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跨越“十三五” | 建设发展成就巡礼之马克思主义学院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院原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形成了鲜明的办院特色和风格,近日被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第二批北京市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党建引领,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传播
今年11月,我校首开高校大思政改革先河,以党建为引领打通部门围墙,将与育人较为密切的六个单位党支部合并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将管理、教育、服务融通联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处、团委、研究生院、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工作部八个部门构成,校党委书记谷晓红兼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通过构建具有北中医特色的党建思政工作大格局,使思政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学校价值要求、时代发展要求和社会进步需求。
学院坚持推动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培训和宣传。认真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
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导学报告会
学院成立了专题宣讲团,五年来,通过党课、宣讲、团课等形式面向全校师生以及校外单位、社区、街道开展了宣讲90余次。
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开展理论传播。通过新媒体等多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多位思政课教师,通过“读读马原著”“杏林思政悦读”“哲思BUCM”“思修在课堂”等有影响力的个人公众号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并被多家媒体报道。
获评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院教职工始终把握政治高度,紧密结合中医院校特点,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实践育人,不断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的新局面。2016年,学院获评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选的“北京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二、多管齐下,内外兼修,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创新教学管理,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为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上,在开好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课程基础上,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发挥学科特色,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等10余门选修课程。发挥医学院校实践优势,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形成了“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有机联动的思政课程体系。
以层级化社会实践为平台,探索“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模式。搭建校内实践教育平台,以良乡校区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科实验室、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展厅;大力建设校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基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构建强大阵地,打造好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示范点,融合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新时代思政课教育需求。学院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集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国近代史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积极融入相关内容,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开设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医精诚教育”教学示范点获批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示范点。
2017年4月,学院成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协同单位,开展中医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明确政治站位,在重要节点时期,积极发挥思政课宣传引领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党和人民伟大的抗疫斗争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精心打造《众志成城抗疫情》专题网络思政课,创新思政课“金课”,通过直击援鄂医疗队员的前线抗疫,深入阐述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精神文化优势、中医药特色优势。
举全校之力,聚焦“高、新、特、实”,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学校高度重视该课程的开设,提出“高、新、特、实”的课程建设要求。校党委书记谷晓红、校长徐安龙分别为本科新生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线下大课。并召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及集体备课会,举全校之力办好这门思政课。
依托学校优势,传承融合发展,让名医名师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名医名师走进思政课堂,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医精诚’教育教学改革示范点”思政课教改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医大师颜正华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张冰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郭霞珍教授相继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担任主讲。
三、精勤为用,与时俱进,持续推进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多措并举,真抓实干,推进科研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近五年,学院新增校内外科研项目49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17项,包括国社科思政专项1项、国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项目2项、团中央项目1项,北京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项、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项、北京市教工委等项目5项。新增3项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横向课题。
近五年,学院出版著作27部,发表论文近140篇,其中核心期刊近40篇。为提升科研水平,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科·言”系列活动,包括“课题领航”与“学术交流”,对教师进行科研培训和课题指导。学院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与社会实践评比,多次获奖,提升了学院学术影响力。
因地制宜,凝聚力量,深耕院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2018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实现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新突破。2019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通过组织召开全国中医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讨会、研究生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论证会等,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对学科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指导,进一步深耕细化学科发展中的建设问题。
四、强筋壮骨,立足格局,大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开展师资队伍“四个一批”工程。不断壮大师资力量,配齐建强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夯实教育发展后劲。学院青年教师苦练教学本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其中,孙进宝老师获北京市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实现了学院历史上参加同类比赛零的突破。刘亚品老师应邀参加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思想政治理论课青椒论坛”、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思政课程类)评比。
五年来,先后有2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1位教师获得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扬帆资助计划,1位老师所带班级获校级十佳优秀班集体、北京市优秀班集体,2位老师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
推荐阅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出品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排版 | 吕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