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书评】读《兔儿爷》有感

    《兔儿爷》是三联出版的一部老舍散文选集,最初引发我阅读兴趣的就是书名——《兔儿爷》。


 

    ▷▷ 馆藏信息

   

    索书号:I266/L255.2-11A

   馆藏地:四平路校区图书馆9楼南、书库2楼


    提起老舍和兔儿爷,令人不得不想起的是《四世同堂》里老舍先生对祁老人中秋节买兔儿爷、带兔儿爷经过钱家时的心理活动的一番生动而细腻的描写。从这一段故事里无疑可以清清楚楚地窥见有教养的老北京人为人处世的全貌来,将北平这个古老而平和的都市刻画得宛在目前,却又悄悄把乱世中的情景渲染得恰如其分,深入人物一举一动之中,两相对比,即是具体而微的《四世同堂》全本。而《四世同堂》又与老舍写作这一系列散文的历史背景与老舍本人的故国之思息息相关,不只是虚借盛名而已。


    另外,老舍先生又有一篇同名《兔儿爷》的散文,却是既不见收录于本部选集之中,并且其本身也没有提及兔儿爷这一玩物,也可算是一奇。散文《兔儿爷》写的是北京南城的药集,透过作者对药材不甚了了的目光,用一种玩笑而亲切的口吻将北京的这一民俗写得饶有趣味,对此委婉地表明了老舍先生对“国货”的立场:既是理性上保留意见的,又是感性上亲近喜爱的——并非作为医药,却是作为风俗。当然,这里也延续了老舍散文一贯的思想内容,先生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这种故国之思在具体的方面,就表现为本部选集中所选的大量文章里表现的那样,是老舍先生旅居济南、青岛,甚至远客英国时,有意无意透露出的对北平的思念;在抽象的方面,却也是老舍先生文章风格的来源——一种知识分子对民俗无比亲近无比融入,以至于完全脱离了所谓“架子”的一种平易的作风。这种作风一方面可以说限制住了老舍先生在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上的探索与成就,却在另一方面成就老舍先生独一无二的伟大。



    老舍先生的文章,尤其是称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体,在构思上似乎毫不着力,几乎是全无谋篇布局可言,只是一名老者茶余饭后向人闲言琐话,如同钟嵘《诗品》评价曹丕的“率皆鄙直如偶语”。可是虽然语言平淡朴实,却又不失趣味。这种趣味并非林语堂所鼓吹的那种西方舶来的所谓“幽默”,而是一种中国,甚至只在京津,土生土长的幽默感。琐屑的事情,偶尔用一个大词来形容,到了大事,却又是浅近通俗的话来调侃,这种难以形容的感觉,唯有用相声的一个术语,“尺寸”,可以恰当地概括。梁实秋先生的散文也有此风味,他也是北京人,与老舍先生交往颇密,还有过抗战时期合作说相声的趣事。至于更细微处的用语,就更是时时沾染了北京的风露了。比如这样一句,“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只是一个简单的儿化,既分辨了两种侍弄花草的态度,又表达了对二者的亲近疏远,这样精微的笔触,这样的朴素的语言,除了老舍先生恐怕再也没有人能做到了。即便是上文提到的梁实秋先生,也要嫌其文有余而质不足了。


    作为那个年代稀少的留学生,老舍先生在英法接触到的先锋理念不可谓之不多,然而他依旧选择了这样一条回归乡土民俗的道路,这就更是稀少之稀少了。这或许也和老舍先生的经历不无关系。与绅士家庭出身的梁实秋先生不同,老舍先生成长于一个破落的旗人家庭,相信读过《正红旗下》这部不长的自传小说的人都对此印象深刻了。因而一方面老舍先生始终与泥土亲近,对所谓“知识分子”的“高贵”有所不赞同,另一方面,如开头所说的祁老人为代表的老北京人的教养,那种温和谦逊,那种处变不惊,已经深深地刻在了老舍先生的生命中了。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看高尔基的胡子可笑。他老人家那股子自卖自夸的劲儿,打死我也学不来。”或许这就是老舍先生不辉煌却又极伟大的根源吧。


推荐人:建筑城规学院  邹竞夫 



   ▷▷ 往期精彩回顾  

读《竹材的建构》有感

东野圭吾《白夜行》读后感

《住宅设计解剖书》读后感

读隈研吾《自然的建筑》有感

读《山东寺庙塔窟》有感

妙趣横生的经济学原理——《小岛经济学》

读《我是猫》有感

《菊与刀》

读萨姆·哈里斯《自由意志》有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读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


供稿:建筑城规学院 邹竞夫

审核:陈飒飒

编辑:刘冰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