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党代会,跨越“十三五”|建设发展成就巡礼之中医学院篇


百舸争流千帆竞

借海扬帆奋者先


中医学院是我校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集教学科研及医疗服务为一体的二级教学单位,下设17个教研室、6个研究中心、2个实验中心,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双一流”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各12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建有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教育部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综合实力在全国同类学院中名列前茅。


“十三五”期间,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学院全体师生团结协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仪器平台与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术影响明显增强,整体发展卓有成效。


一、强化党建意识,凝心聚力,带动学院全面发展

学院党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院、教书育人全过程。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深入基层调研,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即知即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教师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到100%,中医临床基础系党支部入选学校样板支部;1名教师被评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名教师荣获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4名党员干部踊跃报名奔赴西藏、云南等地区挂职锻炼,103名师生党员踊跃报名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严治党”群众游行方阵;开展“优雅﹒生活”系列活动,组织贫困地区义诊等精品活动100余次,丰富教职工业余活动,强化人文关怀,不断增强凝聚力,2017年获北京市先进教职工小家,2018年入选学校暖心驿站。


国庆70周年“从严治党”群众游行方阵



二、发挥头雁效应,追求卓越,推进拔尖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率先探索中医专业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创中医学“5+3”一体化培养模式、中医学专业9年制(岐黄国医班),打造卓越中医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成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5年”201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中医学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探索25年”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编全国十三五规划教材33部,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名列首位;新增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荣获包括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在内的各类教学奖113项。实施“中医+”“+中医”中医领军人才计划,探索医、工、理、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实“学经典,做临床”理念,率先推行“四大经典”等级考试,夯实经典功底。


首届高等中医药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王庆国教授为学生授课


校党委书记谷晓红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三、服务国家需求,学术引领,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强化科研组织管理,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成效显著。例如,王琦院士团队创建体质辨识法,制定行业标准,拓展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王伟教授团队揭示“肝主疏泄”理论内涵与现代生物学机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刘建平教授团队申请成为Cochrane协作网中国分支机构、北京GRADE中心主任单位,扩大学校在循证中医药领域国际影响力;赵屹教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疾病-证候-症状体征-分子”关联的SymMap数据库。


统筹推进实验室平台建设,筹建7个科研机构,针对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凝练7个特色领域与重点发展方向。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共计730项,总经费达3.16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19项(牵头5项),为全国各中医学院之最,凸显承担国家行业关键问题的能力;国家自然基金81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优青项目实现0的突破;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课题6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社科基金取得持续发展,承担省部级以上社科基金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3项,重大项目1项。


学术论文质量和获奖数量迅速提升。学院师生发表学术论文1661篇、期中SCI收录369篇,出版学术著作195部,荣获奖项33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奖17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3项、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科技部中青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项。






四、聚焦一流学科,引育并举,夯实人才领军地位

作为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两个“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牵头单位,学科建设中期评估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并顺利完成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动态监测和周期建设总结。伤寒学、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中西医结合药理、中医体质学、中医循证医学等6个学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验收中被评为优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体质学、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理等入选学校高峰学科。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梯队建设为核心,实施精准人才振兴计划。“十三五”期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岐黄学者2人、全国名中医2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效卓著。




五、立足三全育人,深度融合,打造橘井系列品牌

中医学院秉承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工作理念,立足中医药专业特色,打造“五进六维四育人”工作模式,以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为目标,通过进宿舍、进课堂、进诊室、进操场、进网络的方式,依托学生学业辅导、技能提升、资助护航、心灵呵护、文化塑造和思想引领六大阵地开展育人工作;依托“辅导员和你在一起”工作室、开展“橘井”系列活动;以预防为主、前置先导的工作理念,探索实现学生分层管理和自我管理,21人获得国家、市、校两级优秀辅导员、班主任称号,其中1名专职辅导员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累计获得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北京市红色1+1主题党日活动、挑战杯、互联网+等市、校各级各类集体和个人奖项324项,11名博士获评校级优秀博士论文,70余名硕、博士硕士生获国家奖学金。

中医学院“橘井”系列活动


中医学院“辅导员和你在一起工作室”


六、抗击新冠疫情,主动担当,彰显中医特色优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学院师生主动作为,彰显优势特色。持续推进融合课、线上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虚拟仿真及实训平台建设,推出多学科交叉联动融合创新课程《中医疫病学》,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控和诊治传染病的能力,坚定中医药自信。学院专家学者积极发挥中医药优势,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指导临床一线、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医药防控工作进展成效、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医疗服务咨询。学院积极组织科研攻关,筹备17项应急项目,出版相关专著11部。制定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复学中医药建议方案。


云端开学,打赢战“疫”,“课”不容缓


谷晓红书记讲授《中医疫病学》第一课


主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指导临床一线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面向十四五,中医学院将继续强化人才强院战略,不断优化和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全国中医学专业教育;聚焦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大力提升科研水平与成果产出;加强内涵建设,巩固学科领先地位,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深入学习研讨 |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进行时

11-18 特稿

国际顶刊发表北中医学者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系列研究

11-17 特稿

北中医夜市,冬日里的小温馨

11-16 特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中医学院

排版|杨雯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