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则”搞定夏秋常见病 —— 痢疾
导读:在这个空调与夜宵更相配的季节,临床上发为痢疾或泄泻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赵绍琴先生曾就痢疾的问题讲过三大要则,今日推送,望对您有所帮助!
痢疾是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以便次增加、便带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
其发病多因饮食不慎或暑湿蕴蒸,三焦不得宣畅,影响升降功能,大肠传导失职,湿热积滞肠中,气血不行,互为搏结,化为脓血黏液而致。
本病与泄泻古多混称,但两者病因病机各异,治当有别。
笔者临证五十余年,对治疗痢疾积累了一定经验,兹介绍不可忽视的三点体会。
1
初痢治当求表
新感痢疾,多因六淫邪气外束,气机失调,湿热交阻,积滞蕴蒸,故腹痛较重。
此时,若治以苦泄导滞法,须七至八日方愈,如用“逆流挽舟”法,先解其外,速令荣卫通调,三焦畅利,热自平熄,而无化脓血之虞,则可缩短病程。
一般以芳香疏表、清解暑湿为治。
逆流挽舟法常用葛根、苏叶、藿香、黄连、黄芩、清半夏、焦三仙各10克,香薷6克。
若腹痛难忍,舌反滑润,脉象沉缓或沉紧,此属寒湿阻遏气机,方中加炮姜、官桂各3克,艾叶6克,以温通缓痛。
若恶寒较重,脉象浮紧,加麻黄2克,桂枝3克。
若恶心呕吐较重,加生姜、竹茹各6克,法半夏12克。
若舌苔厚且腻,脉弦滑数,加莱菔子10克,草豆蔻3克。
2
治痢须调气机
积滞留于肠胃,首先阻碍气机,继而伤及血脉,气机受阻则腹中绞痛,血脉受伤则便带脓血。邪有伤气伤血之不同,证亦有浅深之别,治疗须区别对待。
邪在气分,病尚轻浅,影响气机,症以后重、下痢不畅、便脓色白为主。
治须仿河间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旨,调理气机,升降分化,并审其郁滞之因,配合化湿、导滞、清热、凉血、温化,邪去气调则病安。
邪在血分,病已深入,损伤血络,症以腹痛便血为主。
属热,脉弦滑数,治以宣郁清热,凉血活血;属寒,脉象沉迟弦紧,治当温通经脉,活血和络,固属重要,但临证治疗须兼疏调气机,升降分化,寒热并用,气调则血和,痢自止矣。
兹介绍二则治痢方如下:
一、治暑热外迫,积滞内停,药用香薷、木香、青皮、陈皮各6克,苏叶、藿香、葛根、黄连、黄芩、焦三仙各10克。
二、治寒湿积滞,腹中隐痛,大便气坠带有脓血,小溲清长,药用葛根、荆芥炭、当归、炒黄芩、炒地榆各10克,炒官桂、炮姜炭、木香各6克。
寒邪较重,腹痛,大便色白,清稀如水,加用干姜、附片各6克,吴萸3克,灶心土30克。
湿重纳呆,舌苔白滑且厚,加大腹皮子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
3
久痢慎用补涩
痢久伤及气血,尤以阴伤为突出,但不能片面认为久痢必虚而妄投补涩。
临床所见久痢患者常常是虚中挟食、挟滞、挟痰、挟郁等,故治应虚实兼顾。
如有积滞停留,则治当分化;如湿郁阻遏,仍当分消走泄;虚实夹杂应以疏调导滞。
久痢脉弦滑或滑数,说明内有郁热,若舌苔根厚或垢腻,说明内有积滞,治须调理分化。
若面红唇赤,五心烦热,属热在阴分,治应凉血行瘀,顾及阴液。
若脉、舌、症确是正虚,也只可调养,少佐益气,俟正复,应以饮食调治为主。
临证每观痢疾久治不愈,询其由,多是早投补涩之剂而致休息痢甚多,须加注意。
要之,治痢当分阴阳、调气血、论升降,切不可一味蛮补。以清化湿热,消导积滞,兼以调气行血为大法,早期以疏解表邪为主,后期调理气血兼以化滞,以郁开、热清、湿化、气机宣畅,则痢自愈。
注:本文选摘自《赵绍琴论温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实际用药请遵医嘱!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健康|快乐|自由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