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3)丨打造超大型城市“绿肺”——上海青西郊野公园生态修复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基于自然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的案例。2021年10月14日下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生态文明论坛主题四——“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生态保护修复”论坛上,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了《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含18个案例)。这些案例是从相关部委、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公益组织等单位推荐的127个案例中遴选而出,兼顾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生态问题的典型性、修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性,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今日起,我们开设《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专栏,介绍案例。本期介绍“打造大型城市‘绿肺’——上海青西郊野公园生态修复”案例情况,敬请关注。


摘要


为缓解上海大都市生态空间紧张现状,2012年,上海市启动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在全市重要生态节点布局了21个郊野公园,并确定7个近期试点,位于淀山湖地区的青西郊野公园作为试点之一,于2016年10月完成一期建设并对外开放,一期建设开放区4.65平方公里。青西郊野公园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引领作用,坚持水、林、田、湖、草、村、厂全域全要素统筹,设计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保持现有河湖水系、农田林网、自然村落等江南水乡肌理为特色,规划将其打造为以生态保育、湿地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远郊湿地型郊野公园。具体实施中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系统修复,针对区内湿地萎缩、水体连通性差、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用地布局散乱等突出问题,统筹开展湿地保护与自然恢复、河道综合整治、农田生态系统整治、用地结构布局调整、科普休闲人文空间塑造等工程。通过各类工程实施,锚固了以水、林、田为基底的绿色生态空间,区域用地结构不断优化,郊野公园生态绿核功能凸显,园内优美的生态环境还吸引了华为移动终端研发中心落户,实现了区域生态优势到发展优势的转变。


引言


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上海大都市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的生态游憩需求快速上涨,自然资源紧约束、生态空间供给不足且品质相对不高等矛盾进一步凸显。为满足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2012年,上海市启动了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在全市重要生态节点地区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共规划30处以上),并确定了7个近期建设试点,青西郊野公园就是试点之一。青西郊野公园位于上海与江苏、浙江交界的淀山湖地区,在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的金泽镇和朱家角镇境内,规划总面积约21.85平方公里。该地区聚集着上海市21个自然湖泊,是上海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和生态保护区,郊野公园内物种资源丰富,“湖、滩、荡、岛”纵横交错,是上海市唯一一个以湿地为特色的郊野公园,其多样的水生生物物种堪称上海天然的本土水生物种基因库。公园近期建设开放区4.65平方公里,以湿地、生态、自然、休憩为主题,其中60多亩的水上森林上海独有,被誉为池杉奇观。


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生产、生活等建设活动骤增,淀山湖区域出现用地布局无序、湿地萎缩、河道淤积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多重问题。郊野公园规划范围内的大莲湖湖体萎缩,湿地面积减少,鱼类、底栖动物等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湖区人为分割养殖,导致河道淤积,水体连通性严重下降,加之工业、生活等污水排放及农田施肥灌排,导致面源污染现象严重;区域内工业用地布局散乱,利用粗放、低效,导致江南水乡风貌渐失。

措施


(一)坚持规划引领,全面贯彻生态优先理念

项目实施高度重视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引领作用,设计理念充分吸收国际方案征集成果,突出生态优先、系统修复理念,按照“尊重自然、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具体原则,坚持全域、全要素统筹,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以保持现有河湖水系、农田林网、自然村落等肌理为特色,突出水、林、田为主的保护修复,结合地区空间人文特色塑造,打造以生态保育、湿地科普、农业生产、体验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远郊湿地型郊野公园。(图1)

图1 项目规划功能分区示意图

(二)坚持多自然、少人工,实施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在落实规划功能分区要求基础上,项目主要采取湿地保护与自然恢复、用地结构布局调整、农田生态系统整治、河道综合整治、科普休闲人文空间塑造等措施,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区域整体生态品质。

1. 湿地保护与自然恢复
以大莲湖水森林为核心,通过规划限制游览和建设活动,减少人为干扰,促进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同时,在湖边适当种植蜜源植物、鸟嗜植物群落,在水体沿岸种植沉水植物,形成由森林植被、灌丛湿地、挺水植被和沉水植被构成的植物群落结构,为鸟类和昆虫、蛙类等创造适宜生境,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
2. 用地结构布局调整
对项目规划范围内的低效建设用地实施减量复垦,淘汰低效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减少区域环境污染的同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提高用地效率。减量后的土地主要用于补充耕地和增植林地,同步实现农业用地结构调整,从而推动区域整体用地布局结构调优。
3. 农田生态系统整治

对630亩现状田块进行整治,通过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和农田林网、生态沟渠、小型人工湿地等配套建设,打造田地与水网、林网相结合的江南水乡农田肌理,配合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广有机肥、绿肥种植等措施,改善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图2)

图2 农田生态系统整治工程效果图

4. 河道综合整治

对项目区内现有的北横港、莲湖湾、大莲湖岸3处骨干河道以及多条镇村河道,在最大限度保留现状基础上,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型护岸、护坡、防护林建设,共疏浚河道约15.9公里,水系网络结构完整性和连通性提升。(图3)

图3 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效果图

5. 科普教育、休闲游憩等人文空间塑造

一是以大莲湖及湖周边河湾、岛屿为基底,适当置入湿地科普、观赏、生态体验等功能,凸显生态保育理念;二是以生态片林、涵养林等为重点,打造森林观光、森林疗养、水上探险、森林果树采摘等功能,凸显鲜氧体验特质;三是提升现有保留村落景观风貌,以水系联系农业生产,引入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等功能,传承水乡农耕文化。


成效


(一)用地结构布局优化
通过低效建设用地拆除复垦以及坑塘水面、养殖水面等整治,彻底清除污染源、缓解面源污染的同时,新增林地约0.8公顷,新增耕地约99.2公顷,区域用地结构不断优化。
(二)区域生态绿核功能凸显
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锚固了以水、林、田为基底的绿色生态空间,新增水域面积约19.8公顷,湿地、农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改善,水系连通性增强,生物多样性得到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显著提升,也为市民提供了自然、野趣的休闲游憩空间,2020年国庆小长假期间入园游客超4.5万人次,创下开园以来的新高峰。
(三)生态优势实现转化
区域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优势,华为移动终端研发中心落户,成为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条以高端研发、生态旅游、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发展路径逐步形成。
推荐单位: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编 辑:杜潇诣

初 审:程秀娟

审 核:汤小俊

审 签: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自然资源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