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1)丨红树林变“金树林” 助推实现碳中和——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
摘要
一
引言
红树林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呈带状散式分布在雷州半岛沿海滩涂上,保护区总面积约2万公顷,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21年6月8日,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签署“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首笔5880吨的碳减排量转让协议,标志着我国首个“蓝碳”交易项目正式完成。这为红树林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提供了示范,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助推实现碳中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
问题
三
措施
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局在加强现有红树林保护的同时,稳步推进退化红树林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在保护区内清退的养殖池塘和滩涂等区域实施红树林种植,逐步增加红树林面积。2019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将2015年至2019年期间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按照核证碳标准 (Verified Carbon Standard, 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limate, Community and Biodiversity, CCB)标准进行开发。2021年3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VCS开发和管理组织Verra 的评审并成功注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购买该项目首笔核证的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该基金会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项目的收益将被用于红树林修复地块的管护以及社区参与等工作,以持续维护红树林生态修复的效果,形成长效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
图2 红树林种植
四
成效
(一)提升了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候鸟重要迁徙通道,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也是候鸟迁徙停留地和越冬地,该项目实施后进一步提升了该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诸多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大量的栖息和觅食环境。这对于保护在此越冬的极危物种勺嘴鹬和濒危物种黑脸琵鹭具有重要意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经第三方核算,明确碳汇量,通过发挥市场交易机制作用,有效盘活了自然资源资产,实现了红树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推动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项目通过开发“蓝碳”碳汇项目,推动建立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后续管护红树林提供新的资金渠道,促进社区共管。
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该项目所获收益将用于红树林修复管护和科普宣教等,这将进一步调动各方参与红树林修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营造了关注红树林、珍爱红树林、保护修复红树林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荐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
来 源: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编 辑:赵志坤
初 审:程秀娟
审 核:汤小俊
审 签:周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