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项目中期成果发布
12月4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中期专家评审暨部分成果发布会在我校召开。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题组总顾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规划处副处长孙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术部主任王秋华,我校党委书记谷晓红、校党委副书记靳琦、副校长张丽、副校长陶晓华出席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中国医学史学家李经纬,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局长韦建桦,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副理事长王智钧,我校国学院原院长张其成,中国针灸学会资深会员罗彬等7位课题组顾问作为评审专家参会。
参加会议的还有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学院负责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题首席专家苟天林,课题组成员李峰、侯中伟、王朝阳、张海波、裘悟、胡素敏、高琳、周晓菲、张戬、石琳、姜广建、于红、杨莉、李天罡,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新闻媒体记者。
会议由校党委副书记靳琦主持。
会上,我校党委书记谷晓红首先致辞。她说,学校把《中医药与中华文明》项目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和中华文明系列论述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该项目的组织实施高度重视。我校紧扣中医药学科优势,秉承传承创新理念、铸理想信念之魂、强传统文化之基,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融入学校综合教育改革全过程,这些与《中医药与中华文明》项目的指导思想非常一致。2018年暑假,我校将《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作为选修课在校内试讲。选修这门课的师生普遍反映,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的“有益探索”;对增强文化自信,学好专业,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很有意义;是一门强基固本、培根铸魂的课;是一门增强信心、凝聚智慧的课。谷书记表示,该项目构架了《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系统宽广的研究体系,形成了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研究成果,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新风尚,带动了一批青年学者围绕主题、严谨治学、深入求索。她希望今天的评审和成果发布,既是项目总结,也是思想交融,既是学术探索,也是立德树人,希望各位专家对项目的成果提出宝贵的评估意见。
课题组首席专家苟天林从课题立项、实施和当前完成情况,课题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特点,课题的经费使用情况及下一步努力方向几个方面汇报了课题研究情况。苟天林介绍说,《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特别委托项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以服务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着力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经典与临床的结合上,深入领会、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和中医药学的系列论述,系统阐述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对中医药学历史地位、科学内涵的认识;为新时代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强基固本、培根铸魂、鼓舞信心、凝聚智慧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课题组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框架,并产生了以科研成果为主的多种形式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前期已经出版了《在北中医——学中医 悟大道》等三部阶段性成果。近日,在课题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宝库、瑰宝、钥匙、结晶——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等成果也已经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主任姜培茂希望项目组成员群策群力,博采众长,广泛吸收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努力推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产生辐射效应,为中医药跨学科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项目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充分发挥项目组成员老中青结合的优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术部主任王秋华介绍了《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丛书出版情况。她表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丛书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有益尝试,必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贡献力量。本项目的最终成果将以丛书的形式出版,总计出版著作15部,出版工作预计将于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与会领导和专家共同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成果发布进行了揭幕
评审专家发表意见
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项目深刻阐述了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勾勒出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架构,为中医药事业走向新时代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成果对于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鲜活的解读、对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系列论述进行了精确的阐述、对于中医药价值和中华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项目中期任务全面完成,值得大力推广。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对《中医药与中华文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祝贺,并对项目下一步的实施提出了指导和建议。他希望该项目能够作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如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上多做探索和尝试。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表示,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能够起到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难得的学术精品。他希望项目对于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能够进一步提升凝练。
最后,《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题组总顾问王国强祝贺项目评审获得一致通过,认为该项目具有深邃的战略眼光、重大的历史意义、现实的指导作用。他表示,《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题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对于把握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这一重要论断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坚持围绕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主题,阐述二者关系,对于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对于进一步激发中医药人“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树立起坚守中医药发展的自信、自尊、自律、自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课题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对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具有指导促进作用。他希望能够将课题研究成果纳入教材和人才培养内容,作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王国强总顾问还对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希望课题成果成为中医药及人文研究领域中具有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课题领导小组副组长、校党委副书记靳琦介绍说,《中医药与中华文明》项目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立的特别委托项目,该项目委托我校作为执行单位,由我校高级访问学者、《光明日报》原总编辑苟天林担任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聘请时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我校党委书记谷晓红担任课题总顾问,聘请国医大师、资深医史文献专家和资深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担任项目顾问,由我校校长徐安龙担任课题领导小组组长。本项目以“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医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着力点。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踊跃参加课题组,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和研究专长,开展了15项子课题研究,经过5年多的努力,目前已经产出了一批专著、论文乃至课程及实践成果。
《中医药与中华文明》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具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和中华文明的系列论述,说明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的认识实现了从《汉书·艺文志》的“方技”到“伟大宝库”“科学瑰宝”文明“结晶”“钥匙”的两次飞跃,开辟了对中医药认识的新境界。
二是立足于中医药学和中医药各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对中医药学认识的新境界出发,以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为主线,深入阐述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三是立足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特点,从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深邃智慧、杰出功能、重要地位等方面,揭示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四个全面”“五个统筹”总体部署的密切关系,说明了中医药在中国古代科学、在中华文明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是立足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的根本目标,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科学养生、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需求,展现了多种具有鲜明优势的指导性、实用性的理念和健康养生、防病治病的途径与方法。
课题组目前已经出版的系列丛书包括:
先期成果《睡方安眠保健》(李峰)
《人在高原》(李峰)
《中医气化结构理论——道、天地、阴阳》(王朝阳)
中期成果《宝库、钥匙、瑰宝、结晶——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简述》(苟天林)
《养生保健、康复延年——中医治未病学说与中华文明》(李峰)
《天人合一、法方无尽——中医特色疗法与中华文明》(侯中伟)
阶段性成果《在北中医——学中医 悟大道》(上、下)(苟天林)
推荐阅读
12-4 特稿
12-3 特稿
12-3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排版丨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