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里”之质疑 | 肖相如讲伤寒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肖相如频道(ID:xiaoxiangru0011),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伤寒论》第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一、“半表半里”的来源
本条中的“半在里半在外”、“必有表,复有里”被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注释为“与小柴胡汤以除半表半里之邪”,是现在将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的来源。
二、“半表半里”的解释
《伤寒论》第96条指出小柴胡汤的主证时,“往来寒热”居其首,因此,有人认为“往来寒热”是邪在半表半里的典型表现。如尤在泾认为“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而少阳病又只有小柴胡汤一方,所以就认为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了。
另外,从《伤寒论》三阳病分析,太阳病有发热恶寒,为典型的表证;阳明病则发热恶热,为典型的里证;而少阳病则为“往来寒热”,既不同于太阳的表证,又有别于阳明的里证。
从治法上看,亦与太阳之表的汗法和阳明之里的清、下法不同,而独取和解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解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已。”
再者,在《内经》中有开、阖、枢的概念。《灵枢·根结》谓:“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阳在表为开,阳明在里为阖,少阳为枢当然在表里之间了,表里之间那就是半表半里。
因为张仲景在其原序中说,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撰用《素问》《九卷》”,少阳为枢可能就是张仲景引用的《内经》理论。
可见,将其称为“半表半里"也有道理,因此,从成无己以后,和者甚众,沿用至今。
三、质疑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将少阳病称为“半表半里”是近乎完美的,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伤寒论》中没有“半表半里”的概念。“往来寒热”的形成也不是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张仲景在第97条中已经对此进行了解释。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四、“半表半里”是位置概念
“半表半里”是位置概念,既然是位置,那就要弄清楚究竟在哪里?
有人认为“半表半里”在太阳和阳明之间,代表医家有戴原礼、陆芝、柯琴、陆渊雷等,当代有俞长荣;有人认为在阳明之后,即阳明和三阴之间,代表医家有程郊倩等。
《伤寒论》的记载和临床实践都表明伤寒的传变有复杂性,有自太阳而阳明者,有自太阳而少阳者,有从阳明而少阳者,亦有从少阳而阳明者,显然,以上两种观点都难以自圆其说。
现在争论这个问题的人也很多,比如胡希恕先生以为: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摘自冯世伦主编:《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9页)
五、质疑
胡希恕用的是实体的解剖定位,试想,根据这个“半表半里”的定位,能比张仲景说的方法更准确地用小柴胡汤吗?
显然,对中医而言,“半表半里”是一个无中生有的概念,徒增理论上的混乱。因为中医学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谁都可以学,谁都可以论,谁都可以往里面加概念。
加概念并不是坏事,对中医理论体系发展有推动作用,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概念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有些概念会阻碍中医学的发展,使原有的理论体系变得混乱,影响中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半表半里”就是其典型者。
本文 摘自《肖相如伤寒论讲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进入主菜单点击 已发精选 可查看更多“肾病肾虚”,“两性”,“伤寒”,“医案”和对中医讨论的相关文章。
健康|快乐|自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