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相如频道

其他

中医博士基层10年,我得到了什么?

本文作者:肖相如,著有《肖相如论治肾病》《特异性方证》《肖相如伤寒论讲义》《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年11月11日
其他

跟着“傅青主”学习治疗“带下症”

导读:今天学习《傅青主女科》中关于带下的认识与治疗方法。《傅青主女科》对带下症治存颇有特色,足可补充《女科经论》之不足,为完善起见,特录以下几条附于后,供参考。带下俱是湿证论【述】《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带弱则胎易堕,带伤则胎不牢。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评】脾喜燥而恶湿,脾健则湿不生,今肝郁而脾虚,土之湿气乃停,脾欲化本脏之湿尚不能,更加外侵之湿,又如何能御,两湿相搏,趋向下行,则带下之症发。内湿多因脾虚,湿尚不过甚,故多为白带;若内湿与外湿(湿毒)相搏,或内湿蕴久化热,损伤冲任之脉,则下黄绿如脓之带,谓之黄带;湿毒过甚,或化热而伤血络,如带下见赤色,或挟血水,是谓赤带。又有清稀之白带,其因为肾虚,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因肾阳虚,不能蒸阴化气,而失却主水之能,封藏之功,天癸之水不能化精以养身,反变湿而下泄。虽所下者清稀,如《内经》所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既曰水液病,又因阳不化气、化精、化血、化津液以养身,而从下泄,故也为湿。所以说“带下俱是湿症”。治白带宜大补脾胃之气论【述】傅青主曰:“妇人有经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节,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治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日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评】脾主运化而升清,脾胃之气旺则能化水谷之精微,上归于肺,肺得脾精之养,则能行肃降之令,水道通矣,使气血津液各走其道,水不停蓄则不能为患。若脾虚不能健运,不能归精于肺,因而水停湿起,使脾土之气下陷,化白带从阴窍而出。病虽波及冲任带三脉,然其病根总为脾虚不运,内生之湿下注而成。土虚则木能助害,但大补脾胃之气,能行健运之责,则升降之机复,出入之用行。故虽有木气之害,不能侵也,自无白带之患。【病例介绍】董XX,女,36岁,工人。十年前产一胎。平素大便溏泄,带下色黄,绵绵不断,时有年余,外形肥胖,头晕目眩,纳食不香,食后腹胀,喜饮酒,苔微黄而腻,脉象濡细。脾运不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流注胞络成带。治宜健脾运中,除湿止带。拟方:太子参、芡实各30克,苍白术、茯苓、炒扁豆花、淮山药各12克,炒米仁、车前草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服五剂。胃纳转香,小便增多,大便成形,黄水转淡,湿秽已减,原方去苍术,加萆薢12克,甘草梢改六一散12克。一周后诸症皆除,纳眠转佳,精神转爽。青带下为肝经之湿热论【述】傅公云:“夫青带乃肝经之湿热,肝属木,木色青,带下如流绿豆汁,明明是肝木之病矣,其色青绿者,正以乘肝木之气化也。逆轻者,热必轻而色青,逆重者,热必重而色绿,解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则青绿之带去矣,方用加减逍遥散。”【评】带下俱是湿,湿气下降,各随其经而变易。此为肝郁而湿留其经之症也,逆之轻,热也轻,故但现肝之本色。若逆之重,热也重,故合火色而杂见,肝色青,火色红,青红二色相混即成青绿色也。逆轻逆重者,因木本生火,今木被湿侵,不唯不生火,反致火气不温脾而助肝经湿热以为患,故谓之逆。逆轻者火尚平常,逆重者火借风势而愈烈,故热重也。用加减逍遥散者,盖因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逍遥散最能疏解。逍遥散有白术、当归今予减去,无陈皮、栀子、茵陈,而今又加入者何也!因白术脾经药也,今病在肝经故不用;当归补血药也,今是湿热为患之实证故也去之。陈皮也脾胃药又为何加之?前面调经论中已说过:“药无定用之处,随配伍而扬长”。陈皮入逍遥散,则能助舒肝。加茵陈者,因其利湿之功较著,今茯苓得茵陈之助,则利湿之功更佳,湿无藏形之地矣。加入栀子一味尤妙,何不加黄连?黄连清心火,故不妥,黄芩清肺与大肠之火,也不对症,唯栀子能清三焦之火,故特用之。肝郁得解,湿热得去,青带之患必愈矣。黄带为任脉之湿热论【述】傅山云:“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任脉本不能容水,湿气安得久而化为黄带乎?不知带脉横生,通于任脉,任脉直上起于唇齿,唇齿之间,原有不断之泉,下贯于任脉以化精,使任脉无热气之绕,则口中之津液尽化为精,以入于肾矣。惟有热邪存于下焦之间,则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湿也。夫湿者土之气,实水之侵,热者火之气,实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红,今湿与热合,欲化红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变为黄色矣。此乃不从水火之化,而从湿化也。所以世人有以黄带为脾经湿热,单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而化此黄色也。单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黄汤。”【评】愚意以为,黄带虽为任脉之虚,肾火之炎而成,然也离不开脾之湿热,若脾无湿热下注冲任二脉,则虽肾火之炎,也只能是阴虚火旺之证,发为潮热、盗汗、小便短涩或血尿之症,因火旺必消水,水液既乏,安得带下之疾。且傅先生起首便说:“带下俱是湿证”。黄为土之色,湿之证。此《内经》已有明训,而唯黄带不是湿?此必脾湿下注冲任,蕴久化热,湿热侵漫下焦,借肾火以为势,肾火助纣为虐,两贼勾结,而成斯症。再观其治法,虽云补任脉之虚,清肾火之炎,但观其方,实在是健脾利湿兼滋肾阴以济肾火之剂也。山药为补脾胃之圣药,兼能滋肾,芡实也能健脾清、热而生津,二药用量特大,且都炒用,则健脾之义甚明,并非专补任脉。且炒用则助火,既然曰热邪绕于任脉胞胎之间,则任脉胞胎之间也有火,既有火,用药何须炒?不用熟地山萸滋肾阴者,也因其有助湿之故,所以用黄柏之清肾火以保肾阴,旨在清火,不在滋阴;加车前以利湿,且车前利湿而不伤正也,其论不确,其方甚妙,是为巧合。综观全方,山药、芡实健脾清热而兼利湿,故脾得健运,湿不再生,热不再发,车前、黄柏合用则利湿之功著,清热之效显。湿去热清,黄带不复有矣。加白果者,因带下日久故加白果以涩之,同时因用车前黄柏之利水,用白果以缩泉,是发中有收也,深合阴阳之道。【病例介绍】赵XX,女,工人。大产二胎,人流两次,有附件炎史。近因感冒发热,经西医抗菌素治疗热退,纳食不香,下腹隐痛,白带流增,热秽明显,肝经湿热下注,治宜清利湿热。处方:土茯苓、芦根、车前草各30克,忍冬藤、鸡冠花、米仁各15克,鲜石斛12克,炒扁豆、六一散、白槿花各9克。连服七剂。带下减,灼热除,原方出入再进七剂。赤带为脾气受伤肝火内炽所致论【述】《傅青主女科》云:“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夫赤带也湿病,湿是土之气,宜见黄白之色,今不见黄白而见赤者,火热故也,火色赤,故带下亦赤耳。惟是带脉系于腰脐之间,近乎至阴之地,不宜有火,而今见火症,岂其路通于命门,而命门之火出而烧之耶?不知带脉通于肾,而肾气通于肝,妇人忧思伤脾,又加郁怒伤肝,于是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所以似血非血之象,现于其色也,其实湿与血不能两分,世人以赤带属心之火,误矣。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方用清肝止淋汤。”【评】黄带者,湿与热抟,结下焦,故以健脾利湿,兼清肾火为治。赤带者湿热挟肝火以动血,肝藏血,今内炽之肝火,附湿热以为患,湿性下走,故湿热、肝火扰动下焦血络,此湿轻而火重,逼血外出,致成赤带之症,故治法不在利湿而在治血。妙在重用白芍,不仅能补肝之血,且因芍药酸涩,能促进静脉之血回流。血即活,血活则能归经,不致外漏,不外漏即血止也。更少加清火之丹皮、生地、黄柏,则肝火潜形。肝火得清,肝血得宁,则赤带不生。然肝火因郁而炽,故加香附以解郁,木郁则乘土,故加红枣以健脾,脾健则湿不复生。又因赤带为血所化,故又加入阿胶以补肝血,止出血。如此则脾健而肝舒,火去而热清,血足而气旺,则赤带之症无再萌之机。【病例介绍】俞XX,女,28岁,农民。人流后淋红拖达半月方净,腰酸,下腹胀痛,带下秽浊,热臭明显,有时脓稠带中血丝间夹,月经最多,七天后仍有咖啡色浓液不断。妇检:宫颈重糜,有血性分泌物渗出。血检:白细胞12800/立方毫米。湿热蕴结,日久化火致毒。治宜荡涤热毒淤浊。处方:墓头回、银花炭、丹皮各9克,红藤、鱼腥草各30克,蒲公英、地榆炭各15克,制军6克,川连、川柏、甘草各3克。五剂。五剂后,红除痛缓,带下仍多,血检白细胞8200/立方毫米,再拟祛浊除带,逐邪出腑。红藤、白英、米仁各15克,鸡冠花、扁豆花、白槿花、臭椿皮、车前草各12克,七叶一枝花9克,龙胆草15克,甘草5克。服五剂。【按】热则宜清,毒则宜泄,热毒鸱张,利在速战。本法取四黄荡火泄毒,墓头回、鱼腥草、白英等利湿祛毒,且选药多直达下焦,剂重力强,故奏效明显。二诊增用龙胆草少许,防外毒虽祛,内火复萌。大剂苦寒,恐伤脾阳,必要时少加陈皮、蔻仁等也为妥善。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各家女科述评》,何子淮著,浙江省科学技术研究所出版,198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为什么你用“完带汤”却治不好白带?为什么辨证准确了,却仍然治不好白带?“白带”一定是不好的东西吗?它还可以是排卵前的征兆!
2021年11月20日
其他

这些“治感冒”的中药,还能治“妇科病”?

导读:解表类药物是《中药学》最先介绍和讲解的一类中药,难道它们只能用于解表治疗感冒吗?今天就来一起学习马大正先生如何用解表类药物治疗妇科疾病的吧!在中药学里,解表类药物的数量相当可观,它们的功用主要是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症,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然而,解表类药物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应用相当普遍,总结它们的用药规律,大致可分止血、升阳胜湿、调气疏肝、温通、解毒等功效。现分述如下:
2020年11月23日
其他

为什么辨证准确了,却仍然治不好白带?

导读:女子带下病缠绵难愈,对于带下的治疗大多从湿着手,但班秀文先生从临床观察所见,治带需不忘瘀。一起学习一下吧!带下病的治法,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一般有温化、清热、燥湿、祛痰、补虚、泻实等不同。在这些治法中,我素来是推崇《傅青主女科》“夫带下俱是湿证”之说,又以祛湿为先,在选方用药均着眼于湿邪的温化或清化,确实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近年来临床实践表明,仅从湿着眼还不够完善。盖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阻遏气机,导致冲、任脉功能的失常,血行不畅而形成湿瘀混杂为患的带下病变。所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除了以湿为先之外,又要注意治湿治带不忘瘀。
2019年6月25日
其他

那些可以治疗妇科疾病的花儿们 —— 素馨花、凌霄花、玫瑰花、佛手花、合欢花

导读:今天学习班秀文先生运用花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药物除寒热温凉之性外,尚有升降浮沉之势。花者,华也,集天地精灵之气而生,质轻气香,能升发阳气、醒脾悦肝之力最优,用之得当,可成逆流挽舟之势,使湿化瘀散,带脉得束。肝属木而主风,滋生于水,滋养于土,体阴用阳,乃藏血之脏,性喜升散条达,且与奇经八脉关系最为密切,冲任皆系于肝。脾为土脏,主湿、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与脾有乘侮之制约关系。肝脏与性情关系最大,如有怫郁,由气机不舒直接影响于脾之运化与冲任之功能,故每见带下及种种妇科病。正如叶天土指出:“奇经八脉固属扼要,其最重调肝,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刘河间及王肯堂均有“天癸既行,病候当究厥阴”之说。使用花类药物,重在取其芳香馨甘之性、悦肝醒脾之力,使肝之怫郁得解,脾之运化得行,虽不化瘀而瘀祛,虽不利湿而带除。一
2019年5月21日
其他

凌霄花,一味凉血祛瘀的良药

导读:今天学习班秀文先生对凌霄花的使用心得。凌霄花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花,又名芰华(《吴普本草》)、堕胎花(《植物名实图考》)、藤罗花(《天宝本草》)等。味酸性寒,入肝经,功用凉血祛瘀,主治血滞经闭、崩中、妇人产乳余疾、癥瘕、血热风痒、酒糟鼻等。《本草纲目》称其入“手、足厥阴经,行血分”。《药性论》载“主热风,大小便不利,溺中结实,止产后崩血不定、淋沥”。班老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该药凉散之功较强,属于药性平稳的凉开散瘀热之物。用之得当,对于瘀热内作的各种妇科病及皮肤科病效果良好,尤其是对瘀热型之癥瘕、输卵管阻塞、产后乳痛、妇人面部黄褐斑、月经不调等效果显著。现举数方将其用药介绍如下。
2019年1月12日
其他

鸡血藤,补血?行血?

导读:全国首届国医大师、桂派中医班秀文先生擅长中医妇科,用药精准,今天学习一下班老对于鸡血藤的认识,以及如何运用鸡血藤、丹参药对治疗妇科疾病。鸡血藤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是木质常绿大藤本。目前的品种,主要有三叶鸡血藤、亮叶崖豆藤、昆明鸡血藤三种。过去在临床应用不多。自六十年代以来,在采集整理民何验方中,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对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鸡血藤的功能,根据《本草纲目拾遗》的记载:“壮筋骨,已酸痛;治老人气血虚弱,手足麻木,瘫痪等;男子虚损,不能生育,及遗精、白浊;妇女经血不调,赤白带下,妇女干血劳及子宫寒冷,不受胎”。可见鸡血藤能治男女科多种疾病,是一味很好的血药,为医者所共认。但对鸡血藤的功用,却有补血为主与行血为主的不同看法。我个人认为是补血为主。因为鸡血藤味苦甘涩性温。苦入心,甘入脾,心生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温则能生发,能通行;涩则能固摄收敛。所以总的功能是补血化瘀,又能止血,有补而不滞瘀之功。鸡血藤与丹参,两者功能有类同之处,但鸡血藤偏于温补,丹参则偏于凉开,两者配伍应用,一温一凉,一补一升,相反相成,其功效相得益彰。在妇科临床中,我喜欢用鸡血藤与丹参配伍应用,现简要介绍如下。01月经疾病经者血也,月经的病变,即是血液的病变,治经必治血。如阴虚血热而引起的月经先期,常用两地汤加鸡血藤、丹参治之。盖两地汤有滋阴制火之功,阴液充足,则虚火自平,经水调和,但阴药多柔腻,容易留瘀,加入鸡血藤和丹参,有补有行,则可免后贻之患。又如血热崩漏,出血量多,常用芩连四物汤清热泻火,凉血止崩。但当归、川芎辛温走窜,容易动火,对于血热崩漏,不甚相宜,常常改用鸡血藤与丹参,则既可免走窜动火之弊,又能清热止崩而不留瘀。02带下疾病带下有白带、黄带、赤白带、青带、黑带、五色带等之分,但其终归不外寒与热、湿与瘀而已,故治带下疾病,当首辨其寒湿或湿热,而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易与血相结而为瘀。如赤白带下,便是湿瘀胶结的病变,若属湿热则用止带方清利解毒;寒湿则用附子汤温化止带。但见红必治血,不论是湿热或寒湿,均加用鸡血藤和丹参,则湿祛瘀化,带下自愈。03妊娠疾病妊娠疾病的治疗,同样要辨证论治。但总的原则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补肾健脾为主,因为肾主蛰而系胎元,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脾肾健旺胎自安。如肾虚胎动不安,常用寿胎丸加鸡血藤补肾安胎,养血防漏;多次滑胎者,则用泰山磐石散去当归、川芎之辛窜,改用鸡血藤与丹参,可收补气补血之功,而不动火。04产后疾病新产之妇,一方面气血耗损,另一方面由于产创,又有离经之血,因而是多虚多瘀之体。其治疗的原则,必须照顾到虚瘀混杂的特点,对选方用药,寒证不过温,热证不过凉,用补不滞腻,消导要扶脾。如产后发热,有血虚、血瘀、外感之分。血虚发热,当以补益气血为主,用圣愈汤去熟地加鸡血藤、益母草,则补而不留瘀;血瘀发热,以生血化瘀并重,用生化汤加鸡血藤、丹参治之,则祛瘀而不伤正,营卫调和,气血畅通,其热退。总之,鸡血藤是一味较好的血药,不仅能用于妇科的疾病,也能用于其他各科有关血分的病变,它具有当归补血活血之功,又无当归走窜动火之弊,性味平稳,疗效可靠。注:本文发表于《新中医》,1991年1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网络。//////////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当归真的是“妇科之圣药”吗?黄芩白术不是安胎圣药!皮肤科常用“活血化瘀药”选介
2018年12月31日
其他

从“舌下脉诊”谈瘀血证

导读:舌诊远比现在用的要丰富哦~余在临床中,常为中风不语的患者针刺金津玉液,久之,发现该病大部分患者,舌下脉络之颜色与形态和常人大别。随着主症的变化,舌下脉也发生相应的改变,故潜心观察、研究,经普查与大量之病例分析,对照,证明“舌下脉诊”,对瘀血之诊断有较高价值,对某些病证具有特异性。壹余在实践中观察到正常人舌下脉络主干脉有三种形态,即单枝,双枝,或三枝,分枝脉有若干小分枝。长短度以整个舌体纵行两段分之,超过1/2者为长,不及1/2者为短。主干脉管约2毫米,超过者为粗,不及者为细。主干脉以暗红色为正常,分枝脉多为粉红色的网状致密小络脉,正常者多为不显露于外。当有瘀血证时,“舌下脉”的颜色形态,长短就会发生异常。常见者为青紫、淡紫粗长或紧束细短,甚或怒张弯曲有多数小结节。贰舌下脉诊与舌质之关系,余以为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之用,但两者并非完全一致。有舌质正常而舌下脉却见明显异常者,因此舌下脉诊对诊察瘀血证之有无,确比通常舌诊高出一筹。尽管舌下脉诊,简便易行,容易掌握,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辨识水平。舌下脉络的形色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个体差异病期阶段,季节转换等变化有关,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比如:中风半身不遂初期,由于血脉瘀阻,正气尚盛,气血充斥,故舌下脉诊多表现青紫粗长;久之正气耗伤,气血渐衰,加上化瘀等药物的作用,逐渐变成淡紫、淡红而短细了。再如:心肺瘀阻痰饮咳喘证,每至冬春季节发作严重时,舌下脉青紫粗长变化明显,反之,每到夏秋季节,病情好转,舌下脉也变得淡红或淡紫而细短;表明体内瘀阻之象暂解。这种动态变化,对观察疾病,测知预后甚有好处。叁舌下脉诊,之所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因为舌下脉络直接与脏腑,经络,气血发生联系,故能真实的反映一些脏腑内在的病理变化。脉为血府,血分有病,就能通过血脉表露出来。通常四诊中的切脉,其实就是通过医者的触觉来探求五脏六腑之病的,应当看到脉诊有它的局限性,故历代中医强调四诊合参。今言之的舌下脉诊,是用视觉诊察血脉病的,因此就直观上讲,它比切脉更客观,更具体了。全身经络,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并且最浅表,最显露,最能反映五脏六腑者,莫过于舌下脉络。因此脏腑有病,尤其是血脉病,便会一看即明。通过实践,舌下脉诊之异常与脏腑之寒热,气血之虚实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虚者淡红而细短,瘀者青紫而粗长,寒者淡紫而紧束,热者红紫而怒张。舌下脉诊不是万能,但对瘀血症的辨证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以此广之,中医诊断学应当跟上现代科学之步伐,在发展继承的基础上,注意更客观的诊断方法,舌下脉诊就是一种客观的尝试。注:本文选摘自《李寿山医学集要》,大连出版社出版,1982年12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朱良春:“舌边白涎”诊法张仲景“舌诊”的正确打开方式舌诊心法:舌与正邪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哦!健康|快乐|自由肖相如频道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2018年5月6日
其他

治疗头痛的实用系列方 —— “某某”菊花茶调散

导读:今天介绍一系列实用的治疗头痛的方子。菊花茶调散出自《医方集解》一书,含有菊花、僵蚕、川芎、荆芥、薄荷、白芷、羌活、细辛、防风、甘草、茶叶这11味药物。由于方剂是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各药又是研粉用清茶调服,所以就叫做菊花茶调散。菊花茶调散原治风热上犯,头晕目眩及偏正头痛的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头痛很少有单一的寒证或单一的热证,往往以风为主,寒热夹杂,故菊花茶调散能治疗大多数头痛病。菊花茶调散虽是散剂,但现代多作汤剂使用,除细辛只称3~6克外,其余每味可称9~12克,小儿酌减,体盛者酌增,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如果针对兼症灵活加味,则疗效更为满意。笔者经验如下:1、寒热高热汗出者,加知母15克、石膏60克清热泻火;热多寒少者,加银花18克、连翘24克疏风清热;往来寒热者,加柴胡24克、黄芩18克和解少阳;但寒不热者,加桂枝9克、制附片6克温阳散寒;2、鼻塞流涕鼻塞涕清者,加苍耳子15克、辛夷12克散寒通窍;鼻塞涕稠者,加黄芩24克、葛根30克利窍泄热;涕稠色黄者,加黄芩30克,黄连12克清泄肺胃;涕稠色绿者,加栀子15克、胆草12克清肝泻火;3、咳嗽有痰咳嗽痰稀者,加杏仁12克、苏叶9克宣肺散寒;咳嗽痰稠者,加鱼腥草60克、黄芩30克肃肺清热;4、面色精神面色无华者,加黄芪60克、当归30克益气补血;神疲纳少者,加党参20克、白术15克健脾益气;5、头痛性质头痛绵绵者,加白芍30克、重用甘草15克甘缓止痛;头痛雷鸣者,加升麻12克、苍术15克除湿化痰;头痛眩晕者,加天麻18
2018年2月15日
其他

舌诊心法:舌与正邪之间的关系很明确哦!

导读:通过舌质的变化可以观察正气的盛衰;通过舌苔的变化可以观察邪气之进退。舌诊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成就之一。在某些情况下其实际临床意义超过于“脉诊”的价值,是祖国医学中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部分。1舌诊的历史舌诊虽然起源于《内经》,后汉张仲景之《伤寒论》中亦有相应之记载。但实际说来,自《内经》迄于宋、元时代,舌诊在各家学说中,不过是散在性的记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记载。直至元代始,由西蜀伍文选综合《金镜录》、《伤寒舌鉴》、《瘟疫十三舌》等有关舌诊著作,汇编成《舌鉴》一书,才初步奠定了舌诊的基础。但由于中医流派的影响,舌诊在临床上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和意义还不被人所重视。迄于清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发展,舌诊才不断被人重视,在四诊中提高到较为重要的地位。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陈平伯的《外感温病篇》,薛生白之《湿热病篇》,以及吴鞠通之《温病条辨》等,几乎大部分都是依靠舌诊来作诊断、预后之依据,甚至在个别场合全凭舌诊决定治疗方案。近代以来,如章虚谷、曹炳章、陆士锷诸家,对舌诊相继做出了新的发展。特别是解放以后,舌诊的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更是取得了许多新成就。由于舌诊目前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许多有关舌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舌诊的应用规律、临床指导意义,还须不断加以整理与提高,务使这一诊查方法,充分发挥其临床指导作用。2舌诊的基本概念
2017年12月28日
其他

长短、洪大、微细、濡弱脉解

导读:今日继续说脉!6长、短脉(附小脉)阴血之所以循环不息者,全赖阳气之推动而然。故脉管内之阴血充盈,而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旺盛之候,则推动之力增强,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而增多,脉来因而显长;相反的,脉管内之阴血不足,脉管外之阳气又处于伤损之候,则推动之力减弱,而血液之输出量随之减少,脉来因而显短。故前人谓长主有余,短主不足,其义如此。唯切脉诊断,必须结合病情灵活运用,不可执一而言。若初病体质尚强,病亦轻浅,脉虽见长,长中兼带柔和者,此乃形气相得之象,不仅非为病脉,且主脏气充盈之候;若脉来不长而见短者,则形虽实而正气已伤,病虽轻浅,亦足为虑。反之,久病体质虚弱,病情深重者,脉来见短,此乃正虚脉虚,形气俱虚之候,病亦可危;若脉不短而见长中兼带弦劲者,乃正虚脉实,外强中干之象;若脉虽见长,而长中兼带柔和者,又主元气充盈之候,病虽深重却有向愈之机。由此看来,短脉为元气伤损不足之候,不论新病久病见之,均为不吉之兆。长脉为元气有余之候,只要长中兼带柔和,诸病见之不足为害。是以《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长则气治,短则气病。”这说明短脉固为病脉,长脉则不一定为有病之候。后人有以长脉为气逆火盛论治,其实气逆火盛之脉,必兼数大而有力之象,当与实脉近似,非单纯长脉之体状。至于小脉,其体状既短小,不似细脉之但细而长,短脉之短而不细。此乃阴血亏少,阳气虚衰之候。唯其阴血少,则脉少充而形细;唯其阳气虚,则推动之力削弱,而血液之输出量短少。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大则多气少血,小则气血皆少”;又云:“诸小者,阴阳形气皆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这说明小脉乃阴阳气血两亏之候,只宜调补以为功。6洪、大脉洪大脉,均主气盛火炎之象,不过在程度上之差异而已。盖人体不外阴阳,阴阳即是水火,水火即是气血。设温热之邪内侵,或内邪日久化热,则热邪有助于阳,阳盛即是火盛,火盛则气化有余。此气之中,水阴之分不足,而阳热之分有余,阳气有余而外张,鼓动之力增强,则脉应之而外浮;邪热内逼,则脉管遇热而胀大,此大脉之所形成也。若进一步阳气亢甚,火热内壅,内而三焦,外而肌肉腠理,纯属火热之邪用事。火盛则气益盛,气盛则鼓荡之势益强。向之血为气守者,今则阳气用事,血液奔腾而无所制,故脉来不仅浮中见大,而且浮大之中滑数俱备,滔滔不绝,应指涌沸,此洪脉之所形成也。由此看来,洪大两脉均属气盛火炎之候,至为明显。唯其阳气盛,则阴血受其邪;唯其火热之邪甚,则水阴之气被其伤。故《内经》有“大则病进”,“大者多气少血”,“洪脉为钩,主司夏月,此为太过”等语,均不外以二脉为阳热亢甚,须防阴气被伤一面。是以大脉见虚,洪脉见芤,则清热之中,必兼生津之品,否则,邪热虽去而真阴被耗,非其治也。至于《金匮要略·虚劳篇》中谓“男子脉大为劳”一语,乃指七情内伤,精血内耗,阴虚火旺、血虚气盛而然,与上述大脉因于外邪干扰者不同。故其治疗大法,前者以清热为主,后者则以填阴为务,一虚一实,大不相同。7微、细脉微者微薄,指脉来薄弱无力而言。故前人譬之为“瞥瞥如羹上肥”;又云“浮云淡河汉”,这都是形容微脉薄弱无力之象。因为气血二者,一行脉外,一行脉中,血脉之跳动,全赖阳气之推播,阳气虚衰,则播动之力弱,而脉显微薄无力,此微脉之所形成而主阳气虚衰之理。故《脉经》云:“寸口脉微而涩,微则胃气不足”,这说明微主阳气虚者无疑。细者纤细,指脉管纤细而言。故前人喻之为“细如一线牵”,又云“细脉如绵指下显”,这说明细脉并不微薄无力,仅脉管变细而已。因为细主阴血亏少之候,血行脉中,阴血亏少则脉管所充者少而纤细,此细脉形成而主阴血亏少之理。故仲景云:“寸口瞥瞥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珠丝,阴气衰”。这充分说明微细两脉,一主阳虚,一主阴虚之理。即《伤寒论》少阴篇中,以微细两脉同时并提,其义亦不外以少阴水火两脏,为气血生化之源,病入少阴则气血之源被伤。故心血虚则血液充脉者少,则脉形显细,肾气衰则阳气鼓动之力弱,则脉形之以微,气血俱虚,则微细两脉同时并见。此少阴病之病机所在,而微细两脉主病之因。然历代许多医家多以细脉为气虚论治,其实细脉乃脉管收缩之象,脉虽细尚能显然指下,与微脉之微薄无力迥然不同。若以细为气虚,则微脉当主何病?且后世温病门中,凡邪入少阴,或久病阴血被伤之后,脉多见细。其或阴虚火旺者,亦不过细中兼数而已。考《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细则气少”之旨,然此气少,乃指脉管中营气少而言,非指脉管外之阳气少。通观《内经》,指营血为气的地方很多,后人以细为气虚,乃误解《内经》经旨所致也。8濡、弱脉(附散脉)微细濡弱四脉体状,历来医家颇欠分晓。盖微脉微薄,细脉纤细,微细相兼而见于浮分者为濡,微细相兼而见于沉分者为弱,此四脉体状主要相同相异之点。由于微主阳气虚,细主阴血虚,微细相兼则气血两虚。今濡弱两脉均兼细微两体状,则两脉均主气血两虚可知。所不同者,濡脉见于浮分,则气血两者虽虚,而阳气尚有一线外浮之力。此乃阴血亏损已极,残阳无依,向外轻浮则然,故脉来细软,尚能见于浮分。弱脉见于沉分,此乃气血两虚而气益虚之候。气虚则鼓动之力削弱,消沉不起,故脉来细软,仅能见于沉分。此濡弱两脉同主气血两虚,而一偏阴虚,一偏阳虚之理。大凡人之体质不同,病因各异,变化无常,有病气虚而血不虚者,有病血虚而气不虚者,有气血两虚则偏于气虚者,有气血两虚而偏于血虚者,有气血虚极而气益虚者,有气血两虚之极而血益虚者。从表面看来,不外气虚血虚,其实由于虚的程度不同,因而脉形之变化亦有各异。即如微脉主气虚,弱脉亦主气虚;细脉主血虚,濡脉亦主血虚;问题是濡弱之虚,均是在气血两者极虚的基础上,偏于血虚,偏于气虚所形成。故所虚之程度不同,则脉之反映各异,此切脉诊断,分析阴阳水火气血虚实之大法。必须明析此理,才能按脉分型,辨别虚实,权衡轻重,而达到灵活运用之效果。至於散脉,其脉来浮散而大,按之则无,去来不明,漫无根蒂,不似微脉之微薄而不散,不似濡脉之细软而有根。此乃阴血虚绝,阳气离散之候。诸病此见,法在不治。注:本文选摘自《竹堂医镜》,钱远铭著,蔡渔琴、李轩锦整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推拿怎样才能补虚泻实?人参和黄芪,当归与地黄,这两组药有什么异同点呢?肾虚
2017年12月16日
其他

中医“诊脉”不神秘,关乎”气血“而已 (附浮沉伏三脉解析)

设一旦风寒之邪外侵,肌肤受病,皮毛闭塞,则阳气壅闭于内不得外出,因而激发机体之抗御机能,随着邪气之所在,不断向外迫凑,当此之时,脉管内之阴血不得不随着这一阳气之外迫而上浮,此即浮脉所由来也。
2017年12月14日
其他

疾病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上)

导读:本文由龚去非先生口述,万成荣、蒲成润共同记录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一起学习一下龚老对于“八纲无绝对”这句话的理解吧!五十多年来,龚老在成功中寻道理,在失败中找原因,经过反复推敲,终于悟出了一条十分有益的见解:“疾病无绝对的表里寒热虚实”。下列全文,全都为龚老口述。
2017年12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为什么你用“完带汤”却治不好白带?

导读:你的“完带汤”和傅青主的“完带汤”是一样的吗?1傅青主完带汤方义浅见傅青主认为“带下俱是湿证,而以带名者,乃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傅青主女科》之完带汤,为土炒白术一两,炒山药一两,人参二钱,酒炒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制苍术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谓用“水煎服,二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接着说:“此方脾、胃、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方中白术、山药、人参、甘草补益脾气,二术健脾燥湿,白芍、柴胡、陈皮舒肝解郁,理气开提,车前子利水除湿,黑芥穗入血分,祛风渗湿。如此方解,看似简明,然后人用之,实未得傅氏心法。观目前临床运用本方,10味药中,用量重者不过10克(三钱)上下,用量轻者总在6克(二钱)上下,只根据病情以加减药味,往往忽视原方药量轻重悬殊的特点,因而取效不显,反责傅氏“四剂止,六剂则白带全愈”为言过其实。浅见以为完带汤中药品用量的比例是取效的关键。白术、山药各一两,共约60克,陈皮、芥穗各五分、柴胡六分,合约5克。可见健脾除湿药量须高过理气开提药量20倍,才合傅氏“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的要义。补脾胃之气而曰“大”,大即量大而任重,白术与山药是也;佐以舒肝之品而曰“稍”,稍者,略微也,略微舒发肝气,柴胡、黑芥、陈皮是也。在大补的基础上微予升提,始得脾气健、湿气消,病症完而带下断。其余五味,则分别为臣、使之用,与君药相辅相成。我治带下证习用完带汤,视其兼黄、兼赤而化裁之,并遵循傅氏用药分量的比例,投多获效。2治带组药经验谈傅青主说:“带下俱是湿证”,从广义上讲是指因患处湿润而非干性疾病。产生带下病的主要原因,有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或感染湿毒,阴内糜烂;间或有下元亏损,带脉约束无力所致。历代医家有白带、黄带、赤带、青带、黑带、锦丝带等名称。然据临床观察,以白带、黄带、赤带为常见。白带,因于脾虚者则量较多,伴有神疲、体惰、便溏等症;因于肝郁者则带下时多时少,并见胸闷、嗳气或头昏目眩。黄带,多为湿郁化热,伤及任脉,质稠粘而其气腥臭。赤带,多由于湿热留恋,蚀伤阴络而血渗湿中,前贤均各有方治。我学浅识少,每遇兼夹之证如黄、白齐下,或赤、白相杂,若合两方治一混杂之证,则嫌药多而不专精,若执一方加味,则难免偏颇或不切贴病情。因设想选编三两味药为一组,专对某一病因病机,发挥其各自的药力,协同进取,亦可根据理法需要,合数组成一方,或以一组加入某方,对病证单纯者则用一组独当一面。可分,可合,随心所欲,如“积木成形”,玩弄在我。下面详细介绍治带组药。1益脾组白术、山药、扁豆,益脾气则湿自除,适用于白带清稀无臭,连绵下行不止,如慢性阴道炎,脉缓弱,舌苔白者。2清化组黄柏、苍术、车前子、鱼腥草,清湿热则带自尽,适用于黄白带下,如慢性宫颈炎,气腥质稠,或下部湿疮,脉沉数,苔黄且腻者。3祛黄组茵陈、山栀、墓头回,清肝胆则热消郁开,适用于黄带胶粘、腥臭,如子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尿黄,口苦,舌质较红,苔黄,脉濡数者。4断红组蜀羊泉(白英)、茜草根、白芍、丹皮,宁肝络则血不下渗,适用于带下色红而粘浊,或夹污血、皮膜,小腹痛,如宫颈糜烂、子宫肿瘤,舌质红,脉虚滑者。5止痒组龙胆草、炒黄柏、萆薢,治下焦湿热(霉菌性阴道炎)之痒;地黄、玉竹、生首乌治久带阴伤之痒;紫草、土茯苓治血热毒盛之痒。6束带组续断、银杏、芡实止白带;椿根皮炭、黄芩炭、大黄炭、山栀炭止黄带;乌贼骨、茜根炭、蒲黄炭止赤带;山萸肉、补骨脂、莲花须、煅龙骨、煅牡蛎之类止久带,亦可通用。以上所谓“组药”,系个人临证应用之一得,仅供参考。注:本文选摘自《杏林小品》,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4年8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注: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梅国强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述要罗元恺:妇科大师教你调理月经当归真的是“妇科之圣药”吗?健康|快乐|自由肖相如频道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2017年11月25日
其他

“羌活”不仅仅是一味“解表药”

导读:羌活是临床常用的中药之一,羌活虽为解表药,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各类功能,一起看看文章,重新认识一下羌活吧!中药羌活,性味辛苦温,具有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的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就有记载,说明它在临床上应用的历史相当悠久。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加减配伍应用于临床,历代都有发展。至清代陈修园在《医学启源》的“主治秘诀”中,曾试图予以总结,他说,羌活“其用有五:手足太阳引经一也,风湿相兼二也,去肢节痛三也,除痈疽败血四也,治风湿头痛五也。”从现今临床应用角度来看,这个“总结”显然不够全面了。我在临床配伍应用羌活时,曾获得不少经验教训,既领略到它疗效的显著,也尝到了它性猛辛燥的苦头。在江浙地区盛行温病学派的时候,似乎多畏惧羌活而不用的。对于外感热症的治疗,多取辛凉解表方药如桑菊、荆防,少用麻桂之属,也少用羌活。然而,近几年(20世纪90年代)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创制的“羌活蒲蓝汤”(羌活15克,蒲公英30克,大青叶30克),治疗感冒发热、扁桃腺炎颇有疗效,很受国内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些年,我根据祖国医学文献资料,把羌活应用在心、脑血管病症中,也获得一定疗效。只可惜迄今仍有“羌活不过是辛温解表药而已”的说法,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有鉴于此,下面试将羌活的临床应用问题,提出一些线索。1关于“久服轻身耐老”的问题《神农本草经》把羌活列为上品药,这不是偶然的。首先认为它“无毒”,且具抗衰老作用,可广泛应用于若干老年性疾病。《日华子诸家本草》有这样说法,羌活治“五劳七伤,虚损冷气”。叶天士说:“久服脾湿散,所以轻身;心血和,所以耐老”。现在已知,抗衰老药的菖蒲、人参等,都对老年动脉硬化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诚然,羌活究竟有无这种作用,尚须做大量工作予以证实。但就目前的印象,本药具有降压、改善心脑供血,有预防及治疗脑血栓形成来看,这种见解并不是凭空而来的。2关于归经和应用范围金元时代医家张洁古《珍珠囊》,即倡导药物归经问题。他提出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清代叶天士在《本草经解》一书内又提出:“羌活气平,禀天秋燥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苦、甘,无毒。得地南方中央火土之味,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由此可知它用途之广泛。3关于羌活是否为活血药在传统的一般概念上来讲,不能说羌活是活血药。通常把它列为辛温解表药,主要用在风寒表证,对寒热肩痛颇为适宜。然而,中医对“气血”概念理解颇为广泛,大凡诸病所发,无不涉及“气血”问题。就《本草经》来讲,谓羌活有“止痛”作用。叶天士对此注解说:“……入肺解风寒,所以气血行而痛止也。”明代倪朱漠《本草汇言》又谓“羌活功能调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据上述,羌活仅为散风药,无行血活血作用,便有些过分了。问题的关键是着重探讨它的应用范围,而不在急于给它下结论。在研究“活血化瘀”药物时,我们依据文献记载,大胆地告诉实验室同志说“羌活是活血药”。实验结果表明,羌活确有抗凝作用。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倘若先否定它有活血作用,那么,这个有意义的实验结果,我们便无法可知。所以,对于其他药味的评价问题,我们也采取了这样的积极态度,尤其不要被中药及方剂书的分类方法所约束。4主治风寒所击把羌活列为祛风散寒的解表药类,主治外感风寒的太阳经表实证,早在《神农本草经》便明确提出,其后历代反复应用,可见这是经过数千年临床考验的。目前,国内流传的上海“羌活蒲蓝汤”,就是当今认识水平的最好见证。据近年的一些药理报告,指出羌活具有抗病毒作用。所以,对病毒感染性病症,尤当选用。正如清代张璐《本经逢原》所指出的那样,“羌活乃却乱反正之正帅,……非时感冒之仙药也”。至于阴虚体质者可否选用,那就要看方剂配伍的巧妙了。临床常用且有相当效果的,如《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以及元素的九味羌活汤等,都值得推荐。5关于治疗奔豚及痫证如何理解奔豚证,各有见解,很不统一。依我临床所见,可能包括:某些心律失常;癫痫小发作;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胃肠道痉挛等。照叶天士说法:“痫者风证也;痉者湿流关节之证也。”鉴于文献上,羌活可治疗奔豚与痫证,以及《证治准绳》转载《局方》经验:黄连与香薷散治伏暑,如有抽搐者,加羌活煎服一说,很值得重视。就我目前的认识,羌活可试用于心律不齐。至于可否用于癫痫小发作及胃肠痉挛症,尚无实践经验。6
2017年11月18日
其他

张仲景“舌诊”的正确打开方式

盖白虎人参汤证系热盛伤津,故大渴引饮,自当以清热生津为首务;己椒苈黄丸证则系气不化津,非津液之耗竭,而实为水气之过盛,故无渴饮见证,非温下逐水不为功。两者之舌象,一真一假,鉴别要点,就在渴与不渴。
2017年11月16日
其他

舌诊很神奇,这本书起了很大的作用!

图下有文字说明,以论述舌象为主,联系伤寒热病,兼及内科杂证,而阐明其病理机制,并结合脉证以确定治则,提供治法方药,并据此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预后转归,内容丰富,议理精辟,图文对照,法浅用宏。
2017年10月27日
其他

“人中”诊法

《灵枢·五色篇》有“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说。张景岳注云:“面王以下者,人中也,是为膀胱、子处之应。子处,子宫也(朱师认为子处,应包括男女生殖器官,不单指子宫)”。
2017年10月8日
其他

那么多“参”,你能分清吗?

党参性味甘温,于危急之中,欲持续心力,挽回元气,远不及吉林人参之效大力宏,在回阳救逆方中,更非人参不可。如人参难得,可用红参或别直参代之,唯两参性质较为温燥,功效次于野山人参,然较之党参,力胜多矣!
2017年9月21日
其他

肖相如:乌梅丸究竟可以怎么用?

因为本条行文体例和其他五篇的提纲证相同,故历版教材都将其作为厥阴病的提纲。因为其讨论的实际内容是上热下寒证,所以又强调这条原文是厥阴病上热下寒证提纲,言外之意是这条原文作为厥阴病的提纲有点勉强。
2017年9月20日
其他

仲景治药探析 —— 桂枝、麻黄、附子

按桂枝汤之组合,以辛散之桂枝合和营敛阴之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然解肌发汗之力不足,故仲景于服药须臾,饮热粥,温覆以助阳气来复,随桂枝汤调和营卫,微促其汗而解风邪,饮粥温覆助汗说明桂枝并非纯汗药。
2017年9月19日
其他

谈谈石菖蒲的5大作用

有一少年,食欲不振,胸脘痞闷,口腻便溏,舌苔厚腻,脉濡。此为湿浊内蕴,气塞中阻。方宗三仁汤开胃化湿,宣化畅中。杏仁、苡仁、白蔻仁、川朴、半夏、茯苓、陈皮、石菖蒲。服后症减纳增。
2017年9月17日
其他

引火归源,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处方:生、熟地各10克,怀山药12克,金樱肉6克,山萸肉10克,益智仁10克,覆盆子10克,五味子3克,真龙骨12克(先煎)12克,桑螵蛸10克,台乌药6克,建泽泻6克,盐知、柏各5克,紫肉桂3克
2017年9月16日
其他

断血汤 —— 内脏出血有妙招

如火盛气逆,迫血妄行,反复出血之后,会导致阴血亏损、虚火内生,或出血过多,血去气伤,以致气虚阳衰,不能摄血。因此,在某种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是导致出血的病理因素又是出血所导致的后果。
2017年9月14日
其他

仲景“弦脉”的正确打开方式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两书中,有关弦脉和与弦脉相兼的病、脉、证并治条文,归纳起来约计30余条。很多条文比较复杂,甚至难以理解(注家认为有些条文非仲景原文,而是脉经家掺入——姑存考)。
2017年9月12日
其他

同是“血栓性静脉炎”,治疗咋就不一样呢?

生芪24克,党参18克,云苓15克,白术12克,当归15克,元参18克,肉桂9克,桂枝15克,女贞子18克,苏木15克,牛膝12克,川楝子18克,赤芍12克,红花12克,猪苓9克,泽泻9克,元胡9克
2017年9月11日
其他

孙瑾臣:儿科常见病的临床用药经验

按:急慢性乳蛾,缘肺胃素虚,病邪乘虚侵犯其所系部位而得。正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咽喉总论》谓“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湿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著,则生其病”。所谓“经络虚处”,实指肺胃二经而言。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颜德馨:活血化瘀方举隅(下)

乳腺癌术后化疗,导致白细胞减低,常在2100~3000/立方毫米之间,用西药升白药无效,诊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口干唇燥,脉细数,舌紫苔薄。气血俱虚,瘀血阻滞,治当养血活血化瘀。
2017年9月9日
其他

颜德馨:活血化瘀方举隅(上)

慢性肠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大便粘液或赤白相兼,证属肠内有瘀,胶滞不化,导致肠道传化失常,“凡病经多日疗治不痊,须当为之调血”,故用本方引气活血、祛肠内之瘀。
2017年9月8日
其他

肖相如:五苓散——中医补液疗法(下)

轻度的伤津,胃本身对水的吸收功能是正常的,少少饮之就可以,如第71条的前半段;重度的伤津,加上胃本身对水的吸收功能下降、变弱,就需要用五苓散帮助胃对饮入之水进行及时的消化吸收。
2017年9月7日
其他

肖相如:五苓散——中医补液疗法(上)

文蛤,即海蛤之有文理者,味咸性寒,可清热生津止渴利水,用于热盛津伤的口渴,但没有解表散寒作用,故对本证不适合,柯韵伯认为是《金匮要略》中的文蛤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加文蛤,可供参考。
2017年9月6日
其他

赵绍琴:“升降散”的双向调节作用

患高血压病已半年,一直服用复方降压片、心痛定等,血压仍180~195/112~127mmHg(24~26/15~17kPa)。证见头痛目眩,心烦急躁,失眠梦多,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弦滑且数。
2017年9月5日
其他

贡药“五味子”琐谈

金李东垣据此而制订出生脉散,至今仍为临床常用之方。生脉散中人参益气,麦冬滋阴,五味子以其性之温,助人参以益气;以其味之酸,助麦冬以养阴。气阴得复,即不假其酸收之力而汗亦可自止。
2017年9月3日
其他

变废为宝:龙眼壳核有妙用

3960??陈剑亮先生来电相告:其母于半年前患荨麻疹,风团遍体,痒不可忍。医院予以抗过敏治疗,内服药物不效,即静脉注射针剂,治疗后可使减轻或缓解,然不久必复发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见应。
2017年8月31日
其他

人参和黄芪,当归与地黄,这两组药有什么异同点呢?

黄芪补气中之阳,能益气升阳;人参补气中之阴,能益气滋阴;当归补血中之阳,能生血活血;地黄补血中之阴,能生血益阴。四者所主,各有专长,药与症合,使阴阳得以协调,故其效方著。
2017年8月26日
其他

肖相如:给真正想学中医的人一个途径

学员说:“我年轻时做过护士,后来考了西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当了几十年西医,可单位倒闭,下岗了。到40岁时开始学中医,学了20年,来了一个方,记一个方,一堆方子,一个也用不好,因为不懂那个根。
2017年8月23日
其他

赵绍琴:谈谈荆芥的配伍及临床应用

导读:今天与大家分享赵绍琴赵老应用“荆芥”的经验。荆芥,一名假苏,味辛苦而性温,气芳香而升散,主入肝胃二经,行气而兼能和血,功擅轻宣、发表、祛风、理血、解郁、升和,临床与其他药物配伍运用更能变化多端,有得心应手之妙。兹将本人临床运用荆芥的一些体会分述于后,以供参考。荆芥的主要功效1.
2017年8月21日
其他

龚士澄:“凤尾草”之用

我喜其性味平和,不伤人胃气,又无所禁忌,因而于近十余年日常临证中,存心验其功用之确不确,并不断广泛运用于内、妇、儿、外等科,初步取得效验,谨分别摘要简介于后,供同道参考。
2017年8月17日
其他

肖相如:大黄在慢性肾衰中的正确运用

现在用大黄,用泻法,几乎成了治疗CRF的法宝,很多医生一味追求降低Cr、BUN,用泻法为主,不仅用大黄,而且还用一些更加峻猛的泻下药,初用有效,久用则不仅无效,反而会使患者的体质更加虚弱,病情加重。
2017年8月16日
其他

原来“喜”也是一把双刃剑

心脏素有痼疾之人,或气血亏虚,或脉络瘀阻不畅,或肝阳偏亢,君相火旺,若遇暴喜,更耗心气,或气血瘀阻更甚,甚者阳气外脱,心神外越而致死,或心火内动,相火暴张,肝阳上犯,气血并走于上,发为大厥。
2017年8月15日
其他

孙瑾臣:治疗儿科疾病的“外用药”经验

外感风热之邪,初期形寒发热,服辛凉解表药后,腠理未开,反见壮热无汗,咳嗽气粗,进清气药2剂,热势稍挫,呼吸较缓,咳嗽亦减,惟牙龈、颊内、舌面突见白屑堆积,啼闹不安,口干欲饮,饮入即呛。
2017年8月13日
其他

“仙鹤草”治疗脱力劳伤

《本草纲目拾遗》引葛祖方叙述更全面,谓:“消宿食,散中满,下气,疗吐血各病、翻胃、噎膈、疟痰、喉痹、内挫,肠风下血、崩、痢、食积、黄疸、疔疮痈疽、肺痛、乳痈,痔肿。”
2017年8月12日
其他

朱良春:蒲公英应用琐谈

常用蒲公英(30~60克),配合陈皮(10~15克)、生甘草(5~10克)为基本方,红肿焮痛加漏芦、天花粉;乳汁排泄不畅加王不留行、白蒺藜;局部硬结较甚加炮甲片、皂角刺;均以黄酒为引,其效历历可稽。
2017年8月11日
其他

肖相如:“读书无用论”重新泛滥的根源是“没有读好书”

09级的博士李杭洲毕业后在北京海淀的基层医院四季青医院工作,就是在这么一个小医院却工作得风生水起,日门诊量经常过百,而且外面有些医馆请他出诊,还做一些健康普及的讲座等,经常超负荷工作,身体透支严重。
2017年8月9日
其他

“三要则”搞定夏秋常见病 —— 痢疾

导读:在这个空调与夜宵更相配的季节,临床上发为痢疾或泄泻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赵绍琴先生曾就痢疾的问题讲过三大要则,今日推送,望对您有所帮助!痢疾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便次增加、便带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慎或暑湿蕴蒸,三焦不得宣畅,影响升降功能,大肠传导失职,湿热积滞肠中,气血不行,互为搏结,化为脓血黏液而致。本病与泄泻古多混称,但两者病因病机各异,治当有别。笔者临证五十余年,对治疗痢疾积累了一定经验,兹介绍不可忽视的三点体会。1初痢治当求表新感痢疾,多因六淫邪气外束,气机失调,湿热交阻,积滞蕴蒸,故腹痛较重。此时,若治以苦泄导滞法,须七至八日方愈,如用“逆流挽舟”法,先解其外,速令荣卫通调,三焦畅利,热自平熄,而无化脓血之虞,则可缩短病程。一般以芳香疏表、清解暑湿为治。逆流挽舟法常用葛根、苏叶、藿香、黄连、黄芩、清半夏、焦三仙各10克,香薷6克。若腹痛难忍,舌反滑润,脉象沉缓或沉紧,此属寒湿阻遏气机,方中加炮姜、官桂各3克,艾叶6克,以温通缓痛。若恶寒较重,脉象浮紧,加麻黄2克,桂枝3克。若恶心呕吐较重,加生姜、竹茹各6克,法半夏12克。若舌苔厚且腻,脉弦滑数,加莱菔子10克,草豆蔻3克。2治痢须调气机积滞留于肠胃,首先阻碍气机,继而伤及血脉,气机受阻则腹中绞痛,血脉受伤则便带脓血。邪有伤气伤血之不同,证亦有浅深之别,治疗须区别对待。邪在气分,病尚轻浅,影响气机,症以后重、下痢不畅、便脓色白为主。治须仿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旨,调理气机,升降分化,并审其郁滞之因,配合化湿、导滞、清热、凉血、温化,邪去气调则病安。邪在血分,病已深入,损伤血络,症以腹痛便血为主。属热,脉弦滑数,治以宣郁清热,凉血活血;属寒,脉象沉迟弦紧,治当温通经脉,活血和络,固属重要,但临证治疗须兼疏调气机,升降分化,寒热并用,气调则血和,痢自止矣。兹介绍二则治痢方如下:一、治暑热外迫,积滞内停,药用香薷、木香、青皮、陈皮各6克,苏叶、藿香、葛根、黄连、黄芩、焦三仙各10克。二、治寒湿积滞,腹中隐痛,大便气坠带有脓血,小溲清长,药用葛根、荆芥炭、当归、炒黄芩、炒地榆各10克,炒官桂、炮姜炭、木香各6克。寒邪较重,腹痛,大便色白,清稀如水,加用干姜、附片各6克,吴萸3克,灶心土30克。湿重纳呆,舌苔白滑且厚,加大腹皮子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3久痢慎用补涩痢久伤及气血,尤以阴伤为突出,但不能片面认为久痢必虚而妄投补涩。临床所见久痢患者常常是虚中挟食、挟滞、挟痰、挟郁等,故治应虚实兼顾。如有积滞停留,则治当分化;如湿郁阻遏,仍当分消走泄;虚实夹杂应以疏调导滞。久痢脉弦滑或滑数,说明内有郁热,若舌苔根厚或垢腻,说明内有积滞,治须调理分化。若面红唇赤,五心烦热,属热在阴分,治应凉血行瘀,顾及阴液。若脉、舌、症确是正虚,也只可调养,少佐益气,俟正复,应以饮食调治为主。临证每观痢疾久治不愈,询其由,多是早投补涩之剂而致休息痢甚多,须加注意。要之,治痢当分阴阳、调气血、论升降,切不可一味蛮补。以清化湿热,消导积滞,兼以调气行血为大法,早期以疏解表邪为主,后期调理气血兼以化滞,以郁开、热清、湿化、气机宣畅,则痢自愈。注:本文选摘自《赵绍琴论温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实际用药请遵医嘱!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仲景的治“湿热”六法(上)肖相如:如何理解《伤寒论》风湿三方证朱古亭:柴胡郁金汤治疗胆囊炎健康|快乐|自由肖相如频道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2017年8月7日
其他

​朱良春:“桑螵蛸”的运用经验

小儿偶然遗尿,常由于饮食不节或贪玩,过于疲劳,并非病态。但长期连续遗尿者,则恒为小儿体质稚弱,下元虚冷,脬气不固,而需温肾固摄,可以本品配合缩泉丸(乌药、益智仁),有较好之疗效。
2017年8月5日
其他

孙瑾臣:芦荟外治鼻衄

二、取芦荟粉1~3克,加温开水5~10毫升搅化(水呈褐色,其中有不能溶解的黑色胶粘物可去之),令患者仰面,每次滴入出血鼻腔内1~2滴,一日3~5次(此法适用于慢性出血,量少较稀者)。
2017年8月4日
其他

肖相如:张仲景真的能三剂必愈吗

在第35条麻黄汤证的方后注中说:“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还有很多方,凡是没有详细注明的,都是按照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这也可以说明,张老师对于单纯中风或者伤寒,确实是三剂必愈的。
2017年8月2日
其他

肖相如:如何理解《伤寒论》风湿三方证

结合后面的“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应该有大便溏,小便不利,即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第14条所言“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乃湿阻气化不利和湿邪困脾的特征。
2017年7月30日
其他

“血不利则为水”发微

日2剂,2日后体温降至37.5-38℃,胸闷恶心告失,又经5日,体温降至正常,胸透示“右胸膜肥厚粘连”,血白细胞计数正常,血沉降为64毫米/小时,仍照原方改为日1剂,经1周而告痊愈。
2017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