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号外!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社十年印记暨校园新媒体工作案例汇编新鲜出炉啦!

感谢有你的 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0-08-26

十年行迹匆匆

留下步履 留下痕迹

成长 相伴

中国大学生在线

有人属于这里

这里属于你



中国大学生在线于2004年建站,是由教育部主管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面向大学生开展主题教育的网站。依托中国大学生在线(以下简称“在线”)的运维经验,目前在线团队还同时运营维护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承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19年6月,在线拥有注册会员615万人,在全国550所高校建立了校园网络通讯站,品牌活动覆盖全国2400多所高校。在百度搜索“大学生”关键词,在线网站排名位列非推广产品第1名。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2004年5月17日,在教育部主导并推动下,中国大学生在线正式创建。始建初期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筹建及运营维护。2007年11月,根据教育部安排,在线由上海整体迁移至北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承办。教育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成立了中国大学生在线工作领导小组,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担任组长、时任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担任副组长。2008年3月1日,在线新版网站正式亮相。


2009年,在线发起成立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社(以下简称“校网通社”)。校网通社是由在线各共建高校参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宣传协作组织,目前拥有550个校园网络通讯站。各参与高校依照共创、共建、共管、共用、共享的原则,以信息交互、栏目共建、活动联办、服务共享的方式参与在线的建设工作。


2012年9月,在线完成在国家网络管理部门的备案审批手续,明确由教育部主办,网站备案/许可证号为“京ICP备10028400号-2”。2019年5月,在线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相关文件要求,纳入政府网站,域名变更为教育部官网二级域名dxs.moe.gov.cn。


在线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教育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008年6月3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为网站新址揭牌,并在视察网站时题词:以学子为本,扬教育之优,聚整合之力,创品牌之高。


2010年8月,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批示:要把中国大学生在线办成全国知名的网站,满足大学生需求,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和谐稳定的新工具。


2011年10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视察中国大学生在线时寄语:贴近学生需求,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服务平台,打造一流网站。


2017年1月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教育部考察调研时指示:要研究工作机制,扩大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阵地,加大投入,实现全覆盖,让正能量、好声音在高校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2018年1月4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亲临现场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开通上线,并强调“要把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办成精品”。通过一年多努力工作,目前高校思政网触角已经覆盖全国2462所高校。


15年来,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教育部思政司的领导下,在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深入推进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主阵地。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互联网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主要聚集地,需要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在线坚持政治家办网的工作方针,在内容建设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在品牌活动上坚持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在新媒体建设上坚持融合发展、移动优先,在队伍建设上坚持凝心聚力、助力成长,各项工作已取得积极成效。


(一)优化内容供给,讲好校园故事


在线服务的主体是2800多万在校大学生,吸引学生、留住学生是办好在线的基础。为此,网站不断优化内容供给,于2011年、2014年、2016年根据大学生关注点及审美变化对网站进行了3次改版,将原来的10多个频道50多个栏目简化为5大频道10多个栏目。今年,在线启动了第4次改版,届时将推出校园号融媒体聚合产品,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


学用新思想,网聚正能量。“五年发展•点滴印记——小中邀你一起秀五年变化”十九大专题H5互动活动得到青年网红积极响应,1800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分享。“大学生点赞新时代——全国大学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网络接力”活动孵化了一批形式新颖、内涵丰富、制作精良的特色作品,网络传播总量超过3100万。以“千万学生同上一堂国家安全教育课”为主题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共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8座城市,全网传播总量达154万。


在线策划的“榜样力量”“校媒人故事”“周末好,大学生!”等原创栏目,用网络的、校园的、青年的方式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有效互动,官方微博#平安校园#、#学习便利贴#、#生活小助手#等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2019年毕业季,小中邀你唱响“我们的毕业歌”,截至6月的话题阅读量2385.2万、讨论量3.3万。


在线不断推动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了《师哥师姐说》《青春朗读者》等品牌视频栏目,目前已推出100多期短视频节目。开通喜马拉雅中国大学生在线官方账号,重点推出《我的大学不一样》《听!这就是我的大学》两个专辑,讲好大学故事。深耕垂直领域,开通读书频道微博,满足用户多元化、分众化需求。开创摄影、网文、短视频月赛、知识训练营等轻量化微信端活动,引导学生创新发展,助力在线品牌活动。由大学生团队主导设计的卡通人物——小中兄妹,成为在线的二次元形象代言。


(二)开展品牌活动,配好“营养大餐”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品牌活动,是在线积极参与和有效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线每年承办和开展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活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等20多项主题教育活动。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征集各类作品70多万件,吸引2400多所高校、320多万大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推选活动各高校共选送2892件作品,从中遴选出300件作品进行展示。“一节一推选”已成为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构建网络产品创作机制的重要品牌。


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活动收到788所高校2352个党支部的2602件作品。活动页面浏览量超过220万次,活动微博话题#支部风采#阅读量超过850万次。


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专栏征集暨第二届全国高校“名站名栏”征选活动,共有193所高校申报了256项十九大精神专栏、148项“名站”和212项“名栏”。


“大学悦读·阅读大学”系列活动已在全国建设56个“中国高校出版社精品图书专区”,举办90多场讲座,120余个读书社团、5万多名高校学生参与了现场读书体验活动,11万多名高校学生参加了读书知识问答活动。


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收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申报的156份事迹材料。


2018年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总浏览量为1563余万,参与人数近80万人次,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97所高校。


第六届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共有799所高校师生参与,共提交了1万多件作品。廉政知识问答活动,参与高校1388所,完成答题超过41万人,浏览量470万次。


活动导向正确、主题鲜明、规格高、参与高校和大学生人数多,已成为在线各类主题活动的显著标签。


(三)建设新媒体矩阵,夯实网络思政主阵地


学生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在哪里。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并存的局面,在线一方面做强主站,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方面积极布局,打造微博、微信、QQ空间、头条号等组成的新媒体传播矩阵,构建新媒体传播格局。


2010年布局微博,2014年入驻微信,2015年开通QQ空间官方账号,2016年入驻今日头条,2019年开通企鹅号、入驻喜马拉雅、开通抖音官方账号……我们为每一个新媒体账号配备一支独立的运营团队,制定工作规程,完善运营方案。截至2019年6月,官方微博粉丝总数达160万,日活跃用户约34万,2018年年阅读量达4.14亿,新媒体矩阵覆盖全国700多家高校、教育政务部门及媒体官博。官方微博先后荣获“‘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年度数字出版·创新作品”“年度中国优秀政务新媒体(微博微信)”荣誉,在《2018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中,位列全国十大中央机构微博第8名、全国十大教育系统政务微博第1名。


今后在线将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借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融媒体建设经验,努力实现各种校园网络育人资源的有效整合。


(四)建强人才队伍,汇聚磅礴力量


校园网络通讯社是“大学生在线大学生办”的重要实现方式和有效平台。10年来,校网通社与校媒人共奋斗,校媒人与校网通社共成长。在线着力人才培养,积极发挥青年特长,每年遴选2000多名大学生骨干直接参与网站内容的共建和全部新媒体平台的运维。我们每年开展校网通年度考核,表彰“十佳校网通站”“十佳指导老师”“十佳校园媒体人”“十佳活动策划”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编辑给予奖励并颁发聘书,鼓励大家在实践中成长。


在线依托校网通站与全国高校在网络文化内容共建共享、网络名师名篇培育、品牌活动联办承办、校媒队伍选树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师哥师姐说》《青春朗读者》两个品牌视频栏目是在线内容生产机制创新的最新成果。视频由校网通原创部策划选题,各校网通站录制素材,影视工作室进行后期制作,主编审核通过后推荐至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分发传播。在线面向通讯员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交流和业务培训,每年招收寒暑假实习生,邀请新媒体导师开展线上业务培训,提升校媒人职业素养。


开展校园行、举办落地会,是扩大在线融媒体平台及品牌活动影响力、知名度的重要举措。校园行是校网通招新的好时机,各校网通站纷纷大展身手,加入“抢人大战”。大学生们热情参与其中,纷纷表达“我为中国大学生在线代言”的愿望。每年暑期的落地会,是校网通的盛大节日,也是校网通战线师生总结经验、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自2009年开展第一次暑期落地活动以来,足迹走过湘潭、青岛、太原等地,师生们聚在一起回顾过去、畅谈未来,留下许多美好回忆。网上千言,不如线下一面,只有线上引领与线下活动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键对键”“面对面”“心连心”,共同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是中国大学生在线成立15周年、中国大学生在线校园网络通讯社成立10周年。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办好中国大学生在线是教育部党组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在线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网络工作、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在工作质量水平上下功夫,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求创新,不断提升网站的影响力和战斗力。


二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研究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应时而作,应需而作,不断增强网络内容建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喜欢吃、能吸收的“营养大餐”。


三是坚持用创新思维推进网络思政工作。培养“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推动融合发展,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用网络的、校园的、青年的传播方法开展工作。引导高校积极创作微电影、微动漫、小游戏、表情包等网络文化产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主流声音及时传递给青年学生,提高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成效。


四是坚持提升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中国大学生在线拥有一支年轻的队伍。在线工作人员以80后、90后为主体,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接受挑战。每年直接参与在线各项工作的2000多名大学生骨干更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他们年龄大多在18至22岁左右,正处于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线将进一步用好、管好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



点亮青春,成长相伴。中国大学生在线将进一步汇聚网络正能量,唱响育人主旋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希望各高校继续与中国大学生在线携手,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建设好、守护好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网上精神家园!



本案例集主要分为互联网+思政 构建网络育人新型态、用好新媒体 探索网络育人新模式、创新培养机制 拓展网络育人新时效、编辑寄语四大板块。



敲黑板,划重点啦!下面小中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每一板块的优秀案例,快拿出小本本记好哟~~~


互联网+思政 构建网络育人新型态

1



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变量,思想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青年学生是网络用户的主体,决定了网络思政教育必然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新特点新规律,重点建设“中南云麓谷”新媒体中心,打造学工系统网络育人“中央厨房”。通过教育管理服务联网上线,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吸引力和实效性。

——中南大学 向美玲



_
_
_
_
_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用好新媒体 探索网络育人新模式

2



一组数据将笔者在西南交通大学新媒体工作四年多以来的工作成效串联。

1533天的时间,官方微博、微信、头条、抖音、B站等平台粉丝量成倍增长,已逾60余万。25 个微博话题日常维护,1000余条微信推送,累计有效阅读数高达1400万次,1.1亿阅读量的话题打造,38篇阅读量10万+图文推送,100余人的新媒体团队管理,多次在各大新媒体影响力榜单居首,30余次国家级荣誉,多篇研究成果。新媒体工作围绕贯彻落实学校各项重点、中心工作,结合新媒体中心工作实际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制定新媒体发布制度和平台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媒体学生团队建设。

—— 西南交通大学 朱莹燕



_
_
_
_
_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创新培养机制 拓展网络育人新时效

3



十年间,辽科大校网通站坚持理念为先,秉承“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常建常新,常新常建”的工作理念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师生共建”的工作原则,依托学生工作部“学工在线”网站、“辽科大助手” 微信公众号、辽宁科技大学学生工作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整合学院学团网站和学工微信公众号,全力打造“互联网+学生思政”网络平台,为广大师生创建了一个广阔的交流沟通的信息平台和展示先进校园文化、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舞台,也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崭新的阵地。

——辽宁科技大学 王怡



_
_
_
_
_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



编辑寄语


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际遇

刻上校媒人的印记

我们,十年

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未来,我们

纵横驰骋,无所畏惧

_
_
_
_
_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你的“魔鬼”又来啦

土豪小中前来送书

这就是真正的校媒人之光

花钱都买不到

现在土豪小中免费送啦

在本推文留言说出你对在线校网通的独家祝福

截止至8月1日

留言获赞数最高的前五名“线条”

即可获得

“校媒人之光”一本哟~~~

PS:获奖名单会在8月2日公布哟

要及时关注小中消息呀



中国大学生在线

策划编辑:盛楠

图文编辑:于蕾(辽宁科技大学) 刘沛(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值班编辑:董书新 于蕾(辽宁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盛楠


和小中一起

为一路陪小中走来的你点1000个(在看)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