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明是蝴蝶,怎么变“知了”了?|肉庄私房话

2017-07-28 大肉庄 杭州宋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30ij6u9h&width=500&height=375&auto=0

(请点击播放)


在陈国公主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越窑青釉洗,上面装饰的对蝶纹图案,十分特别,不过这种纹饰却不是一家独有,我们除了在越窑,还在定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器物上发现了这个题材的纹饰。


陈国公主及驸马墓 越窑青瓷对蝶纹洗


定窑白釉对蝶纹洗

静志寺塔基出土


吉州窑白釉 狮形枕

(枕面划对蝶纹)


景德镇窑对蝶纹瓷枕


除了在陶瓷上,在金银器上我们也发现了同样的装饰题材。那么这应该是宋代流行的一种纹样,是一种经典款式


后据杨之水老师考证,这种纹样早在唐代就出现了,在当时的夹缬(一种丝织物)上就有这种图案,纹样灵感应该来自“庄周梦蝶”的典故。


陈中先生藏品


而这种纹样还有专门的名字,叫做“孟家蝉”,据宋代典籍记载,这个纹样是一个姓孟的工匠设计的,被用在宫里贵妇娘娘的衣物上做装饰,民间争相效仿,于是形成了一种潮流款式。


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蝴蝶吗?怎么叫“孟家蝉”呢?汉代即有“汉八刀”,这种八刀雕成的蝉,古人是不会分不清蝉和蝴蝶的呀。


蚕→“蝶”


后来我们看到了南方小朋友都爱养的蚕宝宝,有了个新的想法,因为蚕会化茧成蝶,所以这里的“蝉(chan)”实际会不会就是“蚕(can)”呢?我们看到的这个纹样的形象来源其实应该是蚕最后化成的“蝶”。更何况这种纹样最先出现在丝织品上,蚕就是吐丝的嘛。



不过,这也仅是一种可能答案,现在没有办法得到确切证实了,但我们从“孟家蝉”的故事中可以发现,当时的器物生产是有套路的,都有一个粉本,然后工匠们可以根据这一种模型再来大规模的生产同类产品。


最典型的就是当时《营造法式》一书中介绍的建筑方式。根据这种方式,艺术水准很高的东西也可以以低廉的成本来实现了。


Hans Wegner 设计


比如“汉斯倚”,这种由著名设计师设计的著名家居产品,经过现代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就可以分摊高昂的艺术设计成本,让普通人也能承担得起很美很艺术的东西



通过《营造法式》式的操作规范,像“孟家蝉”一样的经典纹饰就可以被复制、被传播。


再比如像什么“满池娇”、“婴戏纹”之类的纹样,只要由一小部分精英来设计完善,再由广大的劳动人民按样制作就可以了。这也是现代,美国硅谷高科技产品+中国东莞代工厂加工的套路。


玩古董,我们除了欣赏器物的美,也能通过器表象看到当时的文化背景、来龙去脉,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玩古董的乐趣所在。

各位小伙伴们有什么看法吗?欢迎留言!



肉庄私房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256xu41g&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肉庄拍卖

什么?微拍器物可以亲自上手!?

下周四(8月3日)晚八点,肉庄拍卖群等你哦。

参与通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