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脾阴虚怎么办?不能一“胃”到底哦~

2017-05-18 午雪峤 肖相如频道

导读:脾气虚,脾阳虚,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脾阴虚似乎较少提及,一般脾阴虚即可默认等同于胃阴虚。然而,陕西西安的儿科专家午雪峤先生并不这样认为哦!午老的治疗对象主要是孩童,并在这特殊群体的治疗过程中细分了脾阴虚的治疗大法。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一、脾阴虚体现在营气不足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常忽视脾阴。


五脏皆有阴阳,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


《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肾藏精,精舍志……。”


脾为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阴虚表现在营气的不足。营气来源于胃,在脾阳的作用下(蒸津液,化其精微)上升布散运化于周身,上注于心肺,转化为血,营养滋润脏腑四肢。


小儿纯阳之体,阴常不足;脾阴虚对小儿病意义尤大。


脾阴与胃阴不同,脾阴上升,胃阴下降。


脾阴虚营气不足,不能上升敷布周身,常见四肢消瘦,皮肤干燥,毛发憔悴,食少腹胀,大便稀泻或干燥,舌嫩红少苔或花剥,多发于内伤杂病、禀赋不足,久吐、久泻、久病之后。


胃阴虚不能滋降,临床常见干呕、呃逆,胃中嘈杂,齿龈红肿,口渴善饥,舌红绛干等津亏胃逆之象,多见于外感病后期及内热消渴等症。


胃阴虚日久可以伤及脾阴,病由腑入脏,是病情加重之象,脾阴虚亦常兼见胃阴不足,脾阴虚经治疗好转后,亦常出现或轻或重的胃阴虚,为病由脏出腑,处理得当,预后多好


临床既须辨别脾阴、胃阴的不同,亦须注意其转化及兼证,不可固执一端。


脾阳主运,脾阴主营。脾阳虚运化无权,津液停留,多见寒象、湿象,湿郁久亦可化热伤阴。脾阴虚营养不及,精血不足,脏腑失养,常兼见燥象、热象。


但毕竟脾性恶湿,亦多见伤阴及阳,由燥转湿,不少脾阴虚患者,由肌肉消瘦,皮肤枯燥,进而出现水肿即是例证。


脾阴亦不同于肝肾之阴,肝肾之阴为营气所化之精血,脾阴则为胃中津液所转化的营气,虽异名同类,但生化有异,临床亦须注意其异同。



二、补脾阴要注意甘酸升润



脾阴不足,营气不能升散,治疗要掌握甘、酸、升、润四个关键,如不兼湿热邪气,慎用大苦大寒,以免影响营气升散,须用甘缓平和之药,配以酸敛生津之药,酸甘化阴。


甘药以白糖参(或太子参、党参)、白术为好(张寿颐说白术补脾益营气,且补且行,益营气而能辟湿——见《脏腑药式补正》)。


酸药选用山楂、乌梅、芍药等,酸味药既可敛阴也可散阴,既能收敛营气又能布散营气,对脾阴虚者尤为适宜。


补脾阴须配以升津,常用葛根,尤其对兼泄泻口渴者,配入大队甘酸化阴药中,可使营气上升、精气布散。


营气精血不足,亦须柔润,常用山药、莲子、石斛、枸杞等,慎用熟地一类腻滞之品,以防增湿,影响脾运。


参苓白术散补脾健运,是古人补脾较好的方剂,尝在此方基础上化裁一补脾阴经验方,组成为:白糖参(或太子参、党参)、白术、山药、莲子肉、扁豆、葛根、乌梅、麦芽、薏米、白芍、山楂、大枣等。


临床用于小儿疳积,营养不良及久泻久吐、伤及脾阴者多获良效。



三、病例介绍



门某,男,4岁。初诊1980年10月27日。


患儿系七个月早产儿,一岁三个月会走路,语言智力均正常。


一个半月前因食肉过多致患儿腹泻,以腹泻脱水及营养不良先后住某医院一个半月。


经用氨基酸、痢特灵、胰酶、青链霉素、维生素及输液、输血等治疗,泄泻虽减,营养不良未见改善。


入院时体重为12.5公斤,出院时只有10公斤,转来午老诊治。


证见:面色萎黄,遍身骨露,皮肤肌肉干枯而涩,手足枯痿而软,不会坐、不能站,头不能抬,颈细腹大,颈部肉消,烦躁口渴,无泪无涕,饮食懒进,困倦喜睡,口渴而干,大便粘液,腹痛滞下,日三~四次,舌质红、苔白、中心干厚,脉沉细。


辨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嗜食甘肥,湿热蕴积,损伤脾胃,泄泻不止,耗伤津液,成此疳证,此虚中挟实之候。宜先清利。


方药:川连4克,黄芩4克,白芍5克,川朴3克,枳壳3克,木香1克,地榆4.5克,槟榔3克,当归4.5克,葛根3克,青皮3克,生草1克


水煎服二剂


二诊(10月30日):药后大便日一次,量多质稠,尿增多,已自索食,口渴喜饮,腹不痛,痿弱干瘦有增无已,困倦嗜卧,脉细数,舌红无苔。宿滞已去,脾胃阴虚之象毕露,拟经验方加减,先补脾阴。


方药:白糖参8克,山药15克,莲子10克,扁豆1克,山楂8克,鸡内金6克,石斛8克,麦芽8克,薏仁8克,白芍6克,天花粉8克,大枣3枚,葛根5克


水煎服,三剂。并辅以推拿捏脊三法。


三诊(11月8日):上方服七剂后精神好转,头可抬起,能坐仍不能站,易饥索食,口渴喜饮糖水,日夜喝水达2000~3000毫升,尿频数如米泔,夜尿多,每次间隔40分钟,面色苍白,晚间有时发热,脉细数、舌红苔白腻。


化验尿蛋白(-),尿糖(-),此疳证之疳渴也,乃脾阴虚好转,胃阴虚显现。再拟养胃阴消疳止渴,方用清热甘露饮。


生地10克,麦冬8克,石斛8克,知母6克,枇杷叶6克,生石膏8克,茵陈8克,黄芩4克,灯芯引。


四诊(11月20日):服上方十剂后,口渴大减,喝水每天250毫升,饮食大增,日7~9两,精神好,面色红润,面、胸、背、四肢肌肉较前丰润,有鼻涕、眼泪、汗液;


夜尿大减,日5~6次,能独立行走,大便日三次,色黄成条,昨日有咳嗽清涕、脉细数,舌红苔白薄。疳证已除。继补脾阴佐以散风寒。


方药:山药15克,薏仁10克,白芍8克,麦芽8克,扁豆8克,山楂8克,葛根5克,芡实6克,内金6克,莲子肉8克,杏仁5克,苏叶5克,桔梗5克,大枣3枚


服上药后外感解,食欲、精神俱好,体重14公斤,已接近正常。嘱其慎风寒、节饮食,同时调服成药参苓白术散善后。(武长春整理)



注:本文选自《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1988年2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猜你喜欢,点击可阅读原文:

小儿夏季需要注意的问题

“控涎丹”之妙用

伤寒 | 动静之间分阴阳——甘澜水



健康|快乐|自由

肖相如频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加关注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投稿请发送至:xiangru66@qq.com

新浪搜索:中医肖相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