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至道学宫:警惕打着传统反传统、打着历史反历史的文化投机客

蔡历 蔡子曰 2021-03-15



至道学宫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自居,但是其作者“白云先生”却实质上是反中国传统文化的,反中国历史的,可谓是打着传统反传统,打着历史反历史,打着文化反文化。

依托传统复兴的大势,凭借迎合受众的低俗手法,至道学宫迷惑了大批受众,流量巨大,为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带来很大干扰,此种行为实为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复兴的绊脚石。

概而言之,“白云先生”是一位文化复兴、传统复兴的大潮中的投机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是浅薄的、错误的,而且,他真正感兴趣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靠宣扬传统文化可以挣钱。他是真正把文化当成产业来做,他们真正在乎的是产业,而非文化,是流量,而非内容。

最近几年来,像白云先生一样的文化投机客、伪文化者还有很多,披着传统文化的外衣,身必穿唐装,言必称经典,但是实则对中国文化仅知皮毛、指鹿为马。譬如几年前颇为流行的儿童读经,捣鼓此事的是一位台湾人,叫王财贵。还有大陆的“百家讲坛”派,以易中天文代表。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醒诸位注意一个基本事实,现在走在文化复兴大潮最前端的,鼓噪最响的,流量最大的,往往是那些文化投机客,文化小丑,甚至文化骗子。

文化复兴、传统复兴必然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思想革命、学术革命,其革命对象应该有两大集团。第一集团当然是那些坚决主张“脱中入西”、崇洋媚外,以中国文化为落后,以西方文化为先进的人。第二集团就是那些打着传统反传统,打着中国文化反中国文化的文化投机客,文化骗子。

我甚至认为,较之第一集团,第二集团对文化复兴的破坏性更大,是文化复兴的头号敌人,是文化复兴革命的首要革命对象。

为什么说这位白云先生打着传统反传统,打着历史反历史,主要原因是,他声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道家,而不在儒家。但是,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历史,就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儒家,甚至可以概括地说,中国文化就是儒家文化,中国历史就是儒家式历史。

中国传统学术是经学,而经学的核心则是五经,五经是什么?是三代以及三代之前的历史记录,这就是清朝大儒章学诚所说的“六经皆史”。《诗》、《书》、《礼》、《春秋》是三代,包括春秋的历史,《易》的历史跨度则覆盖三代之前的三皇五帝,因为易经起源于“伏羲画卦”的伏羲时代,而且最开始其纪录符号只有卦象,而没有文字。

这意味着春秋之前,中国的历史就是五经式的,礼乐式的,也是义理式的、道义式的、心性式的。春秋之后,发生了“礼崩乐坏”,三代的五经式社会崩溃,也是礼乐制度的崩溃,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整理五经,并提炼其基本精神,形成儒家学说,并以此开班授徒,希望以学术的方式、做学问的方式,后来发展成为读书的方式,来坚守和传承中国固有文化。

这样以孔子为界,中国的历史分为两截,孔子之间,中国并无独立的学术,社会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五经式的、儒家式的。孔子之后,儒家式的社会形态崩溃,独立的儒家学术出现。春秋期间所出现的文化崩溃、历史中断,持续了很长时间,经战国,至暴秦和秦末农民大起义,最终至西汉的建立,才真正结束。

一旦中国历史结束混乱,恢复常态化,直接继承三代历史的儒学就自然被尊为正统学说,这就是由董仲舒所倡,由汉武帝所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和回归。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者,“独尊儒术”,实为独尊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

也正因为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所以凭借法家专制而成暴发户的秦国,在统一中国后,搞了一个“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企图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赶尽杀绝、斩草除根,也是自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达到最顶峰。

事实上,深入研究可知,中国历史在春秋时期发生“礼崩乐坏”,出现礼乐制度崩溃、历史大断裂的真正根源,就在新兴的法家文化的冲击。这种突然出现的新文化,主张用非人格化的、统一标准的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石,而支撑法律的则是国君的意志和暴力。同时,国君统治的基本出发点又是谋求利益,通过暴力征服最大化扩充地盘,进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管理,以最大化利益。

这种法家式的征服和统治模式,最早出现在亚述帝国,其时间在公元前8世纪中期,正值中国春秋初期,并在继之而起的波斯帝国达到成熟。综合这种资料看,很可能在亚述帝国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其文化渐次影响了中亚游牧,最终跨越中亚草原,而进入中国。这个过程就是当时的北方游牧不断入侵中国的过程。

即法家思想是通过北方游牧而传入中国,就像1000年之后,佛教也是通过北方游牧传入中国一样,因此佛教最开始叫胡教。

这样,关于中国历史为何在春秋时期出现大崩溃、大断裂,就有了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因为遭遇当时西方文化的冲击,即遭遇亚述、波斯文化的冲击。

这样以来,所谓的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事实上是中国固有文化、固有社会遭遇外来文化冲击后,所形成的大断裂和大混乱的局面,绝非好事,而是坏事。因此,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

而所谓的诸子百家,实则仅有两家。一家就是努力继承和复兴中国固有文化的儒家,另一家则是被外来的蛮夷文化洗脑的杂家,杂家也都是异端。所谓的法家、墨家、道家、阴阳家、农家统统都是杂家、异端。

所以,“诸子百家”之间的总体格局是,坚守中国固有文化的儒家与代表西方文化,或者被西方文化洗脑的杂家之间的对抗,主要是儒家和法家的对抗。

因此,诸子百家中,最早的一家就是法家,就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管仲。由于法家是经由北方游牧蛮夷传入中国,作为春秋首霸,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抗击蛮夷,“尊王攘夷”。在这个过程中,也首先接触了法家文化。

事实上,霸道就是基于法家专制的,于中国固有的王道有本质区别。也就是说,春秋五霸所奉行的霸道文化,就是受经由北方蛮夷所传入的法家文化影响所致,与中国固有的王道文化相背离。后来形成了“王霸之辩”。事实上,王霸之辩也是中西文化冲突。

最初,法家文化并非作为一种学术思想而存在,而是实践的,体现在具体的社会统治行为中。管子是法家,但是他是一位实践者,是一国之宰相。目前看到的《管子》一书,显然是后人伪托之作。事实上,作为学术思想的法家,直至韩非才真正出现。

儒家之外的所有各家,都含有原本中国文化所无的某种崭新因素,这些因素,像法家一样,也都是外传的。譬如道家之道,阴阳家之阴阳,这两者都是古希腊和古印度哲学中的哲学本体,道是唯心之本体,阴阳是唯物之本体。所谓的哲学本体,源自宗教的神,实则与神无异:创生和支撑世界,是世界的后台老板。

道家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出现的也非常晚,应该与学术形态的法家同期,即在战国晚期。

孟子为捍卫中国固有文化,将儒家之外的所有各家都看成异端,进行辩驳,并被当时的人们扣上“好辩”的帽子。

他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在孟子看来,所谓的百家争鸣,“圣王不作,处士横议”的结果,“圣王不作”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三代社会和文化的崩溃,“处士横议”就是众多反中国传统文化的异端奇说大行其道。

值得注意的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意味着在孟子时代,道家尚不存在。后来朱熹说,孟子批驳杨朱就是批驳道家,并不准确。道家的确与杨朱相同的地方,譬如主张绝对的因循和绝对的无政府,即“无君”。但是道家与杨朱又有本质不同,道家有一个神学式的虚构的道的概念,但是杨朱并没有。

因此,道家的最终形成,事实上是两种思想混合的结果,一种是杨朱式无政府主义、因循主义,另一种则是神学式的道的概念。道家的形成应该与法家在同义时期,战国末期。

因此,后来流行甚广的孔子向老子求师问道的故事一定是道家门徒所杜撰,编造的一个谣言,目的是抬高道家的地位,一如这位白云先生制造谣言来提高自己的流量。

事实上,靠编造谣言来维持流量,已经成为道家的优良传统。魏晋时期,为蹭佛教的流量,道家又编造了一个新谣言,说佛教是因老子到西方化胡所致,并言之凿凿,搞出了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

事实上,道家最为风光的就是西汉初的那几年,当时“崇尚黄老”。把道家称为“黄老”,又是在制造谣言,狐假虎威,拉来黄帝来为自家撑腰。

此后,道家便一直为中国的主流学者所不齿、不屑。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家属于被罢黜的一类。

魏晋时期,在学术上有重返道家的势头,叫魏晋玄学。但是,此时的第一号人物王弼,依然认为“老不及圣”,“老”是老子,“圣”是孔子。原因就在,道家的神学式的道、无的概念。

宋明时期,是继佛教之后,中国文化的又一次大复兴时期,当时主要任何就是排斥“释老”,即排斥佛教和道教。

无论如何,中国历史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儒家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轴心和核心,中国文化根本和源头在儒家。

但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受日本的影响,开始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其主要表现是,否定儒家,太高在历史上一直被否定的其他各家,尤其是法家和道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文化运动有点像秦始皇复活,又搞了一次“焚书坑儒”。陈独秀等人打到孔家店是坑儒,鲁迅说不读线装书是焚书。

也就是说,否定儒家,抬高道家,本来就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结果。而自诩反对新文化运动,要复兴传统的白云先生,却在根本上秉持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是反传统的,也是反历史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