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叶公正名:叶公所好之龙为“灌溉之龙-引水工程”
“叶公能从史书走向民间,成为名满天下、妇孺皆知的人物,完全是因为《叶公好龙》这则寓言。由于寓言把叶公刻画成言行不一、好做表面文章的人,完全掩盖了叶公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以致世人对叶公的人品不屑一提,就连他的沈、叶后人对外也羞称叶公是自己的始祖。其实,历史上叶公确有其人,他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河南省新蔡城东老沈岗人,因受封于叶邑(今叶县旧县镇),世称叶公。”近日,记者随素有“新蔡通”之称的新蔡县文联主席谢石华来到新蔡县顿岗乡沈岗村,听他讲述鲜为人知的叶公的故事。
沈岗的前世今生
传说楚国有一个叶公,特别喜欢龙。他家里的墙上画着龙,柱子上刻着龙,各种器具、用品也都装饰着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知道了,便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龙将头从窗户伸了进去,尾巴一直绕到了堂屋的旁边。叶公看见了天上的真龙,大吃一惊,吓得浑身哆嗦,失魂落魄地慌忙逃跑。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这则寓言《叶公好龙》广为流传,但鲜有人知道,历史上叶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为河南省新蔡城东老沈岗人,因受封于叶邑(今叶县旧县镇),世称叶公。
“叶公的生卒年月难以考证,大约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0年,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到沈岗村是在前段时间农忙的时候,村庄附近的农田里一派丰收景象,洋溢着丰收喜悦的村民们一边掰着玉米、拾着花生,一边家长里短地聊着天。远处,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堆了一地,一只小狗依偎在主人身边,尾巴讨好似的不停地摇来摇去。
“清乾隆六十年重修《新蔡县志》载:‘沈岗,俗传为沈诸梁冢,余按诸梁为楚之令尹,食邑于叶,而叶之昆阳城内有祠,又曰祠,即墓也。蔡旧治鲖阳城(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亦曰有沈诸梁墓。意者,沈本为蔡邑人,沈岗其别墅耶。’按照古代官员休养惯例,其休养地要么是自己的家乡,要么是风景胜地。但新蔡历史上没有山水园林之胜,叶公筑墅静养的地方,只能是他的家乡。当时新蔡属楚,与‘叶公是楚人’的记载并不矛盾。 ”跟随着谢石华的脚步,记者来到一处名叫龙子桥的水泥桥旁,这里以前是砖拱桥。记者看到,砖拱桥现在已经变成了水泥桥,残存的青石雕刻的龙首、龙尾依然镶嵌在改建后的桥栏两侧,桥北侧不远处立了一座庙,庙里设有功德箱。
“关于这个龙子桥,还有一段故事呢。”谢石华告诉记者,“《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驻马店新蔡卷》就记载了一则《叶公与龙子桥的故事》:传说沈岗过去一圈是水,没啥人烟。自打沈国的国君带着一班人躲到这里避难,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子叫沈岗。后来,沈国太子沈诸梁因在叶县做官,人们都叫他叶公。叶公在晚年因不满朝政,假托有病,请假回到老家沈岗养病。养病期间,他帮助群众治水兴利,发展生产,还在沈岗西侧挖出一条南北排水港,直通洪河,既方便了排水,又方便了交通。在沈岗的四方出口,沈诸梁又让人架上吊桥,修通了出路。时间不长,沈岗就形成一个热闹的集市,叶公满意,群众高兴。但不到两年,楚国发生了叛乱,叶公赶紧回去为楚王救驾去了。后人为了纪念叶公,就在叶公登船离去的大港上建了一座桥,还特意刻了一条大青龙镶在桥身上。龙头朝南,龙尾朝北,表示叶公朝南去了。因叶公是沈国太子,后人给这座桥起了个名字,叫龙子桥。”
叶公好龙的真相
“据专家考证,崇尚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特征,叶公自然也不例外,而叶公所好之“龙”并非仅仅是涂刻在器物上的图案,而是水利灌溉之龙——引水工程。”谢石华告诉记者。
据史书记载,叶公为了开发叶县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曾在自己办公之处的墙壁上画了满墙施工水系图。一天,一位来访客人把墙壁上的水系图,当成了群龙起舞图,就毫不隐讳地说:“人言叶公好龙,我看叶公并非真的好龙。”叶公问:“此话怎讲?”客人回答说:“风从虎,云从龙。图中之龙不画云,故从得知。”叶公笑笑说:“我只想引龙出水,不求腾云驾雾。”客人问道:“何谓引龙出水?”叶公说:“凿渠引龙,龙就出水了。”客人又问道:“群龙真可以引出水吗?”叶公说:“少引则宜,多引则惧。”客人又问其中原因,叶公接着说:“引一龙而需工千额,需粮万斛,所以不可不慎重。”可见叶公所好之“龙”,是水利之龙;所怕之“龙”,是怕引水工程过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
“由于以讹传讹的原因,到了战国时代,韩相申不害编造了一则《叶公好龙》的寓言,收在《申子》一书中。这则寓言经汉初刘向转录,得以广泛流传,遂使叶公蒙受不白之冤。为此,清人王士祺感叹道:‘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其实,叶公是一个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难得人才。” 谢石华说。遂后,他向记者介绍起叶公的丰功伟绩:
楚平王五年(公元前524年),叶公被封于叶邑。叶邑是楚国北部的边防重镇。据《叶县志》记载,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农田,叶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王族白公胜乘隙发动政变,与石纥袭杀令尹(宰相)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正在老家新蔡休养的叶公听说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边防兵赶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军顷刻土崩瓦解,首领白公胜自缢,石纥被烹,楚国得以转危为安。叶公因功被擢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叶公故里在沈岗
“叶公沈诸梁故里何在?这不仅是海内外叶氏宗亲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关心叶公研究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但是一种误传。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叶公故里不在河南省叶县,而在河南省新蔡县。” 关于叶公故里的出处,谢石华给了记者以下理由:
其一,叶县不是叶公故里。叶公籍贯问题正史虽无明确记载,但清朝时修的《叶县志·名宦志》明确表述:“沈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时为叶县尹。楚县尹称公,故号叶公。”可见,叶公不是叶县人,叶县也不是叶公故里。如果叶公是叶县人,《叶县志》不会这样表述。2009年3月中旬,谢石华到郑州绿城宾馆参加“河南省炎黄文化研讨会2009年年会”时,专门就叶县为何称“叶公故里”一事,请教了一同参会的叶公研究专家、叶县文化局原局长李元芝先生。李先生坦率表示:“叶县不应该称‘叶公故里’,应该称‘叶姓发源地’。”
其二,叶公居蔡之蔡在何处?先秦史籍中,有多处提到“叶公在蔡”。如《左传·哀公十六年》:“叶公在蔡,方城之外皆曰:可以入矣。”《国语·楚语》:“子高以疾闲居于蔡”。那么,“叶公在蔡”之“蔡”当时在何处呢?从蔡国迁都与沈诸梁生活的年代分析,可以肯定,“叶公在蔡”是在新蔡。1994年版《新蔡县志》:“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蔡平侯迁国于古吕国地,为别其旧,称之新蔡国。‘新蔡’一名由此始”。“周景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下蔡镇),新蔡县地复入楚。”公元前447年,楚国再次灭掉蔡国(州来)。史籍关于“叶公在蔡”的时间分别为公元前491年、公元前487年~前479年。公元前491年,正是蔡国二次灭国迁下蔡的第三年,新蔡已再次沦为楚地。上蔡作为国都早已被废掉,下蔡(州来)正是吴国的势力范围。叶公作为楚国的地方官员,治叶兼治蔡应是顺理成章的事。《上蔡县志》、《凤台县志》及相关史籍均未见到沈诸梁及其祖上居其地的记载。由此可证,叶公居蔡之蔡只能在新蔡,而不可能在上蔡或下蔡。
其三,叶公筑墅在沈岗。清乾隆六十年重修《新蔡县志》载:“沈岗,俗传为沈诸梁冢,余按诸梁为楚之令尹,食邑于叶,而叶之昆阳城内有祠,又曰祠即墓也。蔡旧治鲖阳城(今安徽省临泉县鲖城镇)亦曰有沈诸梁墓。意者,沈本为蔡邑人,沈岗其别墅耶。”按照古代官员休养惯例,其休养地要么是自己的家乡(如明代新蔡籍著名诗人张九一回籍筑南塘别墅),要么是风景胜地(如河北籍清末重臣、民国总统徐世昌退隐辉县百泉)。但新蔡历史上没有山水园林之胜,叶公筑墅静养的地方,只能是他的家乡。当时新蔡属楚,与“叶公是楚人”的记载并不矛盾。
其四,权威书刊表述。2002年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编印的《河南历代名人史迹》明确表述:“沈诸梁(生卒不详),河南新蔡人,字子高。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专家。楚庄王左司马沈尹戍之子,封于叶邑(今平顶山市叶县旧县镇)为尹,遂定居于叶,史称叶公,《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就出于此。海内外叶姓华人尊其为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