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中∣世界这么大,你为何却成了井底之蛙?
2000多年前的中国庄子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就有了如此大彻大悟的认识,真是叫今天的人们感到无语。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他看来,只需考察人类认识能力即可。庄子借河伯、北海若之口表达了他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感慨,井底之蛙如何能够弄得清东海之事?而东海不过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蚁穴”而已。
人类认识能力问题在“人”化的世界里,是一个根本性大问题。人不可能具备“上帝”的智慧,不能像 “上帝”那样思考世界存在的本原问题。世间的人有谁能成为“上帝”呢?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方式,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智慧特质。对于世界存在的本原问题产生的任何结论在庄子式的文字面前自然会不攻自破,而且诸如探索世界本原之类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庄子虽然能够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发生本质,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存在的焦灼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同样是感性的方式,庄子与尼采、萨特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家前赴后继地“一个杀死了另一个”(黑格尔语),形成了无数理性主义巨著,他们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感性直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回归历程。
中国人因为其早熟的“感性直观”,失去了西方式的精细化的理性世界。庄子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保持清醒、清晰与深刻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了他认识态度上的模糊、世故与浅薄——甚至是一种来自本体论的居高临下的沉沦。
如果把世界本原问题看作是一座高山,西方哲学家显然是攀越了那座高山,而中国人却只是从山下仰望那座高山而已。
庄子所谓的“道”既像康德的“自在之物”(物自体),它存在于万物之中却又无形无迹,不能为人类所识;又像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它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不是消极被动或僵死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处于运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道”无处不在,完美无缺,全智全能,至高无上,世界上的一切都无可逃于大道之外。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庄子·天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再大也不会有穷尽,再小也不会有遗漏,所以万物都存在于它之中。广大啊,它无所不包;深遽啊,它不可测度。
与道的无边无际、全智全真相比,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极其有限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只能是疲惫不堪的了!
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庄子》一书中多次反复论及。《秋水》一篇中的几则故事以寓言的形式十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不同主体认识能力的巨大差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吾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这个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寓言故事说的意思是,你难道没有听说过那坎井之蛙的故事吗?浅井里的一只青蛙对东海来的大鳖说:“我真快乐啊!我一出来就可以在井口栏杆上跳跃,跳下去就可以靠在井壁破砖边上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两腮;踏入泥里,泥水就淹没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而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算是快乐的极至了!先生何不请进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未能踏入井里,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了。于是它摇晃着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了浅井里的青蛙,说:“千里的距离,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八千尺的高度,不足以说尽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灾,而海面不会因此上升;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带给我最大的快乐啊。”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之后,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
浅井之蛙永远不知道东海之大,这就如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一样,人类永远也没有办法穷尽世界的广阔无边及其本质。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这则故事说的意思是,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小石头、一颗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这么渺小的存在,又哪里会自以为了不起呢?这样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蚂蚁洞穴存在于大湖泊之中吗?中国(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世间物种数以万计,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使五谷能够生长,舟车得以通行,个人也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马的身体上吗?
2000多年前的中国庄子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就有了如此大彻大悟的认识,真是叫今天的人们感到无语。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他看来,只需考察人类认识能力即可。庄子借河伯、北海若之口表达了他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感慨,井底之蛙如何能够弄得清东海之事?而东海不过是世界上微不足道的“蚁穴”而已。
人类认识能力问题在“人”化的世界里,是一个根本性大问题。人不可能具备“上帝”的智慧,不能像 “上帝”那样思考世界存在的本原问题。世间的人有谁能成为“上帝”呢?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系统研究了人类的认识能力问题,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创立了他的认识论体系,并骄傲地声称,他在哲学界完成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在认识中不是由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理性是无能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考察,最终得出了令人沮丧的哲学结论,他的哲学成就也只能作为“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而存在,而那些结论绝不是永远的结论。
正如海神北海若对河神河伯说的那样:“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以极其渺小的生命去探索极其庞大的领域,难怪会陷于迷惑混乱而无法安然自得啊!
在庄子看来,“道”就是这样的不可认识的“至大之域”,人类必须以“道”为师。庄子通过寓言中的人物由衷地赞叹道:
吾师乎!吾师乎!(敕韭—上下结构)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庄子·大宗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我的老师啊!我的老师啊!它毁坏万物而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恩泽施于万世而不是出于仁,长于上古而不算是年老,覆盖天地、雕塑众物之形而不算是什么技巧。
人类只有认识到了“道”的这种特性,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点。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庄子·大宗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知道自然的作为,又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上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就懂得一切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就会以他所通晓的知识去哺育、薰陶他的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那就是智力的精彩表现了。
“道”是人类之师,人类领悟了“道”的境界,自然就能拥有知天后的人生快乐。
“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庄子·天道》)
这段话的意思是,“体会自然之乐的人,他活在世上能顺应自然而运动,他离开人世时能混同万物而变化。平静时能与阴气同归沉寂,运动时能跟阳气同波动。”所以,能体察到自然之乐的人,不会受到天的抱怨,不会受到人的非难,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累,不会受到鬼神的责备。
这样,“道”与“人”的关系就十分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类只有顺应“道”而不能违反“道”的意志;只有与“道”同一,融于大道,才能拥有真正快乐的生活。
西方人为探索世界本原问题,构建了无数华丽的象牙塔,直到尼采喊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才让西方人彻底地从形而上学的迷梦中惊醒过来,而萨特等存在主义大师更是以焦灼、恶心等感性的方式发表了他们的哲学宣言。
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索方式,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智慧特质。对于世界存在的本原问题产生的任何结论在庄子式的文字面前自然会不攻自破,而且诸如探索世界本原之类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庄子虽然能够以感性直观的方式认识到事物内在的发生本质,与现代西方哲学家对存在的焦灼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同样是感性的方式,庄子与尼采、萨特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哲学家前赴后继地“一个杀死了另一个”(黑格尔语),形成了无数理性主义巨著,他们对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感性直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回归历程。
中国人因为其早熟的“感性直观”,失去了西方式的精细化的理性世界。庄子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保持清醒、清晰与深刻的同时,又让人们感受到了他认识态度上的模糊、世故与浅薄——甚至是一种来自本体论的居高临下的沉沦。
如果把世界本原问题看作是一座高山,西方哲学家显然是攀越了那座高山,而中国人却只是从山下仰望那座高山而已。
好文章,靠人气!欢迎双击、添加、关注“文明比较”公众号!欢迎转发本公众号文章!
强光中, 1989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省哲学学会会员。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类文明比较研究工作,2011年出版《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一部,已被台湾“中央研究院”、上海社科院、中国科大等数百家图书馆收藏。80余万字新作《全球史观下的人类文明》即将出版发行。所创建的“强光中的哲学博客”(http://qianggz.blog.ifeng.com)是凤凰文史名博,因思想深刻、特色鲜明而长期受到学界重视。欢迎添加强光中微信号:qianggz123.公众号:文明比较(qiangguang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