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强光中∣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病根出自哪里?

2016-10-04 强光中 文明比较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教育的目的原本只是为了教育本身,即为了人能够更为便捷地获取关于世界的各类知识。教育本身应该是独立自由的,一切形式的学问都应该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所兼顾的面越是广泛,越是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然而,中国式的教育,总是以其鲜明的目的性,即以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为目标,把人教育成什么样的人放到首位,把教育为什么样的人服务以及为什么样的社会政治制度服务作为教育的根本问题来对待。这就是古代中国式教育的总病根之所在。

皇权大一统之后,在皇权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只有那些利于皇权统治的教育形式,即以皇权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统治者把他们的强权意志强加在教育之中,那些本不该属于教育的东西像一节节被加挂的车厢,强行加入到教育这列越开越慢的火车之中。历史上的中国教育被附加了太多的本不应由其承担的内容,教育沦为少数人可以控制的工具,也是少数人用来谋生的工具。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复存在了。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状况呢?

由于唯官有书、唯官有器,唯官有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因而,学习者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获取专门知识。到了春秋时期,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式的教育走向没落,代之而起的是各类民办教育的私学的兴起,如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孔丘、墨翟等,纷纷兴办私学,聚徒讲学,成为中国古代私学兴起的渊源。

在这百家争鸣的私学大潮中,有的学派如墨学真正开启了民间智慧,建立了许多新的知识体系,如系统性的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等。而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在教育内容上并没有与官府教育内容有着本质上的改变,只是丰富、完善了官府教育的知识体系,其教育在本质上说,仍然是从属于贵族文化的,而非平民文化。孔孟提倡开门办学从本质上说只是幌子而已,虽然主张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他们从事于教育的主要目的还是出于其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观,即人的儒化目标——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育德才兼备的人,并将德育置于教育的首位。

这样,与墨家将整个世界都作为其认识的内容所不同的是,孔孟之流将关于世界的知识局限于人学知识体系之内,而所谓人学知识体系,不过是按照儒家教义对人的儒化而已。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主导之下,无限宽广的天地仿佛变成了一眼枯井,原本眼界开阔的人却沦为井底之蛙。教育成了中国式宗教、哲学与政治三位一体社会意识结构的附属物与代言者,并与之融为一体,从而失去了其自身独立自存的科学性。教育的德化与教化目标,把君子圣人化教育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由于缺乏生产性知识的教育,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免不了沦为侏儒的命运。儒家教育思想最终被皇权专制主义政治意识形态所捕捉,从而成为奴役世代中国人的工具。学而优则仕,进考场与官场成了教育的目的,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被迫成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那么,孟子的教育思想究竟是什么呢?

 

说到孟子,不能不提到他的教育思想。孟子大约在其三十多岁开始在邹国收徒讲学,宣扬儒家的仁义学说。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大快乐之一,其弟子虽没有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之众,却也有着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的规模。作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孟子关于尽心知性知天的人学体系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由于人性本身是善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然而,能成为尧舜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人只有经过不断的修身养性,才有可能成为君子、圣人。孟子认为,后天环境对于人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关于后天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孟子本人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孟母三迁的故事所说的正是孟子寡居的母亲为了让他能有好的学习环境,多次迁居,直到最终选择到了一个满意的住处才算安居下来。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天性所具有的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形成并完善起来,教育可以提高人的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因而,教育是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所以为人,吃饱、穿暖,安居而没有受到教育,便同禽兽没有区别了。

 

孟子教育思想的育人目标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要按照儒学基本教义来塑造人,即明人伦——让人明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等级制度,从而通过个体规范化的正心、修身行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导百姓。是教养的意思;是教导的意思;是习射的意思。(这些地方学校),夏代称,商代称,周代称(是中央的学校),三代共用这个名称。(这些学校)都是用来教人懂得伦理道德关系的。在上位的人明白了伦理道德关系,百姓在下位的自然就会依附。

在孟子看来,教育还是实现仁政的最好手段。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仁爱的语言不如仁爱的名声更能深入人心,好的政治不如好的教育更得民心。好的政治,老百姓是畏惧的;好的教育,老百姓乐于接受它。好的政治只能获得人民的财富,好的教育却能赢得民心。

孟子的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按照儒学教义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大丈夫乃至于圣人。孟子学说中有大量的文字论及人的儒化过程,孟子本人就自称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君子、大丈夫乃至于圣人,都有着明确的标准与行为规范,人们只要按照那些教义去做就可以了。

 

孟子教育思想中的育人方法

 

因材施教,教有多术。孟子认为学生的素质、才能和学习态度、条件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类型学的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五种教育别人的方法: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万物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培养才干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自己的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教育也是有多种方式的,我不屑去教某个人,这也是教诲他的一种方式。

坚持标准,示范教学。孟子主张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学射的人也力求自己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要求掌握画圆画方的工具,学手艺的人也一定要遵循这些准则才能学有所成。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高明的工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修改、废弃做工的标准,羿不会因为那些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在正确的道路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随他学。

来者不拒,开门办学。孟子到了滕国,住在上宫。有一双还没织好的草鞋放在窗台上,旅馆里的人到处找,但没有找到。有人问孟子:这么说是您的随从把草鞋藏起来了吧孟子回答说:你以为他们是为了偷草鞋而来这里的吗?那人答道: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大概不是的。但是,先生开设科目、招收学生,走了的不追问,来到的不拒绝,只要怀着求学的心来,就接受他,难免道德水准不齐了(其中也会有手脚不清的人混进来啊)。从这段话的意思来看,孟子对于求学的人 47 32079 47 15291 0 0 1851 0 0:00:17 0:00:08 0:00:09 2925是不附加条件的,很像是开办了今天市场条件下的人才培训中心,只要是想得到知识,就可以进入这个中心来学习,学习者难免会鱼龙混杂。当然,孟子作为教学者,有可能也会有其自身利益方面的着想——如果设置过高的门槛,没有人来求学,教学者如何能够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呢?

登高望远,厚积薄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了东面的(蒙)山后就觉得鲁国很小了,登上了泰山后就觉得天下很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所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所吸引了。观赏水是有一定方法的,那就是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太阳和月亮都有光辉,很小的缝隙也一定能照得到。流水的运行规律,不把坑洼填满是不会向前流的;有志于道的君子,没有一定的成就是不能通达的。孔子、孟子经常借水喻道,认为人只有具备很高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知识,才是名实相符的人,而追求虚名的人迟早会露出马脚。孟子的弟子徐子问孟子孔子为什么会多次称赞水呢?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孟子·离娄下》)。有源头的泉水滚滚奔流,日夜不停,等到灌满洼地后继续前进,一直流向大海。有本源的事物都是这样,孔子称赞水就在于这一点。如果没有本源,像七八月间的雨水那样,下得很集中,大小沟渠都积满了水,但它们的干涸却只要很短的时间。

 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孟子认为,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养成),一定要在行事上不能停止,不要期待它的预期成效;心里不能忘记它,又不能违背规律加速培育它。不要像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心他的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的人,他有一天昏昏沉沉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极了,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禾苗已经枯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培养浩然之气)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孟子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切勿一暴十寒。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即使是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暴晒它一天,再在阴冷的地方冻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的。他举了下棋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高手。如果让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讲解;另外一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快要飞来了,想着拿弓箭去射它。虽然这个人一样在学棋,但肯定不如人家学得好了。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他又以掘井为例,一个人做事学习必须坚持到底才能见到成效: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废井也(《孟子·尽心上》)。做事好比打井,挖了很深还没有见到泉水,那它仍然是口无用的井。求学者要有孜孜以求的精神,不可半途而废。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下》)。山坡上的小路很窄,专心致志地走,它便成了路;如果隔了一段时间不走,就又会被茅草堵塞住了。

尊重知识,独立思考。孟子尊重知识的权威性,在五种情况下对于弟子的提问不作回答。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尽心上》)。倚仗地位尊贵来发问,倚仗自己的贤能来发问,倚仗自己年纪大来发问,倚仗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老交情来发问,都是我不会回答的。孟子敢于怀疑史书上的记载,学习者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尽心下》)。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片竹简罢了。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所以解释《诗经》的人,不能因为字面的解释而误解辞义的表达,也不能因为词句的解释而误解诗意的表达,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

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孟子认为,一个人在做事和学习上,如果行为与结果相反,就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反躬自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也(《孟子·公孙丑上》)。行仁的人有如射箭:射箭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再发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能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