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盏的底部为什么要上漆?丨肉庄私房话【第三季】
安心玩宋瓷,必须大肉庄,欢迎收看最新一期的肉庄私房话。大家好,我是元一,我的节目终于正式登陆我们大肉庄的内容拳头产品《肉庄私房话》了,深感荣幸,希望能在接下来的每期节目中都能带给大家一些有帮助有意义的探讨。
前段时间啊,我们买到一个吉州窑的茶盏,一般我们拿到器物的第一件事情呢,就是清洗,先把表面的脏东西洗去,但是这次这个吉州盏洗着洗着,就发现不对劲的地方了,底部露胎处的一片黑色污垢很奇怪,不像是泥土之类的东西,仔细一看,这居然是上过漆的痕迹,这也就引发我的好奇,好好的瓷器,为什么要上漆呢?
北宋吉州窑黑釉盏(底部髹漆)
大肉庄藏
在我们大肉庄的瓷片标本库里边,也发现了足部上漆的各个窑口的器物。可见,在器物底部髹漆的情况,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
定窑白釉盘标本(底部髹漆)
大肉庄藏
吉州窑剪纸漏花标本(底部髹漆)
江西窑口罐子底部上漆的痕迹
瓷器上“漆”与上“护胎釉”
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呢,我还发现一些疑似髹漆的状态,比如美国华盛顿弗利尔与塞克勒博物馆的一只吉州玳瑁釉盏,底部有疑似上漆的痕迹(未上手,具体状况不明)。
南宋-元吉州窑黑釉玳瑁纹碗(疑似髹漆)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与塞克勒博物馆藏
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有两件吉州的斗笠盏,底部也有“类似”髹漆的状态。
右:南宋吉州窑剪纸贴花盏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一些北方窑口黑釉盏的底部,比如山西怀仁窑的油滴,底部也有这种现象,实际上述几例的这种状态都不是“上漆”,而是施加了“护胎釉”。
山西怀仁窑油滴盏底部上黑色“护胎釉”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这种深褐色或黑色的”护胎釉“实际并不是一种釉,而是一种化妆泥浆,是在施釉之前涂抹在胎体上面的,最后成型的效果也和上漆的效果是一样的。显然,这种上护胎釉的做法和上漆的做法似乎有着近似的目的性。
北方窑口油滴鸡心罐底部”上护胎釉“状态
J.J.Lally旧藏
大肉庄藏
那么黑釉的茶盏到底为啥要上漆和上护胎釉,为啥要把屁股涂黑呢?瓷器和漆器作为宋代的日用器皿里面最主流的两种材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合?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为什么要上漆和上护胎釉?
关于茶盏底部上护胎釉和上漆,目前有一种主流说法是为了“模仿建盏”:
建盏的产地在福建建阳,当地的瓷土含铁量极高,所以烧出来的建盏胎色就非常深。
建窑“铁胎”的深黑色状态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与塞克勒美术馆藏
而其他窑口的黑釉茶盏在上漆和上护胎釉之后的状态确实跟建盏的胎色有几分相似,再加上现在建盏备受追捧,所以很多人认为这种上漆的行为是为了仿建盏的,虽然这个是现在收藏圈比较主流的一种观点,但我还是觉得还是比较牵强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建盏虽然在宋代很流行,但是也并没有达到其他窑口争相仿制的程度。宋代高质量的黑釉茶盏首先是从河南河北地区的北方窑口出现的,比如那种黑定盏,当阳峪黑釉盏,新安窑黑釉盏流行的时候,建盏还没有那么主流,北方窑口黑盏流行的整体年份是比建盏更早的。
北宋黑釉斗笠盏(定窑或当阳峪)
北宋河南黑釉油滴盏
第二,有的建盏底部也是会上漆的。在杭州就出土过一些底部上漆的建盏标本。建盏底部也上漆,这就足以证明上漆并不是为了仿建盏的,这个可能性pass掉。
建盏上漆标本
图片来源:邓禾颖《南宋早期宫廷用瓷探析——从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出土瓷器谈起》,东方博物,2002年
那么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茶盏底部髹漆和上护胎釉,我觉得是有两种可能性的:
01
遮盖胎土,起到满釉效果
上漆的黑盏往往在它露胎的地方涂抹,其根本目的似乎是要将胎土包裹,是不是为了起到不露胎的目的呢?我们都知道,瓷器的釉有一定的流动性,如果釉在烧造过程中流到底部,就非常容易与窑具粘连。
南宋早期龙泉窑釉面过度流淌的状态
所以在早期技术还没有非常成熟的时候,施釉都是施半截的,比如唐代的瓶瓶罐罐,很多都是半釉的。
唐代施釉不到底的产品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而到了宋代,很多窑口都能有效控制釉的流动性,这样就能施非常满的釉了,这个时候瓷器施釉的满与不满几乎成了判别一件器物等级品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尽管如此,真正意义上的“满釉”还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各个窑口都在尽可能得把露胎的面积控制到最小,这就要在装烧工艺上下功夫了,比如贵似晨星的汝窑,采用的是支钉烧造,而且这种窑具支钉还不能是很粗大的支钉,得是“芝麻钉”,芝麻钉烧制的汝窑是宋瓷里面把露胎部位控制得最小的品种。
汝窑芝麻钉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种烧造方式成本太高了,用在汝窑这类官窑概念的器物上可以不惜成本,那么其他商业化的器物呢?似乎只要把裸露的胎土遮盖,就可以起到满釉的效果了,上护胎釉和上漆就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了,又能起到满釉效果,还不会粘连窑具。
底部刷了护胎釉的北方窑口器物,露胎处颜色的一致性提高了。
02
对漆器的高度崇尚
如果说黑釉的盏上护胎釉和髹漆是为了减少露胎,起到满釉的效果,那么问题就来了,青釉的越窑,白釉的定窑,也发现了一些上漆的现象,这又该如何解释呢?杭州东南化工厂出土了一批各个窑口的髹漆瓷器,这个东南化工厂实际上是当时南宋皇城临安府都亭驿的位置,都亭驿在宋代时相当于是我们今天的国宾馆,是外国使臣往来的集散地。
《咸淳临安志》中《皇城图》中的都亭驿位置
南宋《梦粱录》卷十《诸官舍》里面描述了都亭驿的情况:“左右丞相、参政、知枢密院使签书府,俱在南仓前大渠口。侍从宅,在都亭驿。”
可见这一带是一些达官显贵经常出入的地方,里边发现了一些瓷片遗留,其中就有定窑的外壁髹漆的标本,这些标本的外壁是露胎的,是烧造前就预备上漆的,从质量上来看,这批标本的胎釉状态是同时期里面精工细作的产品了。
定窑上漆标本
图片来源:邓禾颖《南宋早期宫廷用瓷探析——从原杭州东南化工厂出土瓷器谈起》,东方博物,2002年
另外在陕西的法门寺地宫里面还出了一批秘色瓷,这里面有一件秘色瓷的背面有金银平脱的工艺,金银平脱的秘色瓷实际上就是将金银饰片通过大漆粘合在瓷器上面,是一种更加高级的髹漆工艺。
法门寺地宫金银平脱秘色碗
大明宫遗址有出土越窑的秘色瓷,背面是不上釉的,就是为了加工金银平脱准备的,可见在烧造瓷器之前,也就有选定的一批准备做金银平脱的器物了。
越窑背部露胎标本,为上漆金银平脱做准备
私人收藏
上述例子都明确证明了瓷器+漆>瓷器的现象,出现瓷器髹漆的情况都是非富即贵的,这个做法和瓷器做金釦银釦,包金银边的做法目的性是一样的,同理瓷器+金银>瓷器。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北方窑口白覆轮碗,口部白覆轮做法模仿包银边,底部护胎釉做法模仿髹漆。
如果我们再回到宋代茶事的场景中,很多书画中都反映这一的现象:茶盏底部所托的都是漆托,所以瓷器茶盏底部上漆也是和漆托的一种呼应。
漆托的使用场景
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局部
除了漆和瓷结合的方式,在很多宋代瓷器的器型纹饰上我们也能找到很多漆器的影子,比如景德镇窑影青盒子,和漆盒造型非常接近。
左: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印花盖盒
常州市博物馆藏
右:倭角棱形漆盒
常州市博物馆藏
汝窑的花口注碗,也有同类的漆器造型。
左:北宋汝窑花口注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北宋花口漆碗
温州博物馆藏
比如北方窑口一些酱釉柿红釉的器皿,无论颜色和器型都与漆器非常接近。
左:宋代北方窑口柿红釉花口碗(或为耀州窑)
右:宋代花口漆碗
南京博物院藏
比如吉州窑彩绘剔犀纹饰的器皿,这种工艺就是简化版的漆器上的剔犀工艺。
左:屈轮纹瓶(日文称谓)
右:南宋吉州窑黑釉彩绘剔犀梅瓶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好了,探讨了瓷器髹漆和上护胎釉目的的几种可能性,我觉得心中脉络已经开始清晰起来了,下面来讲讲我的结论:
我们今天探讨了瓷器上漆和刷护胎釉的几种目的,你更认同哪一种呢?欢迎给我们留言。
肉庄私房话第三季第01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d05399rqja5
大肉庄·吉州专题月
大藏家都在玩的吉州窑重器,这次展览全都能上手 | 大肉庄·吉州月
扫描二维码,免费领取吉州月电子版图录,预约展览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