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师|赵琰:既得其时,躬耕不倦

他们是探路者

走在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第一线

 

他们是园丁

悉心浇灌杏林之花

 

北中医的辉煌

来自无数大家的闪耀

 

一边思考着中医药的前程

一边又细心地关怀着后辈们

 

既是名医,又是良师

她就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

赵琰

 

赵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负责人经方大家王庆国教授、“中医体质学”创始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入室弟子;北京市第四批、国家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庆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获得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军事医学科学院博士后,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新疆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新疆自治区教育厅优秀支教教师;获得新疆自治区党委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记二等功。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思考:在创新中传承,用新成就面对挑战

无论是作为医生还是教师,赵琰教授始终坚持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理念。她教导学生,不仅要传承,更要发展和创新——数千年来中医药所积累的经验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新一代中医人不仅要传承这些经验,“知其然”,更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探究临床获效背后的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是什么,“知其所以然”


在多年的工作中,赵琰教授对中医药具备了深刻的理解,中医药的临床有效性和机理模糊性并存,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存在难懂难学难传承的特点,中医药体系复杂,未知的黑箱太多,使得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尤为艰难。因此她希望中医药研究人员能够具备较深厚的临床功底,同时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要学好中医经典,学会中医思维;另一方面,必须借鉴新技术,挖掘新思路,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中的探索过程是极为漫长的,要沉下心,耐得住。“源于临床,依靠临床,服务临床。以他山之石做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硕果:从千年中寻找当下

赵琰教授常说,“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丰富的既成资源是中医药研究者开展研究的天然优势,不可舍弃,不能忘记。同时研究者又必须立足临床,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疗效等实际问题。


赵琰教授的团队曾经遇到过中药成分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导致传统的技术方法难以适用于中医药的研究的难关。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索,团队发现小分子抗体技术适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从零开始历经十年,立足国内自主构建了中药小分子抗体制备与应用技术平台,为中医药研究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这就是研究过程中传统理论结合临床需求思考带来的成果。


育人:亦为良师,亦为益友

赵琰教授作为一名导师,在学院负责了四年的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总结出了两点对学生的建议和希望:


一是“不排斥,兼收并蓄”。传承不是故步自封,而要有更宽广的胸怀。中医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现代医学常识,也很有必要开展科学研究。不要把做科研与中医传承对立起来,科研训练十分重要。科研与临床、教学,密不可分而又相互促进,科研思维的训炼有利于复杂临床问题的解决。


二是“沉住气,扎扎实实”。以两大复杂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需要一代代延绵不断的研究,大多课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取得完美的结果,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真正能为后人提供可借鉴的结果。不要为了科研而科研,更不要为了阳性结果而科研。正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结果,接纳失败,耐心分析和思考,扎扎实实的研究最有意义。

编者语:赵琰教授建议中医药学子,“医如农工,日夜思之”,每天收获一点点。我想这是教授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也是她作为一位教师对中医药学子最真诚的寄语,共勉。



 赵琰教授简介

个人经历

1987年-1995年,

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少年班,获得中医学学士;

1995年-1998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师从周文泉教授,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

1998年-2001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师从王庆国教授,获得中医临床基础博士;

2013年-2016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师从王庆国教授,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博士;

 

先后拜师于全国名中医、国家教学名师王庆国教授和国医大师王琦教授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日本学术振兴会“海外特别研究员”计划、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青年创新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与内容

以临床确有疗效的经典方剂为核心,充分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经方现代应用的基础研究。

具体包括:

1)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机理研究;

2)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研究;

3)中药小分子抗体技术及中药炭药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

1)立足国内,自主建立了国际上拥有抗体数量最多的中药小分子抗体库

2)建立了对多种来源、混杂样品中一种或多种的微量中药成分,连续、并行检测的新方法,有助于复方配伍机制的解析。

3)建立了利用人微量指尖血或唾液、尿液等体液,进行非侵入性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新方法

4)建立了中药材或复方提取物中目标成分特异性定量敲除的方法,解决了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及量效关系研究中的困难。

5)建立了胶体金、量子点等中药“即时-自助”式快速定量定性方法,实现了中药质量分析“便利化”“大众化”,可在田间地头完成自助分析,有助于中药监测体系与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

6)突破了中药有效成分多为中小分子或蛋白类大分子的传统观念,发现了中药炭药止血作用的活性成分为碳纳米类成分


编辑丨邹宇轩

技术丨李明利

为赵琰老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