有不少有名的教堂装饰,但体现的是什么?有人用坐莲的观音表达基督的救赎,有人用沉重墨黑的长袍当作基督教的圣服。希望别出心裁结合文化处境的愿望是有的,但这种意象化的表达既无文化内涵,更不符合信仰的深意,甚至会让人联想到偶像崇拜的不适。因此,我们需要用大众化的美学来体现信仰的内涵,需要进入生活,而非割裂生活。需要用最小化的代价,表达出信仰的救赎精神和上帝的大能。让救赎之信仰的文化性表达出于生活,裨益生活,进入生活。
第四、用优雅的公共活动表达公众看重的传统节期和生活礼仪
中国人看重什么?他们看重传统节日的庆典,看重婚丧嫁娶的礼仪。人们把这些节期,比如春节等,和婚丧嫁娶的活动当做有吉祥的象征和有面子的彰显。但往往,这些庆祝活动带有迷信和低俗之风,比如,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在丧礼中邀请放荡的女人裸体狂欢,带动大家的狂欢,以为可以兴旺人丁。有的地方,则在传统节日和丧礼上大量焚烧纸钱,燃放大量鞭炮,污染环境,铺张浪费,其奢靡及迷信已经与现代社会,与科学精神严重冲突,甚至当事人也不一定喜欢,但却碍于风俗习惯,不得不为之而希冀被所在社区接纳。基督教可以办出更加高雅的礼仪,隆重而高雅,实在而优雅,清新社会的空气,彰显基督文化。引领社会进入高尚的风潮。
第五、用高贵的教会活动塑造社会清新的风尚
基督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有许多都能与当代社会交融,比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母亲节等等。我们可以发挥这些节日的内住精神,传递爱与孝道,感恩与救赎的真谛,吸引社会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第六、以亲密的团契生活营造温馨的基督徒社区
随着人们对金钱无度的贪求,亲情愈加淡薄,传统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赤裸裸的金钱名利冲淡。但人们心灵深处对亲情与真情的需求一直都在。基督徒良好而无功利的团契,建立互助互爱,崇尚运动和学习等团契小组,代替腐化的赌博、洗浴、KTV等等社交,信徒之间彼此相爱的氛围可以给一个冷漠的社会一丝慰藉。以亲密的团契生活营造温馨的基督徒社区。
第七、以积极有爱的社会活动参与社会
教会理当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建立健康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圈,以基督徒良好的社会风貌,塑造和引领健康积极的社会风尚。结识基督徒朋友,也不要丢掉了社会朋友。多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不再退缩,不再消沉,积极向上,热忱友爱的参与社会活动。同时,我们需要适切地表达基督徒的观点,表达我们伦理道德的原则与立场。
第八、参与网络媒体建设
我们需要神学建设,还需要灵性文学建设,特别是有救赎精神的小说。今天,人们阅读最多的作品是什么?不是艰涩的神学,也不是形而上的哲学,而是有这里的生活故事,和那些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帮助人的心理,提升人的价值,大家读得懂的作品。人们花在什么上的时间最多,基本就是网络。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201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半数的人每天累计在手机上投入5个小时,26%的人甚至每天用手机超过7个小时。我们且不谈这可怕的网瘾如何解决,我们至少应该善用网络市场作为我们宣教的禾场。如何参与当代社会的文化建设?我们需要积极参与网络媒体建设。
很多教会愿意花费几代人的奉献去建筑有形的教堂,却不愿花一点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履行教会自身的大使命、培养人才和支持网络暨教会媒体事工。如此短视和自私,必然导致教会的边缘化。在我们惊呼被边缘化的时候,在我们惊奇地发现某些宗教在建立基督教网站和平台的时候,我们需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在网络时代,善用网络媒体见证基督,表达我们的立场。
第九、培养教牧高端人才
中国教会一个可怕的危机是,我们将教会本该培养教牧人才的责任外包给神学院,而忽略了教会自身的责任。另外,我们亏待传道人的生活,造成高端人才难以在教会生存,低收入造成高素质人才不愿委身侍奉,教牧力量的薄弱造成教会牧养能力的下降,教会更加不愿提升传道人的待遇。如此,恶性循环,造成教会自身的衰弱。连牧养和管理都做不好,又谈何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教牧高端人才,提升教牧的再进修、待遇和侍奉职分的保障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无围墙的教会。让教会走入社会,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崇拜礼仪,以提高教会牧养的能力。最好的教牧是最有利于教会发展的教牧。保罗说,在什么人中,我就做什么,为要多得人。你如何才能合主心意地多得人,那就是最好的教牧。我们需要除掉教会的围墙,进入社会,建立能与社会共融对话的教会。关切社会的需要,理解社会的发展,用社会的语言布道,拆毁一切有形无形的围墙,让社会理解教会。
图为香港沙田道风山
三
我们曾经与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求索之路失之交臂,我们感受到自我边缘化的痛苦,我们需要蹈厉奋发,力争上游。真理要保守,观念要开放,信仰要纯正,心胸要宽广,如此我们方能迈步进入一个社会的文化建设队伍,别让教会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缺席!
2018年3月10日星期六
于深圳
更多精彩:
【随感】何以挽救凋零的农村教会(下) —农村教会牧养出路初探
【随感】何以挽救凋零的农村教会?(中) —农村教会的发展现状
【随感】何以挽救凋零的农村教会?(上) —农村教会的发展现状
校对:孟
美编:四月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