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调整加梯门槛 强化后续管理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解决“悬空老人”出行难题、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幸福指数的民生大事、关键小事。近年来,上海市坚持党建引领,市、区相关部门联手创新探索,持续完善加装电梯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加装电梯工作质效。截至目前,已累计加装电梯5287台,受益居民超过6万户。
亮点: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区、街镇和基层一线积极探索实践,推动居民加装电梯意愿达成。其中,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提出“360工作法”,即用好社区、街道、社会“三支队伍”,处理好楼层上下利益、楼栋左右统筹、施工前后管理、小区内外协调、加梯点面推进、轻重缓急把控“六对关系”,实现议事“零”距离、决策最优化,为居民破解“上楼难”问题;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探索“四方三会制度法”,依托“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搭建“党支部-居民业主-物业服务企业-电梯公司”四方议事平台,推动形成共识;虹口区逸仙小区推行“支部下沉法”,成立项目临时党支部,做到“居民邀约、部门报到”,有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真正做到“民心工程”为人民。
亮点:调整加梯启动门槛。对加装电梯征询意见比例进行调整,第一阶段(2011~2016年)征询意见比例需本门洞100%业主同意;第二阶段前期(2016~2019年)征询意见比例需本楼门90%以上业主同意,第二阶段后期(2019~2020年)征询意见比例需本楼门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并取消了一票否决;第三阶段(2020年~至今)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征询意见比例需本楼门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与表决,参与表决的业主四分之三以上同意。在启动门槛不断调整的同时,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居民委员会积极搭建社区协商平台,引导业主通过民主协商等方式凝聚共识,解决业主之间的利益平衡等矛盾。此外,居民委员会主动上前服务,只要有一户居民提出加装电梯申请,就及时组织居民开展意愿征询。
亮点:优化审批实施流程。结合“放管服”改革,按照“便民、利民、为民”的宗旨和“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减跑动”的要求,对办理加装电梯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房管部门取消项目立项环节、规划许可改为规划公示、施工许可改为开工信息报送、市场监管部门优化电梯使用登记。同时,结合加梯“一件事”的办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创新构建加梯事项系统对接、数据共享路径,实现网上办理提质增效。
亮点:提升加梯工程质量。把好设计安全质量关,采用房屋安全性论证的方式对设计施工图进行审核把关,守住结构和消防两条安全红线。由市相关部门统一受理和结项,对筛选出的有难度的加梯项目进行安全性论证;常规项目委托4家审图企业进行安全性审查,在严把安全质量关的同时,大幅提高加梯项目安全性论证的受理能力和效率。
同时,出台政策文件,明确将加装电梯工程纳入建设质量安全监管范畴,进一步明确监管具体标准和要求。按照特种设备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对加装电梯的日常监管,将其纳入重点安全监督检查范围。
亮点:推动“规模化”加装。将加装电梯与老旧小区改造有机结合,整体提升小区的居住品质。上海市通过“修缮+加梯”的方式,创新设计查勘检测一体化,推动整小区意愿同步征询、方案提前设计、规划提前公示、安全论证批量评审,将“人等方案”转变为“方案等人”。其中,徐汇区金牛花苑小区通过“修缮+加梯”的方式,整个小区40个门洞实现整体加装电梯,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对屋面、外墙、管道、室内楼梯间、路面、围墙等进行翻新,优化小区交通组织、修复绿化,并将小区内各电信运营商的架空通信线缆全部入地,整体提升小区居住品质;虹口区逸仙小区实现29台电梯集中加装,让小区规模化加梯搭上“美丽家园改造”项目的“顺风车”,在单台电梯费用降低5%~10%的同时,实现了加装电梯与房屋本体风格协调,促进小区使用功能健全、居住环境品质提升。
亮点:落实后续运维管理。出台关于加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示范文本,明确了电梯管理责任、经费筹集使用、相关权利义务等事项。针对居民筹集的管理经费如何保管和使用等问题,鼓励各区积极试点,多渠道解决维保问题。其中,静安区结合项目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建设+管理”“保险+服务”“物业托管”等模式,为保证居民加装电梯全生命周期的正常使用,试点均按照15年的电梯使用周期签订维保合同。黄浦区推出“加装电梯管理经费资金托管”模式,依托专业的资金监管机构,由小区物业服务企业统一接管日常运营,规避电梯管理中资金筹集难、管理责任推诿等问题,最大程度保障加梯管理经费的资金安全。同时,鼓励保险企业更多参与到电梯维保中,通过专业服务降低加梯运维风险。
建筑科技大家谈 | 低碳建筑
为名城保护利用创新实践贡献智慧
“十四五”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