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5)丨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摘要
福建省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草木不存,红壤遍露,山岭一片赤色。“山光、水浊、田瘦、人穷”是当时自然生态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的真实写照,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程度之深、危害之重、影响之大居福建省之首。
长汀人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建立党政领导挂钩责任制,实现政策资金倾斜。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创新封禁护林、社会参与和激励保障机制等。
长汀人民用成功实践总结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长汀县从水土流失重灾区转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治理的一面旗帜,2018年成功摘掉福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成为全国学习推广的典范。
一
引言
长汀(古称汀州),地处福建省龙岩市,是闽、粤、赣三省边陲要冲。全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3万,土地面积3099平方公里。由于人类活动、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历史变迁等原因,长汀县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长汀县和陕西长安、甘肃天水并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区,其历史之长、面积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均居福建省之首。
图1 1984年河田镇朱溪村原貌
二
问题
三
措施
长汀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
一是草灌乔混交治理。在光山上直接种树,由于地表缺少草木覆盖,夏天温度高,树木难以存活。长汀采取以工程促生物,以生物环保工程及人工客土施肥和先种草灌、再种乔木的多树种草灌乔混交模式,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加快了植被恢复。在治理技术路线上,大力实施“等高草灌带种植”、陡坡地“小穴播草”等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成功治理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66.9平方公里。
图4 等高草灌带实施流程
二是“老头松”施肥改造。在立地条件较差的中、轻度水土流失山地,马尾松林分密度在120株/亩以上的林地,通过抚育施肥改造,促进“老头松”生长,促长其它伴生树草,达到植被恢复目的,成功改造“老头松”138.04平方公里。
图5 “老头松”施肥改造
三是封育管护治理。对高山远山人为活动较少和已治理的631平方公里有林地进行补植施肥,让大面积植被进行自我修复,严格执行“十个禁止”封山育林县长令,实行“林长制”,建立燃料补助制度,优先解决封禁区群众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源头上杜绝了对植被的破坏,累计发放燃补资金5100多万元,受益人口达47万人次。
图6 封育改造
一是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在低矮山丘陵地,鼓励群众进行开发性治理,以油茶、果、牧、畜为主体,以草为基础、沼气为纽带,形成植物、动物与土壤三者链接的良性物质循环和能源结构,沼液作果树肥料,达到零排放、无污染,既治理水土流失又增加经济收入,全县新增茶果园面积22.83平方公里,新增油茶面积78平方公里。
图7 草牧沼果循环种养模式
二是茶果园坡改梯工程。对顺坡种植及梯田平台不达标的茶果园进行改造,做到前有埂、后有沟,并在田埂种草覆盖,田面套种豆科植物,达到泥沙不下山,雨水不冲埂的效果,全县实施坡改梯工程15.22平方公里。
(三)崩岗综合整治模式
对山体比较稳定的崩岗采用“上截、下堵、中绿化”办法进行综合整治,即顶部开截水沟引走坡面径流,底部设土石谷坊拦挡泥砂,中部种植林草覆盖地表;积极探索崩岗开发治理模式,通过“削、降、治、稳”等措施,崩岗区变成层层梯田,栽满了杨梅树,套种了大豆、金银花等季节性作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实现,累计治理崩岗1417座。
图8 “三位一体”崩岗治理
(四)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模式
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系统治理,实施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地绿化”,因地制宜选取具有生态、景观、亲水功能的沟渠和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结合进户、河道周边网路建设生态休闲观光道路,构建“绿水相间、绿带成网、绿环村庄”的水美乡村,成功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45条、国家级生态乡镇15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63个、市级生态村195个。
图9 三洲丘坊清洁型生态小流域
(五)生态提质提效模式
一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对已治理水土流失区,树种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缺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林地,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实施阔叶化造林,构建以水源涵养为主的复合生态系统面积133平方公里。
二是实施生态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田经济、林下经济、花卉经济等生态农业,长汀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93家、家庭农场2698家,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78万亩,参与林农户数2.15万户,年产值28.2亿元,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四
成效
(一)生态治理见成效
2020年,长汀县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60.8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降为6.7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779万立方米,湿地面积达3513公顷,空气环境质量常年维持在Ⅱ级标准以上,国、省控断面水质和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图10 河田镇游坊村治理成效
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维管束植物从治理前的110种增加到340种;茂密的植被涵养了水源,也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鸟类从不到100种恢复到306种,消失多年的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苏门羚、豹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也纷纷重新回到山林。
2020年通过生态观光、森林旅游、绿色休闲等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11.6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49元,年均增长10.7%,2017-2020年连续四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
推荐单位:水利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编 辑:赵志坤
初 审:程秀娟
审 核:汤小俊
审 签:周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