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孟子人学体系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

2016-09-18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如何解读孟子学说?

解读孟子学说应该从何处着手?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孟子学说,我们必须还原历史,首先需要弄清孟子究竟为什么而著书立说的?

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人们的精神信仰也处于极大的危机之中。“天”、“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人应该怎样活着?社会秩序应该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指导下重建?人们迫切需要解答这些问题,显然,这些问题也是百家争鸣的理论根源。

在与“百家”论战中,面对儒学被墨学等其他学派冲击的现实,孟子需要建立一整套类似于墨家学派的体系性学说。这也许正是孟子著书立说的历史根源。在孟子之前,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已经有了基本的结构,但从体系上说,并不完整,不能系统地解释战国时代人们所关注的各种问题。

那么,孟子如何将零乱的儒学观点变成类似于墨家学派的儒学体系呢?

读遍《孟子》,我认为孟子学说的核心在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尽心”、“知性”、“知天”六字——“心”、“性”、“天”的三位一体乃孟子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天”、“人”关系问题是思想家们必须回答的“大问题”。“天”与“人”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中国人很早就有了无至上人格神的崇拜形式,即在现实世界找到一种可以代表天人关系的某种实体或者虚拟的存在物,作为支撑“天”与“人”关系的另一“极”。人们遵循“天”、“人”关系的法则,只要处理好与这一“极”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很显然,孔子关于仁、义、礼的学说,就是相对系统性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学说。孔子之后的孟子,则更加系统地诠释了孔子学说的的要义,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儒学体系。

孟子的人学体系,其对象可以是个体意义下的“人”,也可以是群体意义下的“人”。孟子将人性上升到一种哲学范畴,将人性视为施行“仁”、“义”、“礼”学说的“实体”,从而使儒学从抽象的理论概念踏上了坚实的人学大地。

孟子人学体系的本质,正是基于人性的道德自觉。“天”、“人”关系交汇于有血有肉的“人”,儒学从哲学意义上找到了人的存在根基。也就是说,“人”可以从天性赋予的“性”本身内观宇宙,宇宙的本体论内化在孟子式的人学体系中。

人”化的宇宙观,正是儒学的通“天”之路,由此所体现的“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

 

孟子首先承认人所具有的自然本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说: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这些爱好都是天性。

孟子认为,能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区别开来的天性是极少的,人必须注重培养那些异于动物的天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人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只有那么一点点,一般的人丢弃了它,君子保存了它。舜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明察人伦关系,因此能遵照仁义行事,而不是做出仁义的样子。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会思考。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说:耳朵、眼睛这些器官不会思考,容易被外物蒙蔽。耳朵、眼睛这些器官也只不过是物,它们与外物接触,只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有所反应而已。心这个器官则能够思考,思考了就能有所得,不思考就一无所获。这是天赋予我们的能力。首先确立心这个器官的重要位置,那么耳目之欲这样的小的方面就不会耗费人的主要精力了。这就是成为大人君子的道理。

孟子认为,人只有竭尽“本心”以“知性”,然后才能“知天”,只有“知天”才能“事天”。人只有发挥自己的“良知”、“良能”,并且通过加强后天的修养,做到“存心”、“养性”、“事天”的统一。“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尽可能修养自己的善心,就能体察到自己的本性。能够体察到自己的本性,就能体察到天道了。保持自己的善心,以培养自己的本性,这就是遵循天道的方法。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持之以恒,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孟子认为,“尽心”、“知性”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从消极方面说,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欲望越少就越能保持心性的纯洁。这是养心的一种方法。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就是发扬四心。那么,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呢?孟子认为: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贤人,得志时,就向老百姓施加恩惠;不得志时,就加强自身修养见称于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就要使天下的人得到好处。

孟子主张,人无论是“穷”还是“达”,都应该安身立命。因为人的一切皆由命来决定,人应该听天由命。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努力寻求就能得到,轻易放弃就会失去;这种主动追求是有益于得到的,因为所追求的东西就存在于我本身之内(主观努力)的缘故。要想得到有方法,但能否得到却要由命运来决定,这种追求无益于得到,因为所寻求的在我本身(主观努力)之外的缘故。

一切虽然是命定的,但人并不是被动地等待命定的结局,命有“正”与“非正”之分。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说:没有一样不是命来安排的,顺从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运;因此懂天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墙下面。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运。

这样,通过天命观的论述,孟子建立了一条儒家学说的通“天”大道。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说:世间万物的自然之理都在我的天性中具备了。反躬自问,自己是诚实的,没有比这更让人感到快乐的了。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恕道去做,求仁的道路没有比这更近的了。

从“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发生论出发,孟子很自然地推理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了。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