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中国青年为什么学不好哲学?

2015-01-26 强光中的哲学博客 文明比较

欢迎关注:微信号:qianggz123;微信公众平台:qiangguangzhong强光中的哲学博客

每每谈及哲学问题,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说:“哲学不就是辩证法吗?”或者说得更细一点:“哲学不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不少人还能运用哲学观点指责别人犯了错误:“你的观点是唯心的……”国人以为哲学就是辩证法、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物质与意识之类的问题了。

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可是,关于哲学是什么之类的谎言已经被重复了一亿遍甚至超过了十亿遍,那些关于哲学的“定论”已经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硬化得最为坚固的部分。

这显然是一种悲哀!

什么是哲学?

通俗地说,哲学是一切关于世界(存在)、社会、人(人生)总的看法。而哲学教科书中把哲学弄成了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的“知识体系”。客观地说,每一个思维着的大脑在某个时候都有可能产生哲学思维,哲学思维并不一定就是“科学”的,更不能称之为决定论式的“知识”。

简单地说,哲学不过是一些抽象出来的“总的看法”而已。

被弄成了“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哲学,在教科书中是些什么“东东”呢?

哲学教科书有两种基本倾向,即主张哲学是本体论和主张哲学是认识论,两派各执一端,争论不休。

从本体论的观点看,教科书认为哲学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的本原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观点显然易于把哲学弄成一种纯粹客观的东西。这种离开主体来抽象地研究纯粹客体的倾向,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已经受到马克思的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的方面去理解。”近年来,许多学者大声疾呼要突出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如果始终坚持哲学是本体论,那么他们就很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时代的形而上学真正地加以区别开。

从认识论的观点看,教科书认为哲学是在人与客观世界(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内部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的规律。显然,这一派别的观点比上一派别的观点有所进步。但是,主张哲学是认识论,就不能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处理为一个系统,就不能从系统的最高层次上来研究客观世界问题,因而哲学仍然停留在某个较为抽象的、纯理性的阶段。在我国现行的哲学原理教科书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关于物质概念的抽象性、模糊性。

教科书中认定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即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我们知道,传统本体论思维方式主要地并不是要求人们回答世界“是什么”,而是要人们回答世界究竟“怎样是”的问题。教科书中回避了物质如何产生及其根据(即物质如何是物质的问题)等根本性的方面,因而显得极为抽象。模糊性主要是指充当世界本原的“物质”(一般)与现实世界里“物质”(个别)有混淆的一面。如在“物质决定意识”这一论断中,人们很容易就会把意识理解为独立于物质领域之外的某种东西,而事实上,物质与意识统一于物质,物质与意识都是指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而后面的“物质”则是指最一般的存在形式,是世界的最高本原。在许多地方,人们便用具体的物质形式取代了最一般意义上的物质概念,从而就过分夸大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冲突。我们认为,这种倾向之所以会产生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企图用古典的本体论哲学的思维方式来穷尽(纯粹的)客观世界的一切问题,又想回避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在穷尽世界本原时所遇到的理论困境。如哲学家们在没有详细考察人类认识能力之先,就不应该片面地断定世界是否可知的(教科书中把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与客观世界本身的无限性混同起来)。总之,我们认为,教科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远没有达到当代哲学发展的一般思维水平。
又如,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从表面上来看是从主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中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规律的,而事实上,教科书中无法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内部找到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基础(实践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概念,它是统一人与客观世界的基础,但它却无法统一人本身之内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也就是说,教科书中对感性认识的理解还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上,还没有充分注意到人类感性活动的各种内涵及其复杂的表现形式,其实质仍然是停留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的泛理性主义的思维水平上。这种倾向使人们很难从教科书中找到整体的“人”(系统而全面)的形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开放的系统科学。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越来越小。一个最明显不过的倾向是:过分夸大哲学的党派性,片面制造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各种学派的根本对立,而没有把它放置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大系统中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外有不少学者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地地道道的决定论,其实这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是完全相符的。我们认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走向封闭、僵化的一个核心根源就是:人们不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使命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使命,具体地说就是:马克思在康德黑格尔之后的西方人所遇到的各种精神危机的背后,找到了这种危机的物质根源,特别是人的本质遭受异化的社会现实。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刚刚诞生的时代里,马克思就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定了它的理论使命--通过最现实的方式来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绝没有穷尽一切,它绝不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只有在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领域里,马克思主义才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现时代,要想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首先自觉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使命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人类文明大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

只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提出的“人学”问题仍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整个人类文明的大系统”也是不完美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历来都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也是一种工具。
哲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危害性在于,它使人们极其普遍地误认为哲学就是那些决定论、独断论式的教条——哲学就是他们所说的那样,只有那些教条是完全正确的真理,而且是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国人如此研究哲学、传播哲学,哲学必定是死路一条。

于是我想,我们的教科书差不多是把哲学当成了政治。岂止是政治,还有兼司信仰功能的宗教。

哲学教科书中所阐述的那些教条,不正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宗教、哲学与政治三位一体结构的现代版本吗?

哲学教科书所阐明的教条理论,既是哲学,又是宗教,还是政治,其存在的根本目的与历史上的“经学”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画地为牢”,箝制人的自由思维。

中国崛起不仅是中国在“物质”意义上的崛起,更是中国人在“意识”上的崛起。没有自由思维与自主判断能力的民族是注定不能站立起来的。

让我们回到哲学本身——

世界上从来不存在绝对正确的哲学思维方式,从来不存在一切形式的决定论与独断论。这正是人类思维能够实现螺旋式上升的根本原因。哲学上并不存在仅有某种学说是绝对正确的说法。

拂去缠绕在哲学大厦之上的决定论、独断论面纱,还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本来面目,已经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大问题。

一切决定论和独断论都是荒唐可笑的,世界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那些戕害中国人灵魂的哲学谎言该休止了。

人们需要用自己的眼光重新认识眼前纷繁复杂的世界。

世界属于具有真正自由思维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