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北中医人一直都在!
十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大地悲歌,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惊世界,瞬间青山不见了,绿水不见了,温暖的家园不见了,熟悉的面孔不见了,历史在中华民族的脊梁上再次刻下生死的烙印,一场人类与自然抗争的战斗就在那地动山摇的一刻正式拉开。
十年很长,足以让人们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足以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用勤劳的双手重建家园;可对许多当年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十年又很短,短到一幕幕抗震救灾的场景仿若就在眼前,短到对灾区重建和人民健康的牵系犹在昨天。
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全院动员。在全国抗震救灾工作中创下了中医行业的多个“最”:在全国中医系统第一时间请战,第一时间组建队伍;第一时间派出抗震救灾医疗队;医疗队第一时间抵达四川德阳;第一时间开展手术救治,中医人成为抗震救灾的急先锋!
在10年前的那场战斗中,东直门医院派出批次、人数最多,战地信息产出最多,影响最大,受到当地政府、医院、灾区百姓的高度赞扬。"1%希望,100%努力"是医疗队队训,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最可爱的人"。医疗队成立了临时战地党支部,工作卓有成效,火线入党2人,“一次特殊的战地党小组会议”的战地日记,成为了一份抗震救灾珍贵历史资料。
根据救灾任务变化,及时提出"旗帜保留,结构调整",由手术转为防疫,由“输血”转为“造血”,采用结对子的援助方式,率先建立对口支援单位,及时调整救灾队员专业结构和工作重心,为灾后迅速重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10年过去了,在东直门医院的帮扶下,德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快速重建,实现全面发展。在“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东直门医院党委副书记柳红芳一行前往,与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续签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将依托东直门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综合实力。
我们曾经见证了10年前那场灾难中弱小而坚强的德阳,今天我们骄傲地看到一个蜕变后崭新的德阳!
我校东方医院杨晓晖、张晓梅、王暴魁、李泉旺等医疗专家重回什邡,参与京什携手大型义诊等活动,他们感叹十年倾情,灾区已成崭新的城市,衷心祝愿这片热土越来越美!东方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王革生曾参加汶川地震救灾。十年后重回汶川,他倍感亲切。“我为汶川人民今日的幸福生活感到欣慰与自豪。”王革生说,“与第一次来的时候相比,这里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2018年4月29日至5月3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组织6名医务专家志愿者再次奔赴汶川。医院院长王成祥、副院长徐峰,社工部处长脑病科专家江涛主任、微创关节科田向东主任、脾胃科王再见主任、针灸科王爱成主任,共同参加在汶川县开展的“同心•共铸中国心”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大型公益活动,共同见证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成果。
王成祥院长说 “此行带来的6位国家重点专科的专家,个个都是教授、科主任,包括呼吸、脑病、心血管、针灸等等科室的专家。他们一方面是对当地的老百姓做一些现场的服务;另一方面,我们还安排了相关讲座,让百姓进一步了解病情”。
在汶川,第三附属医院的医疗专家应邀参加了“同心•共铸中国心”健康大讲堂的座谈会,在水磨镇中医医院和白石村的活动现场,他们为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仔细诊断,下医嘱、开处方。
活动结束时,大家表示“在这里感觉到了汶川人民经历大灾大难之后,在国家的帮扶下、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又奇迹般地凤凰涅槃重生了,这种不屈不挠这种坚强的毅力和精神,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来说同样也是一种激励。”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务工作者们,脚踏实地的履行着医者神圣的使命。在新的十年,我们将继续帮扶,携手同行,努力为健康中国发挥中医人的光和热。
大家都在看
来源 |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光明网
技术 | 李勤思
为一直都在的医护人员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