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研会|商学院开展第九期商学热点问题seminar系列活动
交流会伊始,研会副主席蒋后卿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徐欣学姐的个人信息,同时表达了对徐欣学姐的感谢及对此次交流会的期待。简单的交流之后,分享会正式开始。
徐欣博士首先解释了抗逆力的具体含义,抗逆力最早应用于物理学,即物体受到外力影响发生改变后回到原先状态的一种性质,之后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等。而将抗逆力和经济学相结合,并应用于金融学领域在中国尚属于创新研究视角。学姐说道,银行抗逆力是指突发事件导致银行运行的稳定状态被破坏后,由来自银行内部、外部的保护性特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积极效应,引导银行风险管理结构的调整和修复,并实现更高水平的稳定运营的能力。
随后,徐欣博士进行了银行抗逆力的层次分析,她主要讲述了抗逆力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为生存型、抵御型以及重构型,并对银行抗逆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阐释:这一过程一般以突发事件为风险冲击源,通过内外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之间的相互角力最终实现银行抗逆力水平的重构。一开始,特质型的抗逆力会让银行产生经验型的抵御过程,银行利用已知的资源对风险进行首次抵御,但相对而言更多地依赖于已有的经验,所以大银行在这一方面处理得更好一些,因为他们经验足,人才储备多。但目前而言,危机发生的频率较高,影响范围大,不能完全应对危机带来的冲击,此时就要进行创新型抗逆力的重构。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外部新的资源、新的能力建立新的组合以提高银行的抗逆力,相对而言主动性更强,对资源的配置要求更高。
最后学姐强调了实证部分的重要性,首先是对具体银行经营过程中因素的选择,主要是资源、能力、监管、环境因素;模型选择方面,传统的评价银行综合指标模型多是通过专家法等进行主观权重的判断,徐学姐通过指标信息传递出的相关性进行客观的权重赋值,以客观的权重和模糊指标的分类建立银行抗逆力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讲述了实证中的一些重点操作过程后,徐欣博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
商院研会宣
文/编辑:孙晋云
图:吕梦成
排版:李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