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月文学报好书榜:如浮木与斑蝶,遇见夏日深处的绚烂

编辑部 文学报
2024-10-06

8

文学报好书榜


八月是热烈绚烂的时节,本月推荐的书单不仅拥有各具夏天感的封面设计,也在内容上聚焦于个体的行走、迁徙、起飞。


从爱尔兰到新西兰,作家行走在民族心灵与大地季节之中,书写命运交响曲;回到历史之中,重走托尔斯泰最后时光的心路历程,或是进入北宋东京,和那个时代共经十年荒诞梦;海伦·麦克唐纳与阿来走进熟悉的自然天地,精细描绘着看到的动植物,借此讲述自己的迷恋、时间与记忆。


在这些阅读里,我们或许将感受到化身为海浪浮木、蝴蝶远行的体验感,一路读着走进夏天深处。


虚构

《爱尔兰命运五部曲》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像这样的小事》

《一路到夏天》

《满》

《天珠传奇》

非虚构

《西高地行记》

《东京梦寻录》

《在黄昏起飞》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吴宓的精神世界》

《图书馆疗愈手记》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8

虚 构

《爱尔兰命运五部曲》

[爱尔兰]塞巴斯蒂安·巴里 / 著

杨凌峰 等 /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

巴里善于丝丝入扣描摹残酷的场景,刻画复杂的人性,于字里行间召唤出那种唯有远古史诗才有的奇幻感。


塞巴斯蒂安·巴里的“爱尔兰命运五部曲”,一言以蔽之,是用深沉忧郁的历史视角探究爱尔兰与爱尔兰人充满悲欢离合的曲折命运。换句话说,是通过写微不足道的生命个体在岁月的变迁中所经历的风霜和磨难,写出战争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但这三言两语并不构成我们读它的重要理由。倘是改写一下网友的话,我们之所以要读它,是因为五部曲用诗一般充满张力的语言,耐人琢磨的贴切的比喻,尽显写实而奇幻的艺术魅力,巴里善于丝丝入扣描摹残酷的场景,刻画复杂的人性,他更是擅长通过写景来烘托气氛,于字里行间召唤出那种唯有远古史诗才有的奇幻感,读之让人叹服。


《满》

[加]金翠 / 著

张鑫/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凌俊

关于时代、国族、家庭,以及女性被裹挟的命运,在作者轻巧的拆解下,被妥帖地镶嵌在关于饮食和生活细节的叙述中。


越南裔作家近年来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从王鸥行的《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到金翠的《满》,虽然都属于典型的离散文学,但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全新表达。《满》的前半部可称为杰作,关于时代、国族、家庭,以及女性被裹挟的命运,在作者轻巧的拆解下,被妥帖地镶嵌在关于饮食和生活细节的叙述中,在热带植物氤氲的湿气和香气里,战争的阴影、生命的飘零和人生的悲喜若隐若现。后半部的情节走向略落俗套,但也可以视作女性命运的一种走向,以及引发“如何面对更真实的自我”的思索。


《一路到夏天》

[新]菲奥娜·基德曼 / 著

蒋慧 / 译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何晶

作为为了纪念作家80岁生日而出版的精选集,某种意义上它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作为新西兰作家菲奥娜·基德曼首次被引进的作品,《一路到夏天》这部短篇集中收录了13篇小说,以迂回、渴望、迷途、本色等4个章节名为划分。有意味的恰是这四个名词,以译者蒋慧所言,“迂回”是爱的游移不定;“渴望”是爱的求而不得;“迷途”是爱的蒙蔽双眼,“本色”是爱的返璞归真,它们像爱的四种形态,又像爱的四个阶段。这就指向了基德曼写作的核心,这13个故事聚焦于20世纪新西兰女性的生活和幽微的情感流动,这是她写作一向的关注点所在,但实际上不仅限于此,她想要讲述的是听起来遥远的新西兰。作为为了纪念作家80岁生日而出版的精选集,某种意义上它跨越了一个世纪的历史。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王鸥行 / 著

李鹏程 / 译

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他形容移民的后代是不知从何处剥落的浮木,是君主斑蝶的孩子,这些转瞬即逝的绚烂如今被这位诗人成功捕捉。

郑周明


在2019年的欧美媒体年榜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几本书里,有一本的书名很漂亮,如今它有了中译本。不同于某些硬拗尴尬的书名,这本小说来自近年屡屡被文学奖青睐的青年诗人王鸥行,他的成名作诗集《夜空穿透伤》也是类似风格。越南裔、“80后”,王鸥行身上的标签延伸的写作虽然并未让人意外,是用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游走在战争、移民、性别三大母题中,但他更有自己的锐利视角。作为移民,他并没有以温情的眼光去看待如今生活的土地,相反他在小说中多处使用了失败和悲伤的比喻来形容美国社会,诗化的比喻夹带着理智思考尤其充满了力量感,他形容移民的后代是不知从何处剥落的浮木,是君主斑蝶的孩子,这些转瞬即逝的绚烂如今被这位诗人成功捕捉,并向主流文学界证明,自己可以不用“民族志”或是“非虚构”的写法来迎合市场。


《像这样的小事》

[爱尔兰]克莱尔·吉根 / 著

马爱农 /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张滢莹

重要不意味着一件事惊天地泣鬼神,往往是那些纤细敏感的“小事”,让一个人的灵魂闪闪发亮。


克莱尔·吉根向来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能力,在对日常情景的描述中不动声色地刻画人性、勾勒世相。这一点,我们在《北极》和《走在蓝色田野上》里已经十分熟悉。《像这样的小事》比此前引进的作品篇幅长一些,写了商人比尔·弗隆的生活,以及他在修道院偶尔遇到的惊慌失措的女子萨拉的故事。小说以曾经暗中存在于多地的强制妇女劳动为背景,但吉根却并没有正面谴责和抨击,而是用细致入微的人物活动和对话,写出了那些真正的善与被动的恶之间的博弈。托宾说,吉根让她笔下的时刻变得真实——继而变得重要。在这部小说中她再次强调:重要不意味着一件事惊天地泣鬼神,往往是那些纤细敏感的“小事”,让一个人的灵魂闪闪发亮。


《天珠传奇》

费滢 /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小说里有很多的闲笔,对情节推进没什么作用,但是就是这些闲笔,从中可以看到生活日常与万物之美。

袁欢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好像很久没有读语言这般古正、典雅又凝练的小说了,它有一种曲径通幽之美。文字所带来的岁月悠悠流淌之感,一下子让人醒觉原来“我们扎进无数痕迹里”了。


而作者看起来确实如她所形容的,是个成天晃着膀子的人,到处闲逛,到处听故事,捡边角料,然后一节节拼接起来,记录着那些历史中的纹路与裂缝。


小说里有很多的闲笔,对情节推进没什么作用,但是就是这些闲笔,从中可以看到生活日常与万物之美。她写得极为悠哉从容,仿佛有那水滴石穿、精卫填海的耐心,书里是这样写的:“遂忍不住看向桌子椅子的底部,磨损的木腿和积着灰的榫卯处,只有这样的地方让我不困倦。”啊!顺便说一句,这位作者很会写美食,小说隐藏江苏、巴黎等地的美食地图等待好吃之人挖掘。

8

非 虚 构

《在黄昏起飞》

[英]海伦·麦克唐纳 / 著

周玮 /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滢莹

她从不避讳自己作为人类观察者的身份,而是从自身视角、情感出发勾连万物,打通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壁垒。


海伦·麦克唐纳说,她的写作主题是爱,尤其是爱这个非人类生命组成的光辉的周遭世界。苞芽中卷拢的新叶、帝国大厦上方飞过的猛禽、聚集的黑毛蚁、吃完发酵浆果后醉晕的小鸟、丛林中安静长出的蘑菇……我看过很多自然文学作品,但依旧惊讶于她如此细腻而独特的观察,她并非在其中扮演一个“无我”的角色,从不避讳自己作为人类观察者的身份,而是从自身视角、情感出发勾连万物,打通了人类与非人类生命的壁垒。她也并不试图换位和理解它们(事实证明很多这样的换位和理解只是一种矫饰),而是尊重物与物、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用清晰、优美的书写呈现和定格它们转瞬即逝的美。如此,足以。


《西高地行记》

阿来 /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读这本书收获是什么?就像阿来走了一天看了一天的植物,坐下来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他说收获就是“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

郑周明


“当我以双脚与内心丈量着故乡大地的时候,在我面前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真实的西藏。”每年花费大量时间行走在西南地区的作家阿来,用他特有的目光凝视着那些大地和自然万物。这不是一本旅行攻略书,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去翻看想要获得和作家一致的旅行秘境,那或许多半是失望的。那么读这本书收获是什么?就像阿来走了一天看了一天的植物,坐下来翻看相机里的照片,他说收获就是“这些花朵,和这神秘的不明白”。跟随他的脚印,他一边行走一边讲述着不同植物在不同地区的格调是不同的,不应该有统一的文化描述;和景区管理者同行时,他希望对方主动将多样化的美景介绍给游客;他谈论自然保护的理念,那些因无用而幸存的植物给了他许多启发。诸如此类,带上这本书,读者是无法旅行起来的,却可以真正深入到旅行的意义之中,“以且喜且忧的、将信将疑的、越来越复杂的心情来探望”脚下的路。


《东京梦寻录》

夏坚勇 / 著

译林出版社


李凌俊

他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像优秀的外科医生使用手术刀那样,精确地剖解在历史舞台上依次登场的各色人等。


夏坚勇《宋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夏坚勇的历史题材作品有着鲜明的个性,他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所以无论他书写什么,总能让读者看到背后的作者心性。他并不执着于发掘历史不为人知的部分,而是擅长深入历史细部,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像优秀的外科医生使用手术刀那样,精确地剖解在历史舞台上依次登场的各色人等,而他的“手术刀”就是对人性和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那些匪夷所思的事件、错综复杂的变革和纷繁的世情百态,在他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一一呈现,当事者的内心世界和行为逻辑也由此被理顺,当人性的幽微和共通之处慢慢呈现之时,“历史为何如此”的疑问也就有了答案。


《列夫·托尔斯泰:逃离乐园》

[俄]帕维尔·巴辛斯基 / 著

何守源 /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何晶

在人性与神性的摆荡之中,巴辛斯基逐渐解析出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也还原了一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图景。


1910年10月28日夜间,82岁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离开了他那同样充满传奇色彩的祖传庄园雅斯纳雅·波良纳,随行的只有他的私人医生马科维茨基。巴辛斯基从这次离家出走写起,以充满悬念的写作手法,追寻托尔斯泰的行踪,并由此追溯了作家的一生,关于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婚姻以及家庭,尤为重要的是追索了托尔斯泰的精神路径。在人性与神性的摆荡之中,在道德自我完善的要求之中,托尔斯泰的离家出走以及随之而来的死亡,巴辛斯基逐渐解析出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也还原了一位伟大作家的人生图景。


《吴宓的精神世界》

周轶群 / 著

商务印书馆


我们得以通过此书走近作为至情至性之人和具有独立精神的理想主义者的吴宓。

傅小平


最初因为《吴宓日记》和《吴宓日记续编》走近吴宓,通过这本书才得以详细了解吴宓少为人知的学术成就。本书集中选取吴宓一生着力甚多的世界文学研究、四大宗传溯源和《红楼梦》解读三个面向,兼以细读吴宓日记、诗文、年谱、书信和讲义,生动呈现出吴宓学术和思想的具体内涵与多重维度。吴宓作为颇具开创性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高度开放的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形象,由此跃然纸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得以通过此书走近作为至情至性之人和具有独立精神的理想主义者的吴宓。如作者所言,文学救世乃吴宓一生所念,在救世彻底无门之时,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学是他最后、最可依靠的心灵港湾。抚今追昔,这般文学济世的理想,让人读之感叹不已。


《图书馆疗愈手记》

 [英]艾莉·摩根 / 著

 魏华容 /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


艾莉不仅为建设更好的图书馆而努力,也慢慢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袁欢


“图书馆救了一心求死的我。现在,换我去救活濒临死亡的图书馆。”这两句话就是这本书所写的故事。艾莉·摩根得了很严重的抑郁症,失业很久后才得到了一份图书馆员的工作,有些小孩的梦想是当航天员,而她,想做一名图书馆员。也许是源于这小时候便生发的梦想,她开始一边治疗一边工作的生活。


本书以第一视角叙述了她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的感受,“图书馆固执地空着”,这里每天发生的事也并不都是阳光的,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访客和同事,这些访客大多来自社会底层,也曾多多少少经历过许多童年创伤。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艾莉不仅为建设更好的图书馆而努力,也慢慢地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摄图网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文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