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月文学报好书榜:书写的敏锐,使大地的宁静百倍生长

编辑部 文学报
2024-10-07

12

文学报好书榜


十二月的开启是冬寒,更袒露在许多敏锐观察的新作中。本月我们编辑推荐的好书,小说部分有着多位沉寂良久的作家推出作品,他们深入生活的各个细部,分享不同生命历程的经验,打开了多样的图景。非虚构部分的作家们,在解读经典文本或是艺术作品时,也有着局部式的洞察力,这类观察往往具备传递给读者的共情力量。


诺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描写冬天时说,“灌木中词在用新的语言嘀咕:/‘元音是蓝天,辅音是黑枝杈,它们在雪中漫谈’。”有些书写和阅读似乎自带着某种低温的敏锐,它放大了看似宁静的外部世界,扩展了我们的感官。


虚构

《伐木》

《第二处》

《冷水坑》

《来日可追》

《光之护卫》

《最小的海》

非虚构

《求剑》

《细节》

《简明黄河史》

《缪斯到来时》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2

虚 构

《伐木》

[奥]托马斯·伯恩哈德 / 著

马文韬 /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傅小平

伯恩哈德旁观又自省,逃离又直面,也就有了这么一部尖锐而又深邃的醒世之作。


伯恩哈德实在是个太过清醒的作家,他的所有作品,都可以说是“人间清醒”的产物。这部小说描述了他年轻时身处的奥地利艺术圈中真实发生的事件,他因为目睹种种怪现象感到幻灭而选择离开,却没想多年后在“艺术家晚宴”上再度与之碰撞,他不无惊骇地看到艺术家们人性中的虚伪和自私,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艺术和社交活动来逃避空虚和恐惧,便以此为根据将这场晚宴“记录”下来。而所谓“伐木”,既伐向宴会上的欺世盗名之辈,也伐向自我,他觉得自己也不过是一个虚伪的,看到别人出乖露丑,而内心窃喜的卑微的人而已。伯恩哈德旁观又自省,逃离又直面,也就有了这么一部尖锐而又深邃的醒世之作。


《来日可追》

张广天 / 著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如此加速追忆城市过往,勾勒出一个他认为的“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又如此缓慢靠近未来。

郑周明


讲述上海可以有多种方式,弄堂里的一镜到底,或是高楼俯瞰而下的长镜头,在作家张广天的新作《来日可追》里,80万字的厚重体量呈现出的并不是常见的上海形象;他研究实验艺术且身份跨越多个领域,也并非意在讲述一个连贯的文本故事。这部小说里有旧上海和新上海的场景,人物有令人魂牵梦萦的爱人、公园长椅上日复一日等待盼望的白俄钢琴师、天才的少年、以及惆怅中执守不弃的上海老克勒等。不同的街区、不同的楼层、不同的时代,外国人和本地人,这一切从异乡、边缘向中心靠拢,凝结为特别的结构篇章,由着旧日时光指向未来之日。看作者如此加速追忆城市过往,勾勒出一个他认为的“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又如此缓慢靠近未来,或许也就理解了书名的意义,与其说他想书写上海,不如说他带着一种生活传统打开了进入城市转型变化的路径。


《第二处》

[英]蕾切尔·卡斯克 / 著

苏凉 /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凌俊

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伴随着自我审视的,还有作家对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的思考和揭示。


毫不意外地,这个书名直接让人联想到波伏娃的《第二性》。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成名的英国青年作家蕾切尔·卡斯克在《第二处》里,以尖锐又美妙的独白方式,展开一段禁锢与自由并行的心灵之旅。主人公“我”盛情邀请艺术家L来“我”和丈夫的农场小住,可L的到来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美好,反而让生活滑向失序和混乱,静谧的农场成为人性的角力场。全书以“我”倾诉式的独白展开,事无巨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几乎为零,也由此,“我”借由艺术家的到来而展开的自我剖析,剥开重重社会身份袒露的真我,显得格外有力。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伴随着自我审视的,还有作家对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的思考和揭示。


《光之护卫》

[韩]赵海珍 / 著

梅雪 / 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滢莹

微小的善行或恶意,有时竟能鼓荡起他人生活里的狂风骤雨,而跨越时空壁垒的交流和联结,则更让人感受人性亘古不变的幽暗与光辉。


读这本书,有一种晃动的影像感。9个作家所讲述的故事里,时空也是一位复调的叙述者: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故事的交织,既彼此映照,又相互撕扯。微小的善行或恶意,有时竟能鼓荡起他人生活里的狂风骤雨,而跨越时空壁垒的交流和联结,则更让人感受人性亘古不变的幽暗与光辉。在细致、落地的书写中,人物与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饱满地呈现在纸面,正如在赵海珍看来,文字、情绪和思想的分合聚散本就构成了一条条小路,等待她踏访和勾勒,也等待读者细细寻觅。


《冷水坑》

金特 / 著

铸刻文化·单读·中译出版社


何晶

在金特这里,矿区、山林、生者与亡灵、暴风雪、东北,成为一些显见的关键词。


金特的写作有一些特别,作为出生于东北但10岁即迁居粤北的一位写作者,他最初写小说是为了逃避现实,也多写的也是如自己一般的大都市里渺小的个体,直至2015年的短篇小说《冷水坑》他才正式将目光投向了东北。在金特这里,矿区、山林、生者与亡灵、暴风雪、东北,成为一些显见的关键词,“漫长的冬季就像一列运煤火车,黑乎乎地开到眼前了”,而他陷在当代汉语的密林里左冲右突,这部小说集即是这样的一种呈现。可以说,由它或许可以看到一个不那么被规训与束缚的写作者的身体里,如何生长出一个独特的文本。


《最小的海》

叶昕昀 / 著

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


中途转向,叶昕昀找到了适合她表达生活的更广阔的空间,那些隐秘而坦然的情感终于通过文字被传达出来。

袁欢


读了这本小说集的读者一定能对作家余华此前所形容的叶昕昀“是没有发表过小说的小说家”深有感悟。小说集中的第一篇也是作家的第一篇正式创作《孔雀》的成熟度是会让人惊讶的,这是一个十足好看的故事,平静而克制的叙述语调讲述了一个瘸腿女人和一个独眼男人所碰撞出的爱、恨与宽恕。但小说又不止于一个好看的故事,接下来的几篇作品验证了她对“小说”这一创作题材不同阶段的理解。


“写作是一个自我暴露的过程。”工作三年,裸辞考研,中途转向,叶昕昀找到了适合她表达生活的更广阔的空间,那些隐秘而坦然的情感终于通过文字被传达出来。她的人生像她的小说一样,被命运的大手推着向前。她不必再当一枚螺丝钉了,或许她已经寻到了自我认知意义上的更好生活。

12

非 虚 构

《求剑》

唐诺 /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张滢莹

唐诺反而找到了重新开启这些文本的途径,拼补上曾经用情绪、天赋而非实感和经验所完成阅读地图中潜在的空缺。


对唐诺而言,“刻舟求剑”是作家长期面临的困境——用笔来凝视和呈现对世界的思考时,世界却在飞速改变,你所言说的对象也许早已不存在。但每一个阶段的凝视,都会因为个人性的思考而对读者袒露普遍性的意义。自言正在老去的唐诺发现,因为缺乏阅历,自己年轻时候的许多阅读缺乏应有的纵深感,因此《求剑》中的大部分篇章,便是对包括陀翁、博尔赫斯、卡尔维诺、伍尔夫等人的重读。当老年的眼光成为他看世界的“新眼镜”时,唐诺反而找到了重新开启这些文本的途径,拼补上曾经用情绪、天赋而非实感和经验所完成阅读地图中潜在的空缺。同时,唐诺是极其清醒的读书人,他的许多话语是自勉,也是对所有写作者的警示:个人极其重要,永远不要因为纷纭复杂的外部环境,融合、消化和替代个人的思考与书写。


《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

杨庆祥 /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些丰富的篇章构成或许在提醒读者,许多时候阅读是走在时间的荒原里,但有时遇到这样的评论文字,是巧遇一起走进了共饮的花园。

郑周明


写出一种晓畅好读又具备洞察力的学术散文,是许多评论家的向往,大众读者与专业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评论的乐趣。在《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中,杨庆祥带来了23篇随笔,说是随笔,其实带着他诗人的敏感和评论家的锐利双重视角,但具体到对象,又有着不同的比重和倾向。写路遥阅读现象,他切入的是男性和女性不同角度的观看心理;写诗人顾城,他精确又形象地把顾城与谢烨比作一对平衡的纺锤,均衡和失衡,概括了顾城的成功与悲剧;写读者群构成复杂的作家庆山,他的角度也很有新意,那个年代成名的作家里许多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但如何将两者转化为人和,是值得循迹思索的。这些丰富的篇章构成或许在提醒读者,许多时候阅读是走在时间的荒原里,但有时遇到这样的评论文字,是巧遇一起走进了共饮的花园。


《简明黄河史》

辛德勇 /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何晶

黄河之水天上来,它的历史无疑也是一部人的历史,站在黄河岸边,迎面而来的是渺远之水,更是一种文明的印记。


这是一本有关黄河及其文明的普及性读本,这条由西向东贯穿中国北部的长河,伴随着它奔腾不息的,是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而这似乎也是不言自明的。但如何厘清黄河的变迁,以及附着在其上的历史、地理,使其生动可读,显然需要一番功力。作为历史地理的专家,作者显然深谙此道,将黄河由古至今的河道变迁,沿岸的城市风貌,黄河治理与灌溉的历史一一道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它的历史无疑也是一部人的历史,站在黄河岸边,迎面而来的是渺远之水,更是一种文明的印记。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吴为 / 著

乐府文化·中信出版集团


李凌俊

如何面对与祖辈的告别,如何重拾爱的记忆,这或许是我们要练习一生的功课与命题。


“90后”摄影师吴为从小由外公外婆养育长大,但是因为学业的关系,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她没能在身边。吴为无法接受这样的离开与告别,她选择拿起相机,从老宅到老家,从亲人到故旧,一点点追索和记录外公外婆的生命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爱没有被强化,也没有被弱化,爱其实没有变化,爱一直在那里。这是一场纸上的影像展,是一个摄影师用相机完成的一段生命史,也是一个孩子告别至亲之人,在心灵上完成成长蜕变的治愈旅程。这部作品非常简单,满载着回忆的影像和质朴的文字,直击人心,它也非常复杂,吴为的故事背后是无数与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孩子,如何面对与祖辈的告别,如何重拾爱的记忆,这或许是我们要练习一生的功课与命题。


《细节》

[法]达尼埃尔·阿拉斯 / 著

马跃溪 /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

傅小平


如我一般的普通观者观画,很多时候也就“观”一个大致的印象,最为欠缺的便是从细节处发现意味的鉴赏能力。这本有创见,有深度,有丰富的例证的著作,正可以为我们补缺。诚如作者所言,这是一部从“近处”着眼的西方绘画史,作为回报,那些于近观处闪闪发光的细节也会给读者带来顿悟般的“惊奇之感”。我们跟随作者从细节角度“破译”大师之作,从达·芬奇到马奈,从中世纪教堂到布面油画……那些平常不为人所见的信息,也由此慢慢显露出来。更重要的是,如翻译家董强所说,阿拉斯的细节,并不让人沉迷于其中,而是瞥见新整体的可能性。


《缪斯到来时》

[西]劳尔·克莱马德斯、[西]安赫尔·埃斯特万 / 著

张琼、侯健 /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拉美文学爱好者一定爱死这本书了。作家灵感降临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刻呢?

袁欢


作者以面对面采访的方式或借助翔实的二手资料,展示了16位文学巨匠的创作历程,特别是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代表作家,也可以说,拉美文学爱好者一定爱死这本书了。作家灵感降临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刻呢?若泽·萨拉马戈在里斯本的一家餐厅里等待上菜,突然,就如同被灵感之箭射中一般,脑海中浮现出了《失明症漫记》的故事情节;博尔赫斯则是在泡澡时思索并决定是否将前一晚的梦境写成一则故事或一首诗……当然书里也记录了一些作家特别的写作习惯和创作技巧,比如马尔克斯需要在书桌放一朵小黄花才开始写作,萨拉马戈每天习惯只写两页,一行也不会多写……文学可以生发自任何地方任何时刻,我们也将被文学巨匠们对文学的热情所感染、打动。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文学报

id : iwenxuebao

微信公号


@文学报

新浪微博


@文艺速效丸

小红书


@41楼编辑部

小宇宙播客


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



邮发代号3-22

周刊 / 全年定价:61.80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