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RTYOO 预告 | 5月专题:作为能抵达观念的“材料”

2017-05-10 ARTYOO ARTYOO





ARTYOO 5月专题

作为能抵达观念的“材料”

 


通常谈到“材料”,我们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生成物件的物质或原料,但随着这种生产步伐的不断加速,似乎人们根本来不及去思考这些物件的物质性,反而被裹挟在以视觉和功能为所需“材料”的消费主义时代中。然而对于艺术的思考也无一例外,在20世纪初,当杜尚把命名为《泉》的小便池,摆进展厅时,现成物在艺术中作为一种媒介的观念思考也由此浮出水面,或许将它替换成另一件带有“现成物”属性的物件也依然能达成杜尚所抛出的问题,由此所指出的并不是“现成物”替代了原有传统的艺术材料,而是以一种媒介性的思考阻断了对固有经验和知识的“坚信”,并开启如何对未知的接受?此种思考也进一步延续到1965年约瑟夫·孔苏思创作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作品由三个部分并置而成:一把真实的椅子、一张椅子的照片和一张印着辞典上对“椅子”一词解释的招贴。三者以物、拟象、语词三种不同的形式显现指向了同一事物:椅子。这种用阅读经验理解视觉的“歧途”,并不是简单地展示椅子的物质本身,也不是为了给椅子标以知识性的注脚,而是将其作为例证引出对知识、物质、图像这三者今天来看不可或缺又不能从属于单一层面的媒介关系展开讨论,也直指作品的“观念”意图。所以物、拟象、语词都可作为抵达观念的“材料”元素——从而构筑出对已有知识的怀疑,对物质本身的重新看待,以及警觉与时代的距离等诸多思考的空间。

 

时至今日,作为能抵达观念的“材料”更引向当代艺术中问题、思考萌发的“根源”:它既是我们长期赖以生存的地域人文环境;又涉足人寸步不离的消费文化和语言系统;也指向人们在取消了阶级、身份、性别、种族等各种社会属性后可以共享的时间维度;甚至回到艺术家最根本的不断反复的工作进程中,在面对一块木头时,关于木头的“知识”全部撤掉之后,该如何行动的问题——对已知的、正确性的提问;随之也可将其问题延展到人的身体、物质、宇宙等更终极的议题。

 

对此,ARTYOO通过不同艺术家的案例对专题“作为能抵达观念的‘材料’”的主题展开深入剖析,让“材料”的概念,扩展且细化到每位艺术家的工作中去,从而触及作品自身的语言、结构、文化属性、逻辑、实践过程以及所形成的悬而未决的“物”的共同体状态。


文 | 李宁






文字与观念与视觉之间可以如何相连

撰文:顾灵

文字与观

观念艺术带有一种强制性,艺术的讨论变得前所未有地占据其主体,这些讨论被多层次地建构,是对“这个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的反复回答而取消了标准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观念艺术一词诞生之前的艺术就没有观念,只是这个所谓的观念从未被如此命名且强调。就像我们可看可读的“文本”,它既是材料也是观念的双重身份。文本与观念,既无法分开,又能相互检测;观念不是被指向的目的,它也可以是埋入文本的过程的材料。


Lawrence Weiner作品


Hito Steyerl作品






长期赖以生存的地域人文环境,成为创作的“材料根源”

采访 | 撰文:李宁

2011年,庄辉首度走进了祁连山,且多次游历于此直到他个人与风景形成某种关系使得不同的艺术观点得以表达。由此,常青画廊以“祁连山系”命名,通过个展首次全面呈现了艺术家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通过四年对祁连山地区的观察与体验,庄辉逐渐与这片在文化上哺育他,并在他的意识中沉睡多年的土地建立起了某种个人关系。过往作品的多样性往往让人忽略了他的几乎所有创作背后都有一种自传元素在驱动。此次调用童年所见的山水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他个人的社会经历与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之间搭建自然的通道。


2015年,彩色喷墨打印 ,单幅 88 x 110 厘米 (30幅)   






面对一块木头,关于木头的“知识”全部撤掉之后,该如何行动?

采访 | 撰文:孙天艺



面对艺术家汪建伟的发问:“当你面对木头的时候,关于木头的‘知识’全部撤掉以后,你的行动是什么?”那我们应该如何进一步思考他作品中眼见为实的知识的“物”与他工作中所理解的材料的关系?以及如何理解所形成的“物”的共同体?也许面对此种疑惑,我们才能把对汪建伟的思考引向他工作中“排演”的概念——“排演很重要的是‘再来一次’,这意味着过去没有意义,未来还没开始,没有目标,没有路线图,就呈现你当下的一种状态”——一个行进中的矛盾体本身的真实性。在汪建伟的工作中,与他打交道的所有物、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都构成了他对过往表示的不信任,也是对已知的、正确性的提问。


汪建伟个展“脏物” 展览现场






从身体到材料到物的政治

采访 | 撰文:蒲英玮



奈瑞 ‧ 巴格勒米安(Nairy Baghramian)出生于伊朗,在柏林生活和工作,她是目前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她的作品通常涉及人的身体、建筑、设计等多重知识领域,并以身体及其支持功能为背景,通过不同的材料将其视觉化,同时材料与物之间的粘合与相斥,也是对她所说的“把社会或者政治活动当作艺术的替代品才是真正的问题” 做出的另一种政治回应。


奈瑞 ‧ 巴格勒米安(Nairy Baghramian)作品






涉足人不断消费的集体文化和话语机制

采访 | 撰文:易鸿



徐震在艺术家身份之外,他同时还是策展人和没顶公司创始人。1998年,徐震作为联合发起人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机构比翼中心。2006年,他与上海艺术家一起创办了网络艺术社区Art-Ba-Ba(www.art-ba-ba.com),至今还是中国最活跃的探讨、评论当代艺术的平台。2009年,徐震创立了当代艺术创作型公司没顶公司(MadeIn Company),以生产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探索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徐震”品牌。2014年,成立没顶画廊,全方位推广艺术家,引领文化浪潮。2016年11月,全球首家“徐震专卖店”于上海开业,徐震品牌由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上海徐震专卖店内景






一种未来的宇宙观

采访 | 撰文:李宁


近二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带给展望对于雕塑的新的理解,是需要脱离出人手的劳作,以换取更多的可能性:从人形在反光镜面中的诸多变化来塑造一个“人形”的雕塑;从把材料粒子化或流动化来让它自行变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创造了一系列的小宇宙,他用锤子砸向石块,石头崩裂最终停留在平面上的位置被最终固定下来(一个宇宙的切片),时空里的一个瞬间也因此停留。展望的宇宙或许是属于一种未来的宇宙观,借助于各种可能性的展开,创造以人手不能胜任的多元面貌。于此基础上,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得以走近在不断密变着的材料的未来。


展望,《小宇宙 No.4》,2016




(专题文章将在之后陆续呈现)




ARTYOO, 艺术需要体验


Experiencing ArtExperiencing Yo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