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文学报好书榜:本期诺奖浓度有点高,一起值得安利的还有谁谁谁
7
月
文学报好书榜
七月的高温与梅雨天气令人无所适从,但面对本月的新书,编辑们产生了诸多意外收获。书榜里出现了两位诺奖作家——莫言带来了久违的新作并且是剧本形式,托卡尔丘克的则是令她出道即受关注的首部长篇作品终于有了中译本。还有两位辞世不久的艺术家黄永玉、坂本龙一生前看定的最后作品也出版问世。这些作品已足够带来丰富的阅读感受,但其他作品仍然散发着独特的质地,从眺望华裔群体的异乡生活到回望童年故乡的真实情感,从天庭职场的风趣画面到动物园的供餐问题......
这份书榜读起来自然不会轻松,也不能避暑,但它足以让人忘记季节与时间,重拾阅读的本身和乐趣。
虚构
《鳄鱼》
《爱尔娜》
《唐人街内部》
《假如》
《孤独的义务》
《太白金星有点烦》
非虚构
《还有谁谁谁》
《门上的光》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动物园开饭啦》
《昨天的中国》
《制色》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7
月
虚 构
《鳄鱼》
莫言 /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
在阅读过程中,暂时忘了那个写小说的莫言,但等到合上书页,写小说的莫言又回来了。
虽然形式不同,莫言的这部新剧《鳄鱼》,却是似乎和他多年前写的小说《酒国》一样,可以笼统地归为反腐题材。这当然不是莫言写作的本意,如他在后记中所说,他最关注的还是挖掘人性的奥秘,塑造一个能在舞台上站得住的人物。所以,他不以现实主义手法直写反腐,而是以鳄鱼为象征,探讨人的欲望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多了一些寓意和阐释空间。而超现实、元叙述等艺术技巧的运用,也让这个剧本多了层次感。但是否因此“比小说还精彩”,我就说不上来了。我只能说,在阅读过程中,暂时忘了那个写小说的莫言,但等到合上书页,写小说的莫言又回来了。这大约是因为莫言的小说里有强烈的戏剧性,而他的戏剧里也多少有小说性。所以,与其说莫言“华丽转型”,倒不如说他是在不同阶段以他认为更合宜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百态、世间万象的理解。
《爱尔娜》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 著
张振辉 /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何晶
《爱尔娜》已经彰显出她对于意识与无意识、身体与灵魂、梦境与现实等问题的兴趣。
一个作家的处女作往往会透露出他/她日后写作的端倪,作为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爱尔娜》已经彰显出她对于意识与无意识、身体与灵魂、梦境与现实等问题的兴趣。在这个讲述一位15岁女孩毫无预兆晕倒后,听到各种各样的说话声、看到影子在玻璃上游动、一个戴着金丝边单片眼镜的男人站在弟弟身后……,由此母亲组织一个聚会,参与者探讨各自问题的故事之后,是托卡尔丘克曾说过的,当下需要重新定义今天我们用现实主义理解的东西,并寻求一个新的可以让我们超越自我限制的定义。这是托卡尔丘克小说的起点,也是理解她写作观念的必由之路。
《唐人街内部》
游朝凯 / 著
尹晓冬 / 译
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别出心裁的创意里,让我们看到困在系统中的群体,即使是表达质疑也仍然落入了系统的设定圈套之中,让系统更为稳固。
郑周明
时代环境的变化常常能引发文艺作品的震动回响,电影《瞬息全宇宙》席卷各大奖项时,团队毫不掩饰表示,“我们从来都在赛场之外,所以我们当然很在意。”这句话道出了华裔群体生活的时代心理。近年以写作关注此题材表现不俗的当属华裔作家游朝凯,在他那部202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的《唐人街内部》中,主人公威利斯·吴是一个普通的亚洲男人、唐人街二代移民,梦想成为李小龙那样的功夫巨星,最终依然发现自己是“局外人”。
小说在文本形式上有着许多新意,像剧本形式见证着主人公进入一幕又一幕历史剧、家庭剧、警探剧、爱情剧,正如评委所评价的,主人公“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等级森严的世界中所必须直面的众多障碍,并尽力在他自己的人生故事中,得到一个体面的角色”。而游朝凯借助这本书大声问出:“你能改变它吗?你能成为那个真正打破壁垒的人吗?”别出心裁的创意里,让我们看到困在系统中的群体,即使是表达质疑也仍然落入了系统的设定圈套之中,让系统更为稳固。
《假如》
【罗马尼亚】亚历山大·豪斯瓦特 / 著
庞激扬 /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李凌俊
他拒绝将童年理想化,而是带着冷静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踏上重回童年的小径,这样的视角让他笔下的六十个小故事如同琥珀。
2017年,在离开故乡布加勒斯特前往以色列近六十年后,罗马尼亚裔戏剧导演、编剧亚历山大·豪斯瓦特决定写下自己的童年经历。他拒绝将童年理想化,而是带着冷静的自我审视和反思踏上重回童年的小径,这样的视角让他笔下的六十个小故事如同琥珀,凝结了不同寻常的喜悦和悲伤,其中有纯真的友谊、爱情和亲情,有背井离乡的迷惘和恐惧,有冰冷的战争和的死亡,有高尚的牺牲和残酷的背叛。或许是从事戏剧工作的缘故,豪斯瓦特的故事总是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里展开,用寥寥数笔抓住人物的特征,迅速制造出充满舞台效果的情节,常常还会有一个出其不意但合情合理的结尾,将故事主人公的生命瞬间定格在纸上,饱含张力的故事让人一读难忘。
《孤独的义务》
[韩]尹成姬 / 著
安松元 / 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滢莹
她以接近零度叙事的表述讲那些孤独、贫苦却仍在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在极强的画面感里转化那些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
后记中尹成姬说,我想成为惜字如金的人。这也是读她作品时身为读者的最大感受——语言清冷、节制,很难看到形容词和副词,句子都短促而充满节律,她以接近零度叙事的表述讲那些孤独、贫苦却仍在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在极强的画面感里转化那些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
如金爱烂所言,尹成姬的小说中“散发着某种味道”,在缺陷和裂痕中,那些生命力很强的事物是她关注的对象。韩国当代小说中多有愁苦之意,但如何拿捏和把握苦痛、不囿于苦痛,而打开更大的天地,或许才是文学存在的意义。来自内在世界的善意和宽慰,需要读者自己在字里行间摸索,但你也会发现,在这样的文字中,一种无言的力量呼之欲出。
《太白金星有点烦》
马伯庸 / 著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种种职场问题,即使聪明、圆滑如太白金星,又有锦囊妙计,也时常陷入焦虑,不怪网友称这本书为“更适合中国打工人体质的《西游记》”。
袁欢
如果要选一本夏日清凉读本,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马伯庸又一次大开脑洞、随性而至的创作,文笔一贯地轻松而诙谐,幽默且讽刺,作家本人形容为“粗糙的澎湃”。他将我们熟识的西游故事转换了一个视角重新诠释,而这次的主人公便是太白金星。他受命担任天庭和西天联合推出的“西天取经”重大项目的主管人,得负责九九八十一难的策划,得面对如何报销活动费用?如何写工作汇报?如何平衡不同上级的诉求?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等种种职场问题,即使聪明、圆滑如太白金星,又有锦囊妙计,也时常陷入焦虑,不怪网友称这本书为“更适合中国打工人体质的《西游记》”。
7
月
非 虚 构
《还有谁谁谁》
黄永玉 / 著
作家出版社
张滢莹
他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本大书,又将这本书以自己的风格重新编排书写,写出属于他和他们的精神与风骨。
2022年-2023年,黄永玉先生写了多篇回忆故友的文章,由此结集的散文集《还有谁谁谁》成为他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同《比我老的老头》一起,这两本书构成了一份完整的当代个人记忆史。黄永玉曾说,有朝一日告别世界的时候,我会说两个满意:一、有很多好心肠的朋友。二、自己是个勤奋的人。集中收录了他与王世襄、张学铭、许幸之等多位故友亲朋的故交与记忆,悲悯与宽厚兼具。从中既能读到前辈学人、名流少为人知的日常性情,更有晓畅通达,不拘一格的快意人生。先生的确是“勤奋”的,他将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本大书,又将这本书以自己的风格重新编排书写,写出属于他和他们的精神与风骨。
《门上的光》
阿门 /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李凌俊
作为一个失聪者,诗歌是他找到的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也是一条通向理想生活和生活理想彼岸的轨道。
“一支笔、一台电脑、一个助听器和一屋子学科驳杂的书,或许还加上一个温馨的家庭,这大约就是我所理解的诗人阿门生活的全部。”诗人、文史专家柯平在《门上的光》序中写的一段话,或许很能代表阿门的写作状态。作为一个失聪者,诗歌是他找到的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也是一条通向理想生活和生活理想彼岸的轨道。正如诗集名“门上的光”所呈现的那样,在寂静的世界里,他眼中有光,心里有光,虽然其中有人世沧桑,有属于中年的沉郁顿挫,但明亮的底色依旧,他的诗歌就是对光的礼赞。
《制色》
曾启雄 /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何晶
追寻当下世界中的色彩复现,进入自然、寻找植物再反复实验,回溯镌刻着共同文化记忆的那些时光。
作为日常生活里的重要元素,颜色的美学从来都是一门学问。显然,中国古代色彩品种之繁多,名目之雅致,总勾连起一种关于久远的想象,关于自然,关于文化,关于生活。曾启雄常年居住在山野,痴迷传统染色,他通过大量的考察、记录、实践,联结起历史和传说、技术和材料,探寻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脉络,更重要的是追寻当下世界中的色彩复现,进入自然、寻找植物再反复实验,回溯镌刻着共同文化记忆的那些时光。这是一部常年浸润于此道的专注、凝结之作,或可因循着他的那些染色秘方,自己也寻得一种颜色。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日]坂本龙一 / 著
白荷 / 译
中信出版集团
整部自传中,坂本龙一思索“能够留给未来的东西是什么”的身姿十分令人动容。这个东西或许是随时投向身边自然环境的那种热忱与忧心。
郑周明
在这本身前最后的口述自传中,坂本龙一毫不避讳讲述了病情的发展和带给自己的种种困扰,回顾了过去十数年来的创作活动,包括作曲、演奏会、舞台艺术、在北京举办的大规模装置展览,以及分享自己和年轻人一样在“网飞”上追剧的体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和他谦逊克制的外表不同,他的内心具有一种超越国家的艺术家视野,他不断介入到社会公共话题,比如森林生态保护计划,又如在福岛核电站事件之中因为深入观察而批评当局处于“无责任的体系”之中,这背后也是他在追寻艺术过程中逐渐“逃避逻辑认知,接近自然本身”的生命观呈现。整部自传中,坂本龙一思索“能够留给未来的东西是什么”的身姿十分令人动容。这个东西或许是随时投向身边自然环境的那种热忱与忧心。
《动物园开饭啦》
[日]并木美砂子 / 著
[日]植木七濑 / 绘
董纾含 / 译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和绘者合力以有趣的方式为我们科普动物的供餐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动物本身的健康,更关乎动物园中动物的“幸福”。
袁欢
因为喜欢熊猫,又无奈不常住成都,所以养成了“云养熊猫”的习惯,在备受喜爱的那些视频里,有很大部分是关于饲养员喂食熊猫的,也有游客乱扔食物被熊猫误食,而后者则会受到强烈谴责,可见,喂养动物是一门学问。这本书便是关于这门学问的书,作者并木美砂子是生命环境学教授,拥有30年的动物饲养经历,该书曾获得全日本博物馆学会特别奖,获奖词是“向全社会传达了动物园和博物馆的作用与意义,贡献重大”。
不过,里面的动物不是大熊猫,而是动物园里的大猩猩、鲸头鹳、豚鼠、鸭子、洪堡企鹅、树懒、亚达伯拉象龟等。作者和绘者合力以有趣的方式为我们科普动物的供餐问题,而这不仅关乎动物本身的健康,更关乎动物园中动物的“幸福”。如作者所呼吁的:“如果你有机会用枝叶喂一次长颈鹿,请不要仅仅将这一幕留在相机里,希望你还能将培养出这一节枝叶的太阳、土壤和水的存在也放在心上。”
《昨天的中国》
[法] 阎雷 / 著
后浪·贵州人民出版社
与文字相比,图像有更多留白,能够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自行脑补故事,思考其背后的意义。
傅小平
《昨天的中国》是法国摄影家阎雷的作品集,收录了近300张生动鲜活、充满时代感的照片,记录了阎雷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间在中国大地行走时摄取的真实而客观、充满人文关怀的瞬间。与文字相比,图像有更多留白,能够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中自行脑补故事,思考其背后的意义。如网友所言,阎雷的摄影作品不是强悍的权力和霸道的视角,而是直面深渊、含有脉脉温情,充满真实感和众生相。这也应了澳大利亚摄影师皮特·亚当斯说的:“ 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重要的是情深,而不是景深。”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