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其他

常新港:好的短篇小说,可以“等待”它的读者 | 中国童年专刊·短篇小说专题讨论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41楼编辑部小宇宙播客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邮发代号3-22周刊
2024年6月22日
其他

谈凤霞:短篇创作,要自觉追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 中国童年专刊·短篇小说专题讨论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41楼编辑部小宇宙播客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邮发代号3-22周刊
2024年6月22日
其他

12月文学报好书榜:书写的敏锐,使大地的宁静百倍生长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41楼编辑部小宇宙播客2024文学报开启订阅邮发代号3-22周刊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11月文学报好书榜:她们的声音,会和我们的日常一起移动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wxb.whb.cn官网星标关注,定时相遇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10月文学报好书榜:阅读在旅途,转动它的幻梦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wxb.whb.cn官网星标关注,定时相遇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9月文学报好书榜:书中落叶缤纷,群峰之上仍见夏日之光

enxuebao微信公号<u>@文学报</u>新浪微博文艺速效丸小红书wxb.whb.cn官网星标关注,定时相遇
2023年9月1日
其他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第4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于2023年8月11日进行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投票过程在纪律监察组监督下进行,由北京市方圆公证处公证。现将获奖作品名单及评奖委员会、纪律监察组、评奖办公室名单予以公布。特此公告。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得票多少为序)《雪山大地》杨志军《宝水》乔叶《本巴》刘亮程《千里江山图》孙甘露《回响》东西内容源自:文艺报1949新媒体编辑:张滢莹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2023布克奖长名单发布带来新变:爱尔兰作家群、科幻题材、华裔声音

2023布克奖长名单13位来自7个国家的作家组成了今年长名单阵容,包括4位爱尔兰作家、4部新人首作、两部科幻题材小说以及来自华裔群体的声音,为外界观察近一年的英语写作带来富有新鲜感的观察。这些小说从新人作家讲述乡村成长题材、自闭症题材到成名作家深入历史与家庭内部,探讨地方文化的多种叙述声音。“这份名单是由其新鲜感来定义的——新声音的锐气、成熟声音的自我革新。所有13部小说都揭示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存在意味着什么。”自从2014年布克奖扩大英语作者的提名范围以后,习惯于抱怨美国作家过多入围的外界声音今年会获得平息,在近日公布的2023年布克奖长名单13本入围图书中,美国作家有两位入围,而有四位入围作家是来自爱尔兰。变化还不止于此,本届评选为外界给出了更多新鲜感,评委们重点关注了那些出版第一部作品就获得关注好评的新人作家,这样的小说今年入围了四部。此外,两部科幻题材小说的入围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写作趋势。略显遗憾的是,广受好评的新人作家汤姆·克鲁首作《新生活》(The
2023年8月6日
其他

8月文学报好书榜:如浮木与斑蝶,遇见夏日深处的绚烂

8月文学报好书榜八月是热烈绚烂的时节,本月推荐的书单不仅拥有各具夏天感的封面设计,也在内容上聚焦于个体的行走、迁徙、起飞。从爱尔兰到新西兰,作家行走在民族心灵与大地季节之中,书写命运交响曲;回到历史之中,重走托尔斯泰最后时光的心路历程,或是进入北宋东京,和那个时代共经十年荒诞梦;海伦·麦克唐纳与阿来走进熟悉的自然天地,精细描绘着看到的动植物,借此讲述自己的迷恋、时间与记忆。在这些阅读里,我们或许将感受到化身为海浪浮木、蝴蝶远行的体验感,一路读着走进夏天深处。虚构《爱尔兰命运五部曲》《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像这样的小事》《一路到夏天》《满》《天珠传奇》非虚构《西高地行记》《东京梦寻录》《在黄昏起飞》《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吴宓的精神世界》《图书馆疗愈手记》(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8月虚
2023年8月1日
其他

“写作是最小单位的抵抗,想象是最小单位的自由”(慕明、双翅目、重轻)|青年漫谈计划

我们不定期推出了“青年漫谈计划”,邀请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等来闲聊漫谈,通过一些日常的话题打开文学与生活的深度联结。继ChatGPT问世,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热议;前不久,苹果公司发布了Vision
2023年7月25日
其他

读这本书,每秒钟消耗的脑细胞和卡路里要多一些(慕明、双翅目、重轻)丨青年漫谈计划

我们不定期推出的“青年漫谈计划”,邀请青年作家、青年评论家等来闲聊漫谈,通过一些日常的话题打开文学与生活的深度联结。继ChatGPT问世,人工智能话题再次引发了广泛热议;前不久,苹果公司发布了Vision
2023年7月18日
其他

7月文学报好书榜:本期诺奖浓度有点高,一起值得安利的还有谁谁谁

7月文学报好书榜七月的高温与梅雨天气令人无所适从,但面对本月的新书,编辑们产生了诸多意外收获。书榜里出现了两位诺奖作家——莫言带来了久违的新作并且是剧本形式,托卡尔丘克的则是令她出道即受关注的首部长篇作品终于有了中译本。还有两位辞世不久的艺术家黄永玉、坂本龙一生前看定的最后作品也出版问世。这些作品已足够带来丰富的阅读感受,但其他作品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质地,从眺望华裔群体的异乡生活到回望童年故乡的真实情感,从天庭职场的风趣画面到动物园的供餐问题......这份书榜读起来自然不会轻松,也不能避暑,但它足以让人忘记季节与时间,重拾阅读的本身和乐趣。虚构《鳄鱼》《爱尔娜》《唐人街内部》《假如》《孤独的义务》
2023年7月1日
其他

汤素兰访谈:让中国童话成为全世界孩子“幸福的种子” | 中国童年专刊

专刊“有了赤子之心,文辞不做作,表达很真诚,作品自然能拥有超越年龄界限的读者。”“在浅语的艺术里深蕴思想与情感,是所有儿童文学作家们的共同追求。”本期封面人物
2023年6月2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6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和诺奖作家一起,感受“我”是自然万物的总和

6月童书榜《从未见过大海的人》《世间万物》《想变成一棵树》《灯塔之家》《窗里有什么?》《对小学社交霸凌说不》(排名不分先后)《从未见过大海的人》[法]勒克莱齐奥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6月文学报好书榜:在热浪来袭前,找到故事迷宫的入口

6月文学报好书榜进入六月,夏日的热气席卷而来,面对又一波好书,我们颇有默契地选择了适合当下状态的新书。跟随这些书,进入森林与河岸之中,感受自然的思想与卵石的美学;作家们更借助夏日意象,编织海边美好而脆弱的故事、蚌壳里的大历史小人生。或许,热气会让人的感官变得迟缓,而这些书,重新唤起那份敏锐的内心。虚构《狐狸》《最后的故事》《后来的人类》《猫选中的人》《海边魔术师》《美好事物的忧伤》非虚构《最好朝南》《约翰生传》《卵石之书》《蚌壳与珍珠》《我以文字为业》《森林如何思考》(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6月虚
2023年6月1日
其他

刘海栖《乒乓响亮》:一粒小球,击打出童年的运动时光与声音图腾|中国童年专刊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打乒乓球的书,酝酿很久,不敢轻易下笔,越是喜欢的故事越觉得难写。”作家刘海栖如此介绍自己的小说新作《乒乓响亮》。这本源自作者童年打乒乓的经历与情结诞生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满了童年回忆与体育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左昡看来,这本书带领着读者穿越回到了过去,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在这些语句里,藏着作者送给小读者们的礼物,润物细无声的那种礼物,这礼物叫善意,叫悲悯,叫温暖,叫奋进。这些礼物,才是山水沟街最宝贵的价值,文学最宝贵的价值。只有有了这些礼物,山水沟街的童年才能穿越时光,真正走进当代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刘海栖
2023年6月1日
其他

什么样的山水画意境,能唤醒这首家喻户晓的童谣|中国童年专刊

古老的童谣里存在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近期画家田鹏、绘本作家田宇父子联手创作推出了国画绘本《从前有座山》,取材自我们都熟悉的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这是每个中国孩子和孩子的爸爸妈妈们都曾听过的故事。四季轮回,草长莺飞,长者老去,孩童长大。那座山还在那里,就像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它出现在每个人的童年,雄雄然矗立不倒,伴随一生。在这篇创作谈中,田宇讲述了和父亲的独特合作过程,期待“能把国画中天然的文学属性与山水画的意境呈现在书中,为孩子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安静且深远的阅读体验”。文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如何抵达独特、深刻、重要的童年书写?|中国童年专刊

儿童文学创作中,童年书写是一个导向无数分支的核心概念,也是多重艺术观念交汇的关键所在。对童年书写和儿童视角的理解,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家的创作理念和书写路径。《万松浦》新一期“贝壳谈话录”专栏中,张之路、梅子涵、刘海栖、周锐、李东华、李浩、许廷顺、陈佳等作家、评论家、学者与主持人方卫平就“什么是好的童年书写”关联的多个话题展开探讨。全文刊载于《万松浦》第三期01“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去凝视一个个具体的儿童”方卫平:我们知道,儿童文学是以童年书写作为自己的核心艺术内容的,它是否书写了童年,书写了怎样的童年,怎样书写了童年,等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一直是儿童文学艺术语境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和潜台词。也许我们每个作家都明白,作为儿童文学的写作者,其艺术着力点常常就在于表现了童年或者为童年所关切的那些生活、思想、情感等。但是,抵达这样一个艺术目标的方向、路径又在哪里呢?对于儿童文学写作者来说,能否创造一种独特、深刻、重要的儿童文学艺术和美学,显然跟对童年书写的认知、策略和智慧是息息相关的。十九世纪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大量关于童年的描写,其中他借阿辽沙之口谈到了童年记忆对于人甚至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人们对你们讲了许多教育你们的话,但是从儿童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我们知道,童年的文学表现在成人文学世界里是十分丰富的,世界范围里的经典作家是这样,我们中国的许多当代作家也是这样。在儿童文学中书写童年,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童年书写,就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把童年的真相与苦痛撕开来的时候,它的力量常常可能是童年难以承受的。那么在儿童文学中应该怎样书写童年?我认为,儿童文学对童年的把握与描写,一定有儿童文学自身的姿态与特质。能否请各位先谈谈儿童文学创作中,如何理解童年书写?童年书写与童年视角有什么关系?张之路:在儿童文学中,作家如何书写自己的童年,也是我最近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这几年,因为各种机缘,阅读了十几本作家书写自己童年的文学作品,学习到许多东西,也产生了许多感想。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视角就是已经长大了的作者自己,内容也是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以温馨的、有趣的童年生活为主。为了好读,写法上力图小说化,避免散文化。这类作品大部分不是通常意义的长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构架,没有作品中众多人物的关系、命运和勾连,而是以自己为中心人物或者视角贯穿作品的始终,以支撑作为长篇作品的完整和一体。这里要提醒的一点是,作家书写的不是虚构的孩子,也不是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以及周围孩子的提炼或组合。作家写的就是自己的童年,不论他是成人文学作家还是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作家。李东华:对于当下的部分童年书写,我最大的困惑是:写作者下笔的时候,他脑海中的那个孩子究竟是对应于既定的主题,还是对应于真实的儿童。我看到了很多“抽象的儿童”,但是很难看到“具体的儿童”。这些“抽象的儿童”承载着写作者赋予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历史的、现实的内容,沿着写作者规定的路径“成长”着,可以很容易提炼出不同的标签。至于生活中一个具体的孩子,他怎么说话、怎么思想、怎么做事,你很难在这些作品中有切实的感受,很难获得一种真实感。我想这或许缘于写作路径的本末倒置。我们本应该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去凝视一个个具体的儿童。儿童是大千世界中特别活跃的分子,他们可以展现生活非常丰富复杂的肌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倒过来,让写作者事先抽象出的大道理,像一条线一样牵着笔下的儿童。李浩:我想先从对童年书写与儿童视角的个人理解谈起。在这里,对于“个人理解”的强调,不是出于自信而是出于羞愧与偏见,出于对儿童文学阅读上的局限以及批评语境的隔膜。在我疏漏多多的浅见中,我认为童年书写与儿童视角都会具有一种可贵的“儿童性”,即天真的、童稚的、具有懵懂意味的气息在,它们会更强调这一点。我还认为,它们都能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半遮的、故意有限的视角来完成具有魅力的书写,“装作未知”也“装作无知”,利用大片的有效空白来调动阅读者的参与,增强作品的可感性和艺术魅力。在许多时候,我会将童年书写与儿童视角当作具有同一性的“同类”,我个人,在很多时候也愿意采用儿童视角的写作方式。02“深刻的童年书写不应忽略和放弃更高的追求”许廷顺:所谓儿童视角,简单地说,就是书写儿童的经验和感受。可以说,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第一视角,否则儿童文学很难被小读者接受和喜爱,儿童文学也就不存在。但是,我们不宜机械地理解儿童视角与童年书写的关系。首先,儿童视角不是扮幼稚、娃娃腔,不是追求与儿童形象上的“相似”、姿态上的“平等”。俯下身子或者蹲下来,这只是想要进行某种“深入交流”的准备姿势,它不代表“深入交流”本身。究竟交流的效果是不是深入和有效,恐怕更多地还要看谈话内容,看你能不能说到孩子心里面去,说到最能触动、打动他们的那些“点”上。而归根到底,是要看你在多深的层次上理解孩子的世界,理解孩子的内心。其次,儿童视角不是为了它本身而被使用的,它的全部意义是在呈现儿童生命、儿童生活的特别趣味,发掘和发现儿童生命、儿童生活中所蕴藏的丰富深刻的人性内涵和精神价值。这句话包含两个不同的层次。书写儿童所能认知和感知到的事物,包括他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儿童视角书写的基本要求。但是,深刻的童年书写不应该忽略和放弃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发掘、发现并聚焦于超越了单纯的儿童视角所能达到的深度,而有益于为人类夯实最重要的人性基底的那些精神元素,比如爱,比如忠诚、勇敢,还有想象力。我们常提的一个词“童年精神”,大约就是这样一些内涵。第三,儿童视角是儿童文学的第一视角,但未必是全部和唯一视角。儿童文学并不必然排斥成人视角的存在;相反,如果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配合默契,是可能使儿童文学作品获得更开阔自由和更有深度的表达空间的。完全排斥成人视角的单一的儿童视角的观念,容易造成儿童文学在实践中的自我矮化。李浩:童年书写与儿童视角有什么不同?首先,童年书写可以呈现某种“成年性”,可以使用成年化的语调和笔墨,甚至可以带出自我反观的审视与哲学思考。在这里,它不会受年龄限制,不必模仿少年语调,像奥尔罕·帕慕克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童年经历的回望、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在《何谓永恒》中对父亲米歇尔童年时代的回望等,都是这样。而儿童视角的小说,它会有意设限,让叙述语调和故事设置都更“孩子气”,尤其在语言感觉上,它会调整笔墨,让故事主人公的想法、认知尽可能与其在小说中的年龄相匹配,如契诃夫的《万卡》、乔伊斯的《阿拉比》等。其次,童年书写会强调纪实性,多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而儿童视角则多以虚构为主,是具有成人生活经验的写作者再造一个童年,它更多地通过想象、幻想和审视来完成。另外,童年书写可以直接带出追问和反思,在叙述中可以“跳出”,用当下的眼光和智识来观看自我的童年和经历;而儿童视角则必须避免任何的“跳出”,必须克制自己的“游离笔墨”,让它最大限度地贴近儿童的所思所想。至于在此语境中,儿童作者与成人作者的写作有何不同,我可能会略有偏见地如此指认:儿童作者会更天马行空,更有局部的意料之外,也更清浅一些;而成人作者则可能会更严谨,更有逻辑性和设计感,也更注重深度和深意一些。如果排除偏见,我个人通常不会对二者加以区分,统一地认可那种有想象、有情感和有深度的作品,无论它出自一个男人还是女人、一个老人还是孩子之手。刘海栖:我以为,在写作过程中过于强调儿童视角,会造成某些作品品质下降,尤其是对一些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要去对儿童读者讲故事的作者,拘泥于儿童视角,有可能损害他们作品固有的风采和特点。现在许多成人文学作家给儿童读者写作,他们做的很重要的改变,就是学习儿童语言,寻找儿童视角。我常听他们这样说: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尊重说话的对象,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无拘无束。在他们眼里,你是一个好大人。但写作未必是这样。如果是写给低年龄段的小孩子,写的是童话或者小生活故事,这样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是写小说,尤其是写给年龄稍微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就有问题。儿童文学是文学,文学就要有文学的样子。小说应该有小说的样子,小说的语言、人物、故事和结构等这些重要的因素,同样适用于儿童文学。如果把自己当作一个和孩子认知水平、情趣等相类似的故事讲手,读者喜欢什么就去写什么,初心可能是好的,但写出来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好的水准。虽然过于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要不得,但儿童文学里应该有更深刻的东西,有教育的功能,比如价值观,比如导向,比如对一些弊端的认识、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捍卫等,甚至知识也是儿童文学里一个重要的元素。不光是科学知识,还有生活知识、伦理知识;不光有现在和将来的知识,也应该有过去的知识。现在的一些作品阅读起来很轻松,或者作者有意识追求阅读的轻松,但其缺乏深刻的内涵,里面常常用抒情代替思索,用好词好句掩盖苍白。而达到文学的高度,给孩子以哲学的思考,使作品的内涵隽永雅致,仅仅靠学习孩子讲话是做不好的。我是这样想的:我们写儿童文学作品,是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时候是专门给孩子讲的,有时候不是,是讲给大人听的,但小孩也能听,有些地方虽然小孩听不太明白,但因为故事本身有吸引力,他们就会记住,并想办法搞明白,于是整个故事就顺畅通透了。有的地方小孩一时没有搞明白,但多年后,他们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下子恍然大悟,他们的世界就变大了。我们儿童文学写作者,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世界很大,虽然我们现在很小,但我们在一步步走进这个大大的世界,我们应该兴致盎然地走进去,观赏熟悉的风景,也探索陌生的领域。我们每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最需要做的,不仅是给他们讲故事,更要思考和练习怎样把这个故事讲好,讲得适合儿童读者。稿件编辑:张滢莹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5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想象乘风,让自己居于生活的无限可能

5月童书榜《草丛里的那个孩子》《岸边的雅比》《星河镇见》《一只鹰鹞》《乘着诗歌的翅膀》《玛丽·居里和她的女儿们》(排名不分先后)《草丛里的那个孩子》高凯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5月文学报好书榜:寻春不晚,书籍联结了春天的所有

5月文学报好书榜五月是春天的尾声,同时它并不会逐渐消失,而是将自己深藏于其它季节。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曾说自己在某个春夜步行回家,所有生命的记忆一一浮现,惧怕的事物抛诸身后。让我们在本期新作推荐中,在暮春的任何时刻,也开始浅浅地探寻或回忆。这些书中,有重写文学大师的人生,有召唤更早之前的经典来折射当下,也有转换视角学会欣赏生活不同的“好”。春天的力量,联结着自然一切,它的开阔豁达、坚韧活力、坦诚无遗,流入书籍,正以新的故事面貌流向我们。虚构《魔术师》《春》《合唱团》《花城关注:六年三十六篇》《床,沙发,我的人生》《孝尽》非虚构《澡雪春秋》《百合花摇曳》《黑塞书信集》《21世纪的21位思想家》《那个苹果也很好》《银河角落的科学夜话》(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5月虚
2023年5月1日
其他

专访秦文君:我希望用写作提供一点“唯一性” | 中国童年专刊

本期封面人物秦文君郭天容/绘自1982年推出处女作《闪亮的萤火虫》至今,作家秦文君与儿童文学的缘分已经超过四十载,为我们带来了数百万字在题材风格上各具特色的作品。从30年前的《男生贾里》到后来的“贾里贾梅大系”,她也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人物长廊增添了一批经典形象,一代代中国孩子得以与作品中形象鲜明、活泼可亲的人物相遇相知、相伴成长。近期,秦文君又为读者带来了这一系列的新作《糊里糊涂的铁哥们——贾里小时候》,首次披露了贾里小学阶段的故事。时间被进一步打开的同时,作品获得了某种自发的生长性——秦文君笔下的人物拥有了更大的言说空间,展开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探索。从“写信高手”成长起来的作家记者:曾经有作家指出,那么多年的写作中,秦文君始终保持着纯文学的追求。您也曾提及,插队落户时期在东北林区当教师,当时写了许多文字,虽然后来成了“废稿”,是否却也积累了最初的文学训练?秦文君:去东北之前,我就一直保持对文学的热爱,这份热爱在去林区学校当老师后并没有停歇。只要空下来,我就会记日记,把工作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各样的事用日记和随笔的方式记录下来。虽然这些文字后来并没有直接成为作品,但也不算“废稿”,而是留下了我很多的观察、思考。那时候就有着写作梦想,想着以后我要写一部短篇,一部中篇,再写一部长篇小说就好了,就完成心愿了。记者:“当一个作家”的梦想,当时是以很朴素的想法存在的。您也提及在那里的时候,渐渐成了写信高手。秦文君:是的,去黑龙江后,我以前那些爱好文学的同学都分开了,都位于天南地北,只有一位温州来的姑娘和我一样爱好文学,其他周围的人都对文学没有什么感情。在这种环境中,我就和远方志趣相投的朋友开始相互写信。因为想说的话太多,信件常常超重,所以一封长信常常会分装在四五个信封里同一天抵达。就这样不断往复,往往这封信刚寄出去还没等到回信,就开始写下一封。这些信件里有许多属于青春期纷纷扬扬的思绪,都用文字的方式推敲着,又定格下来,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创作的前期积累。记者:也会给家里写信吧?秦文君:写给家里的信,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好像给每个人写的信,我都会有不一样的写信方式,慢慢地就锻炼出了不同的风格。比如我的妈妈就特别希望知道我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当时电话不方便,电报有字数限制,我就通过写信的方式,像报流水账一样把自己每天做的事告诉她:去林子里伐木、用树枝插着馒头烤着吃等等,把很多生活细节事无巨细地写下来。一开始是流水账,慢慢写着,就形成了更清晰的讲述和具体的画面,情感也更加充沛。周围人的生活、遭遇和故事,慢慢都成了我笔下的内容,就这样,我的信渐渐成了“高级的流水账”。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每次写回家的信和写给朋友的信,都不止一位读信人。很多亲戚和朋友都盼着我的信,里面写的东北当地的故事常让他们像“追剧”一样守着,他们也不断鼓励我继续写下去,所以其实当时真的有点“写信写出名”的意思。记者:如今再读您后来回到上海后推出的处女作《闪亮的萤火虫》,仍会被其中的故事和感情所打动,可能就源自这里。秦文君:回到上海以后,我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步行上班的路上,会经过好几所学校。我常常流连忘返,既想到我在东北任教的那段岁月,也想到更早之前自己求学时的记忆,远距离地回想在学校的日日夜夜,很多情感和经历过的事,都是我无法忘怀的。当时我的工作是写账单,我会用飞快的速度完成自己的工作,然后剩下的时间就给了写作。1982年问世的《闪亮的萤火虫》让许多人认识了我,也让我意识到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在写作中的力量。为了写作,我不顾家人劝阻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待遇,调往当时被认为很清贫的出版社,就这样一边做编辑,一边正式走上了写作之路。贾里系列的“文气”,从来没有断过记者: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40年的时间也许是不知不觉间过去的。作为读者能感受到的,是您不喜欢重复自我,始终在写作中求变。这点从许多作品题材、主题丰富性上能够看得出。在创作中,对您来说写得最舒畅的哪一类?秦文君:虽然写作上其实不存在对自己笔下作品的亲疏,但就我个人而言,创作时,小说这个门类还是我写起来更为舒畅的一种。其中写女孩、女性生活和成长的小说,也许在心灵上跟我更为贴近。比如《十六岁少女》《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小香咕全传》等,这些以女孩为主角和叙述对象的小说,我写得最为得心应手,也可能是因为其中融入了很多自己身为女性的生命体验。包括近期的《幸福课》也是我比较满意的一个作品。记者:但《男生贾里》却成为您最广受关注的一个作品。秦文君:的确,有时候作品的生长有自己的道路,并不单纯是以艺术性来决定的。写《男生贾里》的时候,起源是一个男孩子来自远方的来信,但《男生贾里》出版时首印其实只有2000册——出版社是亏本的。因为这对双胞胎的故事是同时构思的,所以后来推出了《女生贾梅》,首印了5000册,其实也是亏本的。当时我很愧疚,觉得给出版社造成了负担,也并不知道它们会走得那么长远。儿童文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本书能“活”过7年,那么它应该也能“活”15年。照这样说,《男生贾里》已经“活”了30年,也许还能继续“活”下去。这一点我还是挺自豪的。记者:也正是这种生命力,使得如今“贾里贾梅大系”渐渐形成了9本的规模。这30年里您在其他作品的写作上已经形成了数次跨越,但作为系列创作,这一系列又是如何保持内在的一致性的?秦文君:“贾里贾梅大系”里后续的作品,几乎都是相隔好几年才出一本的。我的写作后来一直在主题和行文上有变化,但这个系列的“文气”没有断。的确,人物性格的延续、关系的延续、对上世纪90年代的情景的反复“再进入”使这种续写非常难,我也做了很多努力。有的作品中,能看到一些人物关系在顺延的同时有了改变,故事在转型的同时又有承接,做了很多写作和思考上的处理,以维持其中一以贯之的“文气”。好在现在看来,这一系列的作品仍能流畅地读下来,许多小读者在来信里都以为这是一气呵成写成的。贾里、贾梅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荧幕记者:对许多人而言,男生贾里的形象是熟悉的、固定的青少年形象,这本新作《糊里糊涂的铁哥们——贾里小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回到贾里的童年时光?秦文君:其实这本书的缘起,是一些出版社想要改编《男生贾里》为拼音版,给更小年龄的孩子阅读。虽然有益于书籍的推广,但是《男生贾里》的故事本来就是写给小学中高年级乃至初中孩子看的,其中的故事脉络和情绪表达,低年级的孩子能读,但是未必能懂。这也让我意识到,也许可以为年龄稍小的孩子写写关于贾里小时候的故事,让大家知道这样一个头脑里充满奇思妙想、热情善良的大男孩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记者:小时候的贾里,的确把很多人拉回了当年的感受中。而当年读着《男生贾里》长大的男孩,如今恰恰成为了新作中爸爸那个年纪,读者也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包容、谅解。秦文君:是的,每一个父亲,小时候也是淘气的男孩,但变成爸爸以后拥有了不一样的角色,无论是出于本能,还是出于责任感,都会有一种牵挂和难言的苦辣酸甜。有时这种感受很难讲述,却会在对孩子行为的反馈里面一点点流露。我觉得《贾里小时候》里的爸爸,会站在当下的位置,更理解孩子,给孩子更多空间。用心和情感写作,找到属于自己的“唯一性”记者:在这一系列中,您为中国儿童文学的人物长廊添了一批经典形象,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幽默校园小说的开创。秦文君:其实那个时候,整体上对校园生活的表现比较少,可能在我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幽默的确处处都有,你在读那些故事时候也许情不自禁就会笑出声,但我觉得这并非因为我写得幽默,我没有把它当作幽默作品去写。如果这些作品能按喜剧、正剧、悲剧来分类的话,我愿意把它们归类于正剧。这里面的幽默,其实源自于校园本身——这些懵懂的孩子,实际上时时制造着幽默。出于成长期的别扭个性也好,和同学之间的嬉笑也好,很多时候这种幽默是天然存在的,我只是绘声绘色地写了出来。“贾里贾梅大系”
2023年4月21日
其他

4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与维瓦尔第的四季乐声,一起巡游大地之春

4月童书榜《寻找林木森书店》《我家的故事》《新叶》《夏天》《长安!长安!》《萨默森先生最近很奇怪》(排名不分先后)《寻找林木森书店》汤素兰
2023年4月15日
其他

4月文学报好书榜:带着无尽的生机,观看世界的描摹与诞生

文学报好书榜静默与生机,月海与游梦人,4月的春日就像这两本书名所示,生命的潮涌和幻想感与自然变化同步一致。本月我们推荐的月度好书,有终于等来中文译本面世的名作,也有年轻作家带来的惊喜新作。现实与历史组成了一个个丰富的切片,被机敏的作者所发现放大,每一次,我们都会发现,同样的题材原来还可以有如此变化的叙述视角,这是文学带来的恒久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一次次放下书本又一次次重拾的动力所在。虚构《无尽的玩笑》《宛转环》《谎言之子》《月海与游梦人》《无人亮灯》《背对世界》非虚构《翻越陇坂》《旧金山海湾景象》《静默与生机》《我在北京送快递》《寻纸》《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和寂灭》(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虚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儿童文学如何表达沉重的主题?舒辉波说:我要为孩子们写下那些孤勇而平凡的英雄

“奶奶重新跟我讲述‘剪刀·石头·布’的故事的时候,是在我七岁那年,可那已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每当我想起这个几乎是全新的故事时,耳边总能听到鸽子的的声音。我像奶奶教我的那样,把身子缩进鸽子蓬松华美的羽毛,用有力的脚掌蹬地,用宽大的翅羽飞翔,用燃烧的双目俯瞰——那是高耸的锦绣的山,那是流淌的壮阔的河,那是呼啸的子弹和燃烧的炮火,那是儿女的呼吼和战士的冲锋,我知道,那是悲伤也是豪壮,那是眼泪也是歌唱。”2007年,作家舒辉波在写下小说《剪刀•石头•布》时,他这样书写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16年后的今天,随着小说《躲猫猫》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推出,“舒辉波战争与成长三部曲”落下一个分号,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一种延续和生长。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舒辉波常以“成长”作为母题,衍生出系列故事,作品以孩子的视角观照世界,讲述他们的内心烦恼、成长阵痛以及生命之重,充满强烈的现实意味。特别是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舒辉波战争与成长部曲”,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书写童年,精美的散文化的语言里蕴藏着悲悯的内核,呈现出令人唏嘘感慨的童年往事,激昂着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三部作品都以游戏名称作为书名,化解了战争的沉重与冰冷,更深化了蓬勃的生命力量。为什么要写战争?在表现战争时我们应该聚焦些什么?儿童文学如何表达沉重的主题?舒辉波以自己的创作作出了回答。我为什么要写战争?舒辉波/文从《剪刀•石头•布》
2023年3月27日
其他

3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踏上绿皮火车,采风春日的自由辽阔

3月童书榜《莉莉的海底世界》《绿皮火车》《搁浅鲸鱼救援记》《哪吒》《胖子国和瘦子国》《二十四节气儿歌》(排名不分先后)《莉莉的海底世界》[比]托马斯·拉瓦歇里
2023年3月15日
其他

3月文学报好书榜:春天扎住的根,从这些书中开始醒来

文学报好书榜早春的阅读气氛被前几天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持续推高,通过这个出版业的“晴雨表”,我们也期待今年出版社将推出哪些新作。本月好书榜,我们依然为读者精选一系列优质新书,从小说、诗歌到评论集、散文、翻译作品,作家们深入记忆与历史,涉过遗忘之河,冲破生活迷雾,寻找日常的弦歌。正如诗人卡洛斯·威廉斯感受到的春天,“深沉的变化/已经来到:它们扎住的根/往下紧攫,开始醒来。”虚构《如英》《鱼和它的自行车》《月亮今天亮了吗》《涉过忘川》《最后一刻的巨变》《我们生活在南京》非虚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风中结缘》《日常的弦歌》《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企鹅哲学史》《克拉克森的农场》(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虚
2023年3月1日
其他

2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春光与晨光涌入的日子里,生活如“欸乃一声山水绿”

2月童书榜《你看月亮的脸》《塞罕坝的孩子》《有你的日子》《黎明》《旅行的植物》《24个菜市场的环球之旅》(排名不分先后)《你看月亮的脸》李秋沅
2023年2月15日
其他

2月文学报好书榜:带着家山客乡的记忆回声踏入时间之旅

文学报好书榜依然沉浸在正月新年里的我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好书榜月度推荐。带着家乡山海回望,本月我们推荐了多部与传统与历史相连的新作,从中国的村庄,到异域世界的村庄,从动荡到希望,我们将在一个个彼此共鸣的命运转折之间相遇阅读,也会惊叹自身所遇迷思并不孤独,远方有同样的思考和回应。不妨带着这些,开启新的阅读之旅。虚构《家山》《月下》《兰尼》《客乡》《我的奋斗6:终曲》《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非虚构《赫尔曼·黑塞与托马斯·曼书信集》《观念的形状》《中文打字机》《回声泉之旅》《遇见动物的时刻》《续命: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纪事》(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虚
2023年2月1日
其他

纪念 | 翻译家郭宏安:温和的书卷气中,藏着他对外国文学内敛的激情

知名法语文学专家、翻译家郭宏安于2023年1月16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九岁。郭宏安,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75至1977年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留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理论研究和翻译领域均有建树,著有专著《论〈恶之花〉》《重建阅读空间》《从阅读到批评》《阳光与阴影的交织——郭宏安读加缪》等,主要译著有《波德莱尔作品集》《加缪文集》《红与黑》《墓中回忆录》等,出版有《郭宏安译文集》。其中《加缪文集》获2012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对郭宏安而言,他心系一生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事业本就是难舍难分的。外国文学批评首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体验,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才可能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他也曾指出,中国是一个翻译大国,翻译家们的创造性劳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母语的词汇、句式和结构,也为我们的作家提供了不竭的学习的园地。好的译本不仅可以成为作家们借鉴的对象,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语文教材”,成为他们的“语文老师”。为此,他呼吁提高对于翻译工作的重视:创造和改善现代汉语,应该有也必须有翻译家的贡献。本报记者曾专访这位谦逊、温文尔雅的翻译家,现重新为大家带来此文,以作纪念。文/傅小平刊于2012年1月12日文学报以翻译家郭宏安自己的说法,他实际上从事的专业是法语文学研究。尽管研究和翻译,可以是“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的两码事,他却觉得很有必要把它们拧在一起。在他看来,没有翻译的支撑,所谓研究会有些大而空洞;没见过作品原来的模样,又凭什么认定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徒有虚名?而且,外国文学批评首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体验,也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才可能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正是这种理念,让他在翻译的路上越走越长。久而久之,翻译反而成了他的“主业”,他也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翻译家。郭宏安坐在郭宏安家雅致的客厅里听他叙说,你能感受到一种安静的力量。他一身书卷气息,儒雅中和、眼神敞亮、面容舒展。简洁平实的话语里,透着一种内敛的激情,却始终是温和的,没有戏剧性的抑扬起伏。这可能恰恰暗合了他随遇而安、沉静朴实的个性。在他身上,看不见那一代人通常会有的愤世嫉俗。他显然偏好真实的质地,不喜欢夸饰的事物。也因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司汤达、波德莱尔、加缪,却不曾涉及可能在法国文学史上享有更为崇高地位的雨果和萨特。当然,还有米兰·昆德拉。因为在他看来,这位旅居法国的作家身上,有持不同政见者通常会有的那种刻意造作的姿态。事实上,很可能也是这种不走极端的特性,使得他在文学领域融会贯通。且不论,在翻译、研究、写作等方面,他都有自己的造诣。单说在文学翻译领域,能驾驭小说、诗歌、散文、文论等不同体裁,且在不同风格、流派的经典作家间纵横驰骋,并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即使在译者林立的法语文学界,也属凤毛麟角。一如他温文尔雅的性情,郭宏安走上翻译道路,未曾立下什么宏愿,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尤其喜欢法国文学,喜欢读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等大家的作品。高中毕业考大学时,报了北京大学,之所以没有报考中文系,只是因为幼稚地以为,母语是汉语,没有必要再到大学里去专门学习。大学毕业后,他在部队待了整整八年,法文用不上,更不用说文学了。因为能写,工作能力也不错。当时,部队领导曾向他许愿,一旦部队外事工作正常运转,就让他去驻外使馆工作。“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走的路,我不愿意放弃我的文学理想。于是就申请转业了。”《波德莱尔文集》此后,郭宏安就被调到了新华社。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那里待了不到半年,就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大学进修法文。正是在这期间,他接触到了波德莱尔的作品。“其实,上世纪30年代,波德莱尔就在中国有很大影响。解放后,他就销声匿迹了,除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译文》上露了一面。他的作品被完全否定,说他太颓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为我在瑞士学习了波德莱尔,等我考上研究生,从新华社出来,入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的毕业论文,就很自然地选了这位诗人作为研究对象。当时,只因为写论文的需要,翻译了部分诗歌。尽管1987年,我翻译的《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但直到五年后,我才出版了漓江插图版《恶之花》。”在郭宏安的翻译生涯中,这是一次颇有戏剧性的经历。上世纪80年代末,他把15万字的论文《论〈恶之花〉》交给漓江出版社。“后来,主编刘硕良先生和我商量了一个很别致的方式,让我在论文后面附100首诗,再配上一些插图,这样,论文在前,但它是序,诗在后,但以诗为主。没想到这个非主非宾、亦主亦宾的形式居然取得了成功,书大概印了七八万册。我有一个朋友收到我寄他的译文集,读后激动不已,特地打来电话诉说这本书对他的‘震撼’。”如果说翻译、研究波德莱尔,郭宏安不自觉地扮演了开拓者的角色。此后,他的翻译并没有刻意朝全新的领域进发,而是回过头去重译经典。他并不讳言,自己对之前的译本有所保留。“我不是说前辈或同道的翻译不好,事实上可能挺好,且很少出错。但我总感觉缺少文采。比如,加缪的《局外人》,法语原文简洁而清新,绝无一个废字废句。这并不是说加缪的文字简单,相反是文采斐然。”以此看,翻译加缪如果缺了文采,实际上相当于违背了原作的风格,而在郭宏安看来,传达出原作的风格,才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很多时候,我们批评翻译,集中在诸如句子、语法、结构的对错问题上。依我看,任何一个人翻译都难免有错,碰到体力不支,脑力不济时,都可能留下一些遗憾。但这种错误方便纠正。最难纠正的就是风格,如果风格掌握不对,整个翻译就彻底失败了。”《加缪作品集》事实上,重译经典作品,对郭宏安来说,也是实现自己的夙愿。翻译《红与黑》的经历便是如此。“我在中学时就读过,当时以为这是本励志小说。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我试着从原文接触文学作品。后来,赶上批判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红与黑》首当其冲。当时,学校还开过这本书的座谈会,我在发言中表达了‘于连是值得同情的’的想法。这件事对我带来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十年后,在北京图书馆碰到一位北大英语专业的同学,他就对我说:‘你不就是那个说于连是值得同情的郭宏安吗?’”正是源于这样的情结,当译林出版社找到他,约他重译时,他考虑了几天就答应了。“我译的《红与黑》只有40万字,比别的译本少了5万字,而且只用了5个月,在别人看来也许觉得我译得太快了,可是他们怎么知道我在心里已经把《红与黑》翻了30年呢。”体现在郭宏安身上,这并非夸张之语。在他看来,面对翻译首先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有所敬畏,就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做得不够,这样下笔才会特别慎重,才会对原文力求有更多的理解和把握。“比如董桥,他主张译者要和原作者平起平坐,也有人以为翻译是美化的艺术,译者当然要高于原作者。我认为,译者始终要处于一种低于原作者的状态。不仅低于原作者,有时甚至要低于读者。因为想当然以为自己比读者高明,就难免技痒,用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解释原作。而翻译就该尽力做到,原作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的。”新媒体编辑:张滢莹配图:资料图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3年1月16日
其他

1月文学报童书好书榜:和这些发光的故事一起,新年快意漂流

1月童书榜《野蔷薇村的故事》《弦歌》《小门牙》《武松打虎》《闪闪发光的心愿》《雨靴带我去流浪》(排名不分先后)《野蔷薇村的故事》(全8册)【英】吉尔·巴克莲
2023年1月15日
其他

葛翠琳之子、作家翌平:母亲用一生在写爱的童话,“我是儿童文学作家,我写童话”

2022年12月27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葛翠琳一生都在为儿童写作,她运用民族传统风格和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童话,取得杰出的文学成就。她爱孩子,对孩子怀有深切的理解和希望。在童话《雪娘和神娘》里,她写道:“儿子,我怀里抱着你走遍了大地,尝过了人间各种艰苦。你是我的未来和希望,去为人们创造幸福吧!让所有勤劳勇敢的人都生活得快乐!”葛翠琳之子、作家翌平写下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那些母子间的记忆刻骨铭心。“我是儿童文学作家,写童话的。”这是葛翠琳在病中对医生护士说的话,她一生走在通往远方的“金花路”上,践行着用爱和美为儿童建造精神乐园的使命。“我是儿童文学作家,我写童话”文/翌平我的母亲叫葛翠琳,她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在这三年里,每天晚上我们家的微信群里都会传来母亲的语音:“祝亲人们健康、快乐!晚安。”这个声音或早或晚,在母亲准备入睡时响起,从来没有缺席。于是,天南海北的儿子、儿媳,还有小孙子,也会此起彼伏地回应母亲(奶奶),问候声像是回响,在耳骨间,隔着彼此的遥远响起。起初,我觉得母亲有点多虑,生活中的意料之外再多,它依然在那,母亲也总会在那,天天道晚安有点太繁琐了。可在这三年里,当日子一点点地熬过去,我逐渐懂得了母亲的这种本能,就像明白了她一生中写在童话里的那些意思。母亲有一种坚信:美好的东西只要持有,它就会变成现实,予亲人、他人带来福祉,尽管可能微弱,但爱会在那,就会惠及自己所爱的人。对于子女,她像众多中国母亲那样,总是本能地擎举起双臂,坚信只要伸展臂膀,就能将儿女庇荫在自已的怀抱中,就能拯救并呵护住亲人与亲情,虽然在最后的日子里,她连筷子都很难举起。葛翠琳最后的三天,我的脑子里激活了很多童年记忆,像火车行进的镜头一样一帧帧地播放。我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发烧烧得天昏地暗,当时姥姥在家陪我,母亲下班后为我灌下红黄的药片和姜汤,然后就坐在我身边,为我念一段故事。那次我烧得眼前黄蓝星星闪耀,母亲就用故事疏解我的难受。迷糊中我听到一个骑鹅孩子的故事,他跨越千山万水,经历众多神奇。三两天里,我迷糊地听完这个故事,也爱上了那个时代陌生的、缺席的一种文字——童话。很多年以后,我与母亲成为同行,母亲与我聊天时说:“多看看《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它写得多好啊,把孩子的幻想与北欧的现实生活,把工厂、田野,农户,都写进故事里,童话和生活融为一体,好的童话是有力量的。”母亲的这些话,让我保留下那本发黄的蓝色封面的书,后来时有再读起来,母亲当年朗诵的那个声音就会响起,那种软绵绵想催我欲睡的感觉就又回来了,是啊,童话是有力量的,这句话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不断更新的意会所悟。童话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如水,现在于我是漫没头顶的悲伤,于母亲而言那是一股绵延不绝、弱小却不曾干涸的爱的溪流,是中国的母亲们与生俱有的一种力量,也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插画埃里克·布拉托夫
2023年1月2日
其他

作家葛翠琳辞世:她是大家心中的“儿童文学祖母”,为中国童话寻找一条通往远方的“金花路”

纪念据北京作协发布的讣告,北京作家协会名誉理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7日1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葛翠琳,女,汉族,1930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中共党员。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8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木偶剧团编剧、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北京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北京作协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0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童话《野葡萄》《翻筋斗的小木偶》《会唱歌的画像》《核桃山》先后获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散文《魂系何处》获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征文一等奖,由《野葡萄》改编的木偶片获1986年慕尼黑电视节青少年电视节目奖。其本人获北京市文联成立五十周年文艺创作贡献奖,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日文在海外出版。1990年与冰心、韩素音共同创办冰心奖。多位作家曾在本报刊发文章回忆曾在葛翠琳的关怀和作品影响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是她们心中的“儿童文学祖母”——作家张洁:“读她的作品,想着她,有时我感觉重又是在年少的时光里,跟可爱的伙伴们在一起。是的,我是汤姆,她就是亲爱的‘巴塞洛缪太太’,曾经的小女孩,永远的‘小女孩’。”作家徐鲁:“《野葡萄》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故事’,也感受到了什么是‘中国情怀’和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野葡萄》六十年来所呈现的鲜活的童话之美和强大的生命力,也源于此。”作家韩青辰:“看见她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写作思索,特别是晚年组创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召唤、普度一代代儿童文学新人。她似乎叫人明白,一个作家的使命不仅仅是自己闷头写,还要张开怀抱去爱去行。像领头的大雁、彻夜的红烛。”今天,我们再次推送来自张洁和徐鲁的文章,纪念这个被岁月镀金的名字。步入葛翠琳老师的“花园”文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张炜《橘颂》:坚守梦想的“归去来兮”丨中国童年专刊

张炜新作《橘颂》专心致志地讲述一个名叫“老文公”的八十六岁的老翁和他养的一只名叫“橘颂”的猫的故事,一人一猫在山间度过清冷、神秘且别有一番好滋味的生活。评论家谈凤霞认为这本新作:与其说这是一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不如说是一部田园文学,容纳了四代人坚守梦想的家族故事,是一首化入了社会、历史、文化、精神、道德等多重意涵的“归去来兮辞”,也是一曲恬淡和谐、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归园田居”的歌吟。橘颂文丨谈凤霞张炜以笔为犁,在成人文学和儿童文学的田野里勤耕不辍,对常被人认为“浅表”的儿童文学深耕有加。近些年来,张炜的儿童文学佳作不断,且形成了他的儿童文学“个性”或“标识”:一是故事背景多为山林或海边,二是多加入动物角色,三是其故事有着朴素结实的质地,并且常常笼罩一层似雾非雾的神秘感,不仅造成悬念以引人入胜,而且这神秘本身也有其耐人寻味的意涵。新作《橘颂》专心致志地讲述一个名叫“老文公”的八十六岁的老翁和他养的一只名叫“橘颂”的猫的故事,一人一猫在山间度过清冷、神秘且别有一番好滋味的生活。张炜/著新蕾出版社“橘颂”这个古雅的书名,会让人联想到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在城里独居的老文公久等儿孙不归,决定去山里的石屋住一段,他告诉橘猫橘颂:“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一个口语化的“大”字,却用得十分令人惊心,让老文公心心念念的山里的春天之“大”,会是怎样的壮观景象呢?这也成为小说的一个悬念。老文公回归山里的祖屋,却发现“房子在,街道在,大树也在,人不在了”,在空落落的村子只遇见了仅剩的三个人:六十多岁的老婆婆李转莲、虚岁九十的老棘拐和他的小孙子水根。几个老人各有曲折的人生经历,对生活也都有自己的执着。不过,儿童读来不会觉得太“隔”,因为故事中有独特的橘颂猫,有满布机关的石屋里的探秘,还有老文公讲的过去的故事,包括他小时候听奶奶讲的奇妙的传说,以及关于小海豹的谜……《橘颂》是一篇以小说形式出之的当代人的“归园田居”。随着时代的变迁,村人们纷纷离开穷乡僻壤,外出打工或搬到热闹的镇上。在田园被弃置的时代,似乎有些“落伍”的老文公仍希冀保留田园情怀。他拖着老迈之躯,带着橘颂游走在空旷宁静的山间,所见所感与陶渊明辞官归隐园田的心境相仿佛:“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也同躬耕田间的陶渊明一样,老文公在生活物资匮乏的山中开始亲力亲为,或和邻人交换互赠食物。无论是老文公备的老茶,李转莲送的鸡蛋和香椿,还是老棘拐赠的山泉和药酒,原本普通的东西都因其难得以及个中的情谊而显得十分珍贵。《橘颂》手稿张炜没有痴迷于描画遗世独立的山间田园的神仙般的生活,而是用细腻入微的笔致,不厌其烦地描述一顿顿简单的餐食,虽然饭品极其清淡,但吃起来却总是有滋有味。张炜将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的乡土生活赋予老文公,寄寓其中的是淳朴宁静、怡然自得的田园情怀,也暗含了对于抛舍田园、追逐物质而遗忘本心的时代流弊之批评。与此同时,张炜还赋予住在年代久远的石屋中的老文公对于祖辈的回望,这回望中有温馨,有伤怀,有嗟叹,给恬然的田园生活增加了诸种滋味。山居生活固然清净,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必然会有孤独。孤独,也是书中所有人的命运。所幸老文公有橘颂陪伴左右,可聊以慰藉。橘颂这只有着儒雅名字的猫,是老文公倾诉的对象,是他梦中的“书童”。他每晚给橘颂讲故事,津津乐道于讲自己的童年和家人。老文公也和老棘拐聊祖上的先人,老棘拐赞叹老文公家每一代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老爷爷盖大屋,爷爷栽树,你爸爸修铁路。”老文公最想听的就是先辈的故事,先人们各有传奇:老爷爷造了许多奇妙的房子,去了山外就再没回来,据说是去追逐一只“凤凰”。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到老都像个孩子,这是乐于创造、永葆童心的先人!老文公的爷爷爱树,带领众人栽遍了周边的山,因不愿为山大王指认造战车的树而被押走,奶奶说爷爷变成了一棵树。这是热爱家园与和平且有骨气的先人!老文公的父亲学成归国修铁路,修到海边,修进大沙漠,也是再也没有回来。这是学以致用、为民立业的先人!三代先人的故事断断续续地穿插在小说的当下故事进程中,共同指向了小说的一个旨意:向拥有许多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的先辈致敬。就像老文公和橘颂在石屋地下探索时,看到堆放的旧物所产生的感情:“一想到它们的年纪,他就肃然起敬。”对于上了“年纪”的人和物的缅怀,给单线的山居故事带来了厚度。讲古,是为了照今,先人和后代的比照。老文公虽然自豪于家族先人的成就,但对照之下,更惭愧于自己的一事无成,而这与时代境遇有关。虽然有橘颂猫相伴,但也无法完全排遣老文公内心的孤独,因为橘颂毕竟只是倾听者,而他还需要一个对话者,甚至是一个交锋者。他隔三差五会跟住在半岛上的老朋友打电话,对他知根知底的老朋友总是给他这头“倒霉的老海豹”加油,让他有勇气和毅力爬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海洋”。这个吵吵嚷嚷、只闻其声而从未露面的诤友,给小说原本平稳徐缓的叙事带来了不一样的声音和气质。张炜作品中常见的神秘感,从这部书的题目就已开始,读过楚辞《橘颂》的人们想来都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个疑问:老文公为何给自己的宠物猫取了这么儒雅的名字“橘颂”?和屈原的《橘颂》究竟有无关系?随着故事画卷行云流水般地展开,这只猫之所以得此雅号的原因就显山露水。老文公和橘颂一起看窗外的月亮,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形容和赞美橘颂的眼睛:“沉思的眼睛,纯洁的眼睛,询问的眼睛;还有,陌生的眼睛,热烈的眼睛,冷峻的眼睛。”他从橘颂坐直了身子、望着远处的模样,看到了它的“凛然不可侵犯”。而这些,不正是屈原歌咏的南国橘树的品格么?“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屈原的《橘颂》托物言志,清代的林云铭在他撰写的《楚辞灯》中如此赞扬:“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张炜的小说《橘颂》也在追求这种“镜花水月”般的艺术胜境吧?老文公拜托不认字的老婆婆李转莲描画一幅橘树,当画卷打开时,老文公看到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一棵橘树,这正是他一心想要的橘树。这独立不迁的橘树,是老文公家族的几代人坚守梦想、成果丰饶的人生图景的映照。山里的春天的确很“大”,尤其是到了满山的洋槐花要盛开的时节。老文公和留在山里的三个人认认真真地举办了一个简单而庄严的宴会,庆祝山里春天的“高潮”。老文公的祝酒辞是:“在这个槐花盛开的夜晚,请接受我们,我和橘颂,我们俩的祝福。”这样的“祝福”既是关于他们几个山中家园的挚爱者,也关乎那些离开家园的游子们,回荡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召唤,这里有忧虑,亦有通达。张炜写作“儿童文学”时,不把它当做单纯的“儿童文学”去写,因为他觉得“文学就是文学,写的时候不要拿腔拿调,一流的作品一定要克服这种‘专业的’习气”。这部由新蕾出版社出的儿童小说《橘颂》没有“为儿童而儿童”,依然有其一贯丰盈的人文性。与其说这是一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不如说是一部田园文学,容纳了四代人坚守梦想的家族故事,是一首化入了社会、历史、文化、精神、道德等多重意涵的“归去来兮辞”,也是一曲恬淡和谐、重新焕发生命活力的“归园田居”的歌吟。阅读这部节奏舒缓如山间漫步的诗性小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静气。一旦读进去了,就会让人流连其中,不仅徜徉于那幽静而丰茂的山中田园风物,同时也去感知和怀想那渐行渐远的历史和人生,而不变的,则是对于那些闪闪发光的梦想的坚定守护。张炜选
2022年12月27日
其他

金波、钱理群两位“老顽童”的自然之旅丨中国童年专刊

“金波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一辈子都在为孩子们写作,而到了《昆虫印象》,金波先生自己成了孩子,他返老还童了,他要为自己写一本书,自己与昆虫玩耍嬉戏的书。”“钱理群在看金波老师如何与小虫子交朋友的同时,他讲述了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故事与感悟。这本书是两个人的自然之旅。”《自然笔记:昆虫印象》(点评本)金波/著,钱理群/点评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那些让人难忘的小虫子们文丨汪政儿童文学中,自然几乎一直是它的表现对象,这是由儿童的天性决定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中,自然界,特别是与儿童距离较近的日常生活中的花花草草,以及昆虫和小动物们都是他们的玩伴,也是他们通向外界的窗口。正是儿童的这一认知方式构成了童话的艺术特性,所以,在早期的儿童文学中,一般有着两种自然的书写风格,一种写实的,自然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孩子们的小伙伴,孩子们与自然一起成长。另一种就是虚构的、想象的、童话的,自然界的一切都被人格化了,在想象的天地中上演精彩的故事,一同体验喜怒哀乐。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第三种写作方式,那就是科普。这一类型的发展与后来的生态思想结合在一起,在普及自然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理念与生态思想。在此基础上,催生了与成人的自然文学相类似的儿童自然文学,其中以动物小说最为突出。这类作品与童话不同,它不改变动物的自然生命的性质,而是在人类与自然相处的历史基础上表达各种主题。对上述儿童文学中自然呈现方式的大概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金波先生著、钱理群先生点评的这本《昆虫印象》。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书,是与上述儿童文学自然书写诸种类型都不一样的书。从文体上说,它应该是一本散文或者随笔作品,它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记述了作者与昆虫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是一本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作品。金波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一辈子都在为孩子们写作,而到了《昆虫印象》,金波先生自己成了孩子,他返老还童了,他要为自己写一本书,自己与昆虫玩耍嬉戏的书。正因为这样,作品有了一种别样的情趣与童心。全书写了二十多种昆虫,作家没有将昆虫拟人化,但他们共同演绎了一出又一出悬念叠起、活色生香的人与虫子的小日子。这些个小日子是用不同的虫子的色彩、鸣叫与动作组成的,是用作家与小虫子们的生活细节堆成的。这样的小日子有种被放大的特殊的感觉,又有一种缓慢到如慢镜头甚至静止和定格了一样的特效。在这样的小日子里,作家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虫子的生命中。虫子成为他的伙伴,成为他侍弄与牵挂的亲人,其中有欢乐,有悲伤,有遗憾,有期盼。这既是充满情意的人道主义,又是尊重自然的“虫道主义”。因为作品是一本人到晚年的自在之书,所以,处处充满了对自然、人生与生命的思索,可以说,《昆虫印象》又是一本哲人之书。然而,与许多儿童文学的“传道”式的告知和教诲不一样,它的哲思是作家自我的感悟,是在与小虫子们的对话中的自言自语,是不经意地穿插在故事中的思想碎片。这些感悟、体验与思索最终凝聚成了金波老师关于自然的思考,并由此完成了他关于如何生活,如何对待生命的思想的升华,成了一本举重若轻的大书。如果说《昆虫印象》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书,金波先生在说虫子,那钱理群则在说金波,在说金波的文章。金波先生是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钱理群先生是现代文学史家、批评家和教育家,两位老人机缘巧合地住到了一起,对大自然的喜爱使两个老顽童走到了一起,围绕着儿童,围绕着自然等话题展开了对话,而这对话就展现在这本《昆虫印象》中。对话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钱老师对金波老师文字的点评。点评的前提是评点的作品要有评点的价值,而金波老师的《昆虫印象》就是一部美文。故事的叙述精彩自不必说,人与小虫子的交往,特别是一只只小虫子的命运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惦记,让人牵挂。作品又是一部描写之书,一只只小虫子就是一个个小精灵,它们各有各的风采,在金波老师的笔下得到了纤毫毕现的描写。如前所说,《昆虫印象》是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呵护,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存之道的领悟遍及全篇,相比起这些,更多的则是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是那些明明让人感动却又不落文字、不涉言路的心情意绪,那些情调、情趣、情分,那些人到晚年时对一切的感怀、悲悯与体悟。正是这些,深深地打动了作为同龄人、同道人的钱理群老师,才有这次珠联璧合的点评本。点评是中国古典文学一种特殊的评论方法,就是批评家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想与评论以简短的文字写在书籍的空白处。钱老师的点评非常有特点。一是继承了古典批评点评的传统,精到,准确;二是虽是点评,钱老师完全将自己投入进去了,有着鲜明的代入感和共情感。它不仅仅是钱老师对金波老师作品的点评,同时也是钱老师自然观、生命观的表达。在看金波老师如何与小虫子交朋友的同时,他讲述了自己与自然相处的故事与感悟。因此,也可以说,这本书是两个人的自然之旅,是两个人在向读者分享他们与自然相处的故事。第三,是钱老师点评的文字同样是美文。文学评论有不同的风格,钱老师的点评无疑属于“印象批评”,随意,随性,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文字轻灵,通俗易懂,与金波老师的文章相得益彰,堪称知音。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本点评本可谓是两位老师情感与文字双重友谊的见证。书后的集中对谈,两位老师不仅回忆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叙述各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历,那些让自己难以忘怀的故事,更是展现了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究。可以说,是两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学者与作家自然哲学的系统呈现,启人智慧,发人深思。这实在是一本不同寻常的童书,看得出,作者、编者真的是用心了,从编写体例,到文字,到插图,都不落俗套,真的让人捧起来就放不下。什么是美丽的书?这就是。稿件编辑:张滢莹
2022年11月22日
其他

“揽镜自鉴”,为何学者葛兆光认为从亚洲看中国比从西方更为重要?|此刻夜读

重要杂志,叫作《朝鲜学报》。这个《朝鲜学报》,我查了一下咱们的图书馆,只有几家图书馆收藏。可是《朝鲜学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杂志。日本大学很多的图书馆,都有《海行总载》《同文汇考》《承政院日记》
2022年10月27日
其他

把黄鹤楼复制进清漪园,赏月场所的尽头是一座园林|此刻夜读

更多时候,他坦承“望蟾”二字表现的主要是虚景,只要能让自己想象一下高阁明湖、清月朗照的意境,寄托情怀,就算达到目的了。新媒体编辑:郑周明配图:出版社图、博物馆画作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隐形巨人》:沧桑而温暖的韧性书写|中国童年专刊

✦儿童文学虽然主要面对的读者是儿童群体,但也同样需要作家们用“精神世界的韧性、广度和深度”去拓展孩子们的社会性成长,锻造其深阔而柔韧的精神世界。✦
2022年10月23日
其他

做菜与作文,淡耶,咸耶?| 此刻夜读

淡耶,咸耶“口中舒坦,便是顺畅和愉快的。口中寡谈,就郁郁寡欢。适度的咸,能调节味蕾,使人变得开心起来。”文/王太生口中滋味,很难把握适度。淡生鸟,咸生渴。太淡了,味蕾需要一只鸟来折腾;咸则让人喝水的愿望强烈,就像乌鸦喝水,瓶里有水,够不着,就啄一粒一粒石子扔在瓶中,水漫溢上来,赶紧喝水。咸菜是大众食物中,首席咸品。腌咸菜的老卤,里面都是白花花盐的结晶,盐的咸,把菜的水分都挤兑出来,咸气渗透到肌理和灵魂深处。萝卜干,是把秋冬的一只只大萝卜,切八瓣,腌制,晾干,贮存起来,慢慢吃。因为萝卜干咸,所以吃粥不费菜。友人少时家贫,每日三餐吃不饱腹。喊同学结伴上学时,见门口有晾晒的萝卜干,便偷偷塞几块到嘴里,吃过萝卜干后,口渴难耐,又舀人家陶缸里的水喝。苏北沿海滩涂出产一种黄泥螺,此螺味道鲜美,买回来,食用前用凉水泡一晚,稀释掉它的盐度,不然会太咸。腌制品也咸,如咸鱼、咸肉,烹饪时,这些食材往往要泡一泡,再下锅烧煮,不然,太咸。咸蛋,则无计可施,腌制时,草木灰掺黄泥中,不是盐放多了,就是腌的时间长了。咸蛋虽咸,却省菜、下饭——那个饭,是江南泡饭。咸的风格千奇百怪。淡是一种体验,《菜根谭》里说,“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吾乡早茶店,精明的店家都晓得夜间打牌、打麻将、抽烟的人,早晨起来口中无味,便在店中一角,放一盆咸菜,小瓷碟摆在旁边,多寡自便。吃面佐以小咸菜,口中舒服多了。口中舒坦,便是顺畅和愉快的。口中寡谈,就郁郁寡欢。适度的咸,能调节味蕾,使人变得开心起来。还是早茶店通晓人心,寻常的一碗汤面,店家下面时,不敢把汤弄太咸,而在桌上放几只调料瓶,有盐、酱油、醋、胡椒和味精。咸淡度自我把握。早年,晨喝稀粥,晚吃泡饭。吾乡酱油店里有咸小菜称卖,榨菜、酱鲜豆、萝卜响、五香萝卜头、杂菜、咸生姜、宝塔菜,还有香、臭腐乳等,我青睐其中的一款杂菜,日常咸小菜中,每样都有,吃起来咸鲜爽脆。一位广东书友说,潮汕人爱煲粥,米粒刚爆腰时熄火,这样粒粒米如刚张开的花蕾饱满,又有一层粘稠的米浆调和,既饱腹又温润。但白粥寡味,潮汕人利用荤素海鲜各种食材,发明了几百种咸酸甜不同风味的配粥小菜,用这种不一样的美味让人喝下更多的白粥。潮汕杂咸,原材料的跳跃性非常巨大,从蔬果豆类到海味生鲜。其中,菜脯,即萝卜干,是杂咸中非常经典的一道菜,有直接用萝卜经过晾晒的菜脯,也有切成粒搭配调料进行炒制的菜脯,咸香怡口,堪称配粥神器,与吾乡的咸小菜,大同小异。做菜,究竟是咸好,还是淡好?各有各的说法,正所谓咸中天地宽,淡中滋味长。各式菜系中,各有各的风格。菜咸饭淡,或者粗菜淡饭,都突出一个饭淡。淡饭,是稻米的本来味道,只可惜,有人在吃饭的过程中,泡汤。菜汤入饭,饭变咸了,把饭的米香遮盖了。烹饪与作文相通。有人说我的文章,还有那么一点点思与想。而我觉得,我的文章不算咸,却不能太淡。新媒体编辑:张滢莹配图:摄图网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2年10月22日
娱乐生活

古人味觉有多丰富?中外原料拼凑出了如此“调味宇宙”丨此刻夜读

达到变化和丰富滋味的目的。这实际是为了增强食欲,许多调味品应当都是通过这样的实践筛选出来的。等调味品的其他作用被认识以后,
2022年10月19日
其他

一周文艺: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文学界热议二十大报告,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推出

经常因为忙碌,没时间静心阅读?因为公号刷新快,找不到内容?将我们置为星标,每周一为您带来文艺圈发生的那些事。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张新颖:生活从来不是需要去加工的材料|此刻夜读

生活从来不是需要去加工的材料文
2022年10月15日
其他

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揭晓,5部作品获奖

10月12日,第五届施耐庵文学奖新闻发布会在江苏兴化举办,5部获奖作品出炉:东西的《回响》、王尧的《民谣》、余华的《文城》、路内的《雾行者》、迟子建的《烟火漫卷》。施耐庵文学奖,是以《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名字设立的文学奖。该奖旨在鼓励当代汉语长篇叙事艺术的深度探索与发展,推动汉语长篇叙事的创新与繁荣,进一步提升汉语长篇叙事作品的世界地位。从2011年开始,该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权威性,是我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本届施耐庵文学奖于今年5月启动,组委会联合中国作家网、江苏作家网、《文艺报》《文学报》共同发布作品征集公告及宣传片,至7月共征集到一百余部作品。组委会对照《施耐庵文学奖评奖办法》,初步筛选出88部参赛资格作品,由李舫、刘大先、张莉、岳雯、叶立文、王春林、梁彬、金理、饶翔、何同彬、韩松刚、何平等专家学者组成初评委员会选出20部备选作品。10月12日,通过终评三轮投票,5部获奖作品脱颖而出。■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一路溯长江而上的毛姆,如何沉迷于百年前中国的山水之美|此刻夜读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张卿/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版)新媒体编辑:傅小平配图:摄图网、剧照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进入诺奖作家彼得·汉德克的戏剧,保持对世界诗性和哲学性的惊讶|此刻夜读

汉德克有深厚的“南斯拉夫情结”。他的母亲是斯洛文尼亚族人,出身寒苦,经历坎坷,1971年在他二十九岁时抑郁自杀;他的两位未曾谋面的舅舅在德国纳粹入侵斯洛文尼亚时是游击队员,被捕后被强行送往苏联战场,
2022年10月12日
其他

北大教授给数字时代孩子的信:屏幕之外,天高地阔丨此刻夜读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媒体编辑:袁欢配图:摄图网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2022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