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 整装待发,愿满载而归
晨曦初照,日头已现
在这方兴未艾的夏日早晨
四处闪烁着玻璃映射的光
预示着一个酷热难当的晌午
和沥青路上颤动的水光
午后的热气
灼烈又令人目眩
沉浸在夏日这本漫漫长书中
书页间阳光照耀
可以嗅到飘散着的淡雅书香气
就如正在软化的果瓤散发的甜蜜味道
日落的橘红夕霞和微凉的晚风
带走残留的炙晒余温
有星星和蝉鸣的夜晚
更适合独自思问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
“暑,热也……今则热气犹小也”
意味着小暑
是一年里最热时节将至的先兆
《群芳谱》曰:“暑气至此尚未极也”
气温升高、雨水丰足、阳光充盛
是万物生长最为蕃秀之期
所谓“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
小暑温风至
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中云
山泽通气,艮故为风
初爻动,艮变为离,离热故曰温
温风作为八风子类中的一员
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汪绮石在《理虚元鉴》里指出
“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小暑处于盛夏与长夏之间
在盛夏防暑邪,在长夏防湿邪
又要注意避免因为贪凉太过伤及阳气
盛夏属火,心同属火,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暑天养心必不可少。酷暑气温过高,容易使人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加上高温对机体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故养心是夏日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养心之道,在《礼记•月令》就有记载,先秦时,仲夏之月,“君子齐(斋),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
养心,一是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避免声色犬马的劳欲。如杜荀鹤中诗所言:“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正所谓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养心安神,此为要也。二为进食清淡味甘的食物。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六月•时品》云:“盛夏食饮,最喜清新,是以公子调冰,佳人雪藕”。关于藕,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这样记载:“甘平。生食生津,行瘀止渴,除烦开胃,消食析酲。果中灵品,久食休粮”;孟诜在《食疗本草》云:“藕,寒。上主补中焦,养神,益气力,除百病。久服轻身耐寒,不饥延年”。
而西瓜,作为夏日永恒的主题,在小暑也必不可少。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云:“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瓤、红沙瓤各种。沿街切卖者,如莲瓣,如驼峰,冒暑而行,随地可食,既能清暑,又可解酲,故予尝呼为清凉饮”。王孟英更言西瓜甘寒。清肺胃,解暑热,除烦止渴,是天生白虎汤。也意味着西瓜寒凉,不可过食,使得寒中脾胃,伤及阳气导致泄泻。
既往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供奉后取下即是不可多得的美味。新米是馈赠人们一年劳作的最佳之品,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备急千金要方》说粳米,“味辛苦平。主心烦,断下利,平胃气,长肌肉。温中”。是温补被炎夏亏空的身体的最易得之物。
在小暑节气,最应该做的就是应时调衡,顺节而为。《吕氏春秋》云: “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节气的轮转是一个反映天地阴阳二气相摩相荡、起伏浮沉的生命模式,而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四时阴阳消长存在协调共振的规律。种种民俗饮食,正是因此应运而生。
这个因高温而易浮躁的节气
是见证我们一学期学习成果的考试周
更是高考倒计时的最后一天
愿大小考生们
耐得住多年苦读之烦热燥气
整装待发,满载而归
北中医,一直等着你
推荐阅读
7-4 特稿
7-3 特稿
7-2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编辑 | 白嘉嘉、高越
摄影 | 官微记者团
排版 | 赵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