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7)丨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摘要
2016年,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成为全国首批8个蓝色海湾整治试点单位之一,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项目,利用生态“杠杆”撬动了产业崛起、海岛振兴,让海岛群众换了一种方式“靠海吃海”,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又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道路。2018年洞头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为获此荣誉的首个海岛地区,蓝色海湾行动助力打通了“两山”转化通道,为践行“两山”理论提供了海岛经验。
蓝色海湾一期项目落在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总投资4.76亿元,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涉及17个村2.5万人。通过蓝色海湾整治,洞头完成清淤疏浚157万平方米,修复沙滩面积10.51万平方米,建设海洋生态廊道23公里,种植红树林419亩,修复污水管网5.69公里。2019年4月,洞头再次成功入围新一轮蓝色海湾整治项目。项目总投资4.51亿元,核心内容包括“破堤通海、十里湿地、生态海堤、退养还海”。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项目进展顺利,力争通过两轮蓝色海湾项目实施,助推“海上花园”建设,真正形成一套可在全国推广的体制机制,努力把洞头打造成为海岛生态修复的全国样板。
一
引言
二
问题
三
措施
在蓝湾整治行动中,洞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修复受损退化的海洋生态系统。实施了“破堤通海”,破开曾经让洞头实现陆海相连的灵霓大堤,被人工隔开15年的“两片海”重新联通,为瓯江流域的鲈鱼、凤尾鱼“让路”,恢复了繁衍栖息地。打造“十里湿地”,在霓屿种植千亩红树林、百亩柽柳林,形成了全国唯一的“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构筑了潮间带,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海堤”,将15公里硬化海堤修复成为“堤前”湿地带、“堤身”结构带、“堤后”缓冲带,形成了滨海绿色生态走廊。洞头开展了“退养还海”,在三盘港全面清退了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传统网箱6000口,推动传统渔业向都市休闲渔业转型。洞头国家中心渔港、东沙国家一级渔港两大渔港共清淤157万方,港内水深平均提升2.7米,不仅改善了渔港水质和通航能力,更激发了渔港经济活力。洞头全力复原沙滩岸线,共修复了10个被过度挖掘、侵蚀蜕化的砂砾滩,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累计修复岸线22.76公里,恢复了岸线亲水功能。洞头筑巢引鸟、保护鸟类,采用假鸟模型和鸟叫声回放招引鸟类,修复鸟类栖息地,吸引了黄嘴白鹭等79种鸟类栖息繁衍。让自然做功,“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景象再度重现。
图1 蓝色海湾破堤通海、生态海堤工程
图2 霓屿红树林湿地近景、航拍
图3 三盘渔港“退养还海”前后对比
(二)民资参投,探索社会资本共建模式
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依靠政府单一投入难以为继,洞头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吸引10多家民企参与,实现了从政府“孤军奋战”到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深刻转变。比如韭菜岙沙滩修复采用“村企共建”模式,村民通过参与陆域配套设施建设、后续运营等方式获取收益。东沙渔港沙滩,由边上的阳光100业主修复,政府5年回购,实现了政企双赢。
(三)数字赋能,设立蓝色海湾修复标准
洞头率先出台了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评价指数体系,构建了8个方面16个指标。同时,通过海上生态浮标、碳通量观测塔、海洋牧场水下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实时监控蓝色海湾指数,实现生态系统数字化。
(四)法治护航,构建全民参与体制机制
洞头构建蓝湾生态司法保护机制,联动三地法检两院,发布浙江省首个海湾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扩大了海湾保护圈。落实湾滩长制度,68个湾滩全面覆盖,两代表一委员参评“最美最脏”湾滩,海霞妈妈等志愿者队伍参与生态治理,保护美丽蓝湾成为全民自觉行动。
图5 温州海湾生态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启动仪式
四
成效
(一)蓝湾为生态赋能,迭代了自然修复的理念
洞头深刻感受到,只有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才能构建整体恢复能力。蓝湾工程实施后,红树林、盐沼湿地新增常驻候鸟20余种,海藻场自然恢复了3000平方米,周边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2020年8月达到了94.8%。“南红北柳”年固碳近200吨,紫菜羊栖菜年吸碳近14000吨。
图6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嘴白鹭
图7 “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
洞头深刻感受到,蓝湾整治提升的是环境,带来的是发展新动能。近5年来,洞头落地开工亿元项目30个、百亿项目2个,总投资达449亿元,29个烂尾项目被激活;GDP年均增长8.2%,增速居温州市第一。海洋经济乘势崛起,洞头用科技赋能“两菜一鱼”,比如黄鱼岛公司正在探索声波养殖黄鱼的新模式,现代渔业向深海养殖、装备式养殖转型;滨海旅游做特做精,近5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年均增长20%。
图8 韭菜岙沙滩音乐节
图9 洞头滨海旅游产业
(三)蓝湾为生活赋能,迭代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洞头深刻感受到,碧海蓝天也是金山银山,蓝湾整治让海岛人民奔向共同富裕。一个民宿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形成13个民宿村集群,共有民宿447家、床位4777张,民宿村户均年收入超15万元;一个沙滩带火一方经济,帆船帆板、邮轮游艇、休闲海钓等海上运动业态不断涌现,铁三世界杯等国际赛事落户,打响了洞头国内外知名度;现在,每年有千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常住人口比十年前增长了22%,老百姓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2:1,均衡度排在浙江前列。
图10 铁三世界杯、“一带一路”体育交流赛等国际赛事落户洞头
基于自然的海洋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很好的创新载体,不仅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激发了洞头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洞头正在几个方面开展探索试点。一是发挥海岛地区海洋蓝色碳汇的优势,结合海上风电开发、滩涂光伏利用等,开展碳中和(蓝碳)试点区建设。二是探索海洋资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岸线等海洋资源变资产,试点“海洋银行”。三是探索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巩固蓝湾整治成果。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编 辑:赵志坤
初 审:程秀娟
审 核:汤小俊
审 签:周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