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中∣揭开大千世界如何存在的神秘面纱——庄子如是说
世界究竟为什么而存在?通俗地说,世界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眼前存在着广大无边的物质世界?日月星空,山河江海……谁能解释究竟是谁创造了它们?是谁究竟为了什么要创造它们呢?
庄子学说中是如何表述这一问题的呢?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庄子·天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在运行吗?地在静止吗?日月交替出没是在争夺居所吗?谁在主导这些现象呢?谁在维系这些现象呢?谁会闲着无事来推动这些现象的发生呢?或者是有机会操纵而不得不如此呢?或者是顺势运转而不能让自己停下来呢?云是为了降下雨水吗?雨水是为了蒸发成为云吗?是谁在行云降雨?是谁闲着无事乐于去做这样的事呢?风起于北方,忽西忽东,在天空中飘动,是谁吐气和吸气造成了云的飘忽不定?
人类生存的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 A是B产生的原因,B是C产生的原因,一切都存在于因果论的链条中。但在世界究竟为什么而存在这个终极意义下的本体论问题上,人类如何才能获得具体而明确的答案呢?
对物质世界如何存在这一根本问题的困惑是人类永远面对的最大感伤之事,当然也是各个时代哲学家们永远需要面对的永恒主题。2000多年前的中国庄子就对此感到十分困惑与茫然。宇宙最初的“无”与“有”始于何时?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齐物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宇宙有它的“开始”,还有它“尚未有开始”的阶段,更有它“尚未有‘尚未有开始’”的阶段。宇宙有“有”的状态,也有“无”的状态,还有“尚未有无”的状态,更有“尚未有‘尚未有无’”的状态。突然间出现了“有”和“无”,却不知道这个“有”与这个“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有”与“无”是相对存在的。最初的“无”甚至是“无无”的状态是什么?最初的“有”甚至是“尚未有有”的状态是什么?
世界究竟是否存在着创造万物的“主宰”者?如果存在着这样的“主宰”者,那么,究竟是谁才是那世界上最高与最后的唯一?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庄子·齐物论》)。
这段话的意思是,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的存在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的存在。这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仿佛有个“真宰”的存在,却又寻找不到它的真迹。它的运行效果十分真切,然而却看不见它的任何形象,它真实地存在着而又是无形可见的。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中的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看来,它们都像是臣妾吗?而臣妾没有办法相互支配吗?还是轮流扮演君臣的角色呢?难道果真有个什么“真君”存在于其间呢?无论我们是否了解它的实际情况,都不会增加或者减少它们存在的真实性。
这样,世界如何存在的图景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人的宏大理论情怀是通过道家的宇宙观表现出来的,这尤其体现在庄子的学说中。庄子对世界如何存在及其本质问题的可贵探索,体现了中国人彻底的无神论和自然主义思想。从庄子学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天”的纯粹性与无神性。庄子对世界存在的怀疑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动摇了至上人格神存在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可能性,而彻底的无神论和自然主义思想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的一面。庄子探索世界的本原及其本质的行为非常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于存在如何存在问题的探索。比如古希腊就产生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者”说等。不仅是中国人与古希腊人,在世界各民族的远古文化中,也许都能找到人类探索世界本原的历史印迹。只不过探索的方式不尽相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庄子与西方人探索世界本原的方式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于庄子过早地形成了道家学说的体系化——庄子学说的整个体系,无论是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论,还是逻辑学,都建立他对存在如何存在感到困惑与迷茫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上,也就是说,庄子发自心灵深处的对存在本体的怀疑论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意味着拥有了解读庄子学说的一把钥匙。
西方人对于世界本原的探索有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是古代本体论哲学阶段:从欧洲哲学的起源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兴起这一阶段的西方哲学,是哲学家们在对自我缺乏认识的情形下进入哲学领域的,因而必然带有自发性和蒙昧性,通常把它称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哲学形态。在这个时期,哲学家们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客观世界本身(即纯粹客体)的问题。二是近代认识论哲学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康德、黑格尔所生活的时代)。从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过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宣告了这一时期的真正开始。对人类来说,纯粹客观的知识是无用的,只有那些使人类得以不断地从自然界的必然力量的包围圈中解放出来的学说才是真正深刻的。这也正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展新科学的要求。因而,哲学家们仅仅研究客观世界(即纯粹客体)是很不够的,而要努力地研究追求真理的主体——人。“我去思索我的世界。”三是现代人(类)学哲学阶段。康德之后的西方哲学界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各种学派风起云涌。大致说,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人本主义哲学路线、科学主义哲学路线。但殊途同归,它们都在各自的哲学领域里探讨着关于人的问题,处处隐藏着人类学的本质。
西方人探索世界本原问题有一个十分清晰的历史脉络,当然,西方哲学的发展本身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比如,中国哲学就曾经深刻地影响到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发展方向,其中以笛卡尔与莱布尼茨最为明显。
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相比,庄子感性直观地追问世界本原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即“天”与“人”等对立面之间总是相对存在的这一二元论思维模式,一切哲学思想都要最终形成“天人合一”的认识圆圈。由于认识区间极为狭小,宏大的理论命题虽然出现在人们视野里,但很快就消逝于人们对世界的主观想象中,而那种不是决定论的决定论——一切诉诸于“道”的逻辑范式,让人们对于世界究竟为什么而存在这一永恒的哲学命题,只能不得其解,不了了之。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