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风险控制,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风险控制、风险应对、风险规避、预警分析……这些概念在知识产权的圈子里面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了。网上随便搜搜就有很多这类文章,甚至还有风控指标,这些基本出自一线知识产权工作者或者“不在线”的专家学者。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一点很简单——从方法论上说,这些全不对!
知识产权风险在防控应对方面,从本质上说,和金融风险、质量风险、自然风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时间上说,远远晚于上述各种风险;从操作上说,很大程度地学习、借鉴甚至模仿了上述风险的应对机制和原理。
比如:通过研究历史发生过的产生重大损失的事件,归纳出一个相应的规律甚至理论和数据模型,通过最惨烈的教训预估未来的风险。在金融领域也被叫做:压力测试。
这种做法也被用到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其他领域。
为什么说这样做并不对?福岛核电站的建造标准可以应对历史上发生过的最强烈的海啸,可在2011年发生的海啸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所谓百年一遇的洪水,在中国短短三十年间遇到了多次;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博士在向国会致歉中的经典语句是:“这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种种实例表明:对于没有发生过的风险是不可预见的。正如刘慈欣在《三体》中所说:“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知识产权领域的不少从业者和学者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工作,并以此为乐、乐此不疲。对于风险控制的需求方(大多数是企业)而言,这些看似系统、合理、科学的模型并没有什么用处。特别对在一些知识产权竞争比较激烈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而言,这种风险控制已经作为常规工作在进行,成绩却并不明显。
说到这里难免会混同于风控虚无主义的观点。
名词解释
风控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读风控失败的案例,通过论述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否定风险控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一种观点。(这是我编的)
和风控虚无主义不同,我并不否认进行风控的必要性,而是认为应该从另一个视角进行风险控制。以下简述一下我认为合理的视角。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达成两点共识:
风险的必然性
风险的必然性意味着风险必然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2
风险的不可预见性
风险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我们必须以全新的思路开展风控工作。
全新的思路是什么呢?
其实也很简单:
因为风险必然发生,我们可以假设风险已经发生了,而且这个风险的强度、影响完全超出了之前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是已知的,而且是不平衡的。
因此可以发现面对风险薄弱的部分有哪些,并对这些薄弱部分被摧毁的影响进行评价。然后对各部分风险承担能力进行排序,对于抵御风险能力弱且影响大的部分进行针对性加强,那么风险发生时就能起到一定的应对作用。
也许有点抽象,那么我们举个小例子:
当一个人被群殴(不可预知的多人)时,既打不过,又跑不了,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挨打姿势,即:退到墙边(最好是墙角),低头双手抱头护住后脑,夹紧双耳,肘部抵住膝盖,整个后背死贴住墙。
群殴(风险)的危害是不可知的;
人体薄弱部位是已知的(眼睛及面部、后脑、腹部和下体);
对于薄弱部位采取的保护措施是有针对性的。
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绝大多数情况不是由知识产权部门产生的,而是来自研发、市场、产品、采购等。就像脂肪肝一样,它是一个表现。要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整合系统内的各个部分。
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的转变过程绝不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积累是必须的,但如果没有方法论上的转变是实现不了的。
作者简介:“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梁岩(良言),北京土著,自2004年以来一直拼杀在知识产权商战一线。想法多,说话少,虽然一说就得罪一堆人,但有的时候还真搂不住。
推荐阅读
用知识产权的眼光
看世界
欢迎原创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支付稿费
投稿邮箱:iptree@iptal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