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舒心的“月子”

馨悦 简单妈妈 2020-09-05
两则新闻一是上海奉贤区一产妇,其家人相信产妇应该“捂月子”。产妇遵循家人意见,在不开空调的房间内休息,并盖着棉被,后中暑死亡。春节期间,也是在上海,一名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坚决不活动身体,导致肺动脉血栓死亡。看到这两条新闻,心里有些难过,本来是一个爱惜自己的行为,怎么就变成了伤害?四次“坐月子”的经历,有两次在北京,一次在香港,一次在美国。简单的总结,盼望更好的帮助身边姐妹们度过一个舒心的“月子”。
第一次生产前妈妈导师的建议

在第一次生产之前,Kitty姐就反复提醒:

  1. 新妈妈的情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雌激素的急速下降,严重睡眠不足,很容易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2. 生完宝宝之后,老公的陪伴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这时候,全家人 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其实此时妈妈需要更多的安 慰和陪伴。

3. 新成员的到来,一家三口的磨合非常重要,一定要减少复杂的人 际关系,来帮助一家人的很快适应新生活。家里的人际关系越少 ,冲突的隐患越少,利于产妇的心情和身体的恢复。

Kitty姐反复鼓励我,新生儿很容易带,吃了睡,睡了吃,真的没有什么难搞的。当时觉得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所以可能觉得容易吧!夫妻两个人自己带新生儿这个建议对我来说,简直有点像天方夜谭!因为几乎没有见过她所描述的这样的家庭。基本都是,爸爸妈妈+四位老人+月嫂的模式。

第一次的经历——北京

第一个,没经验,关于月子坐不好,会落下病根的故事听得太多了,还是有点担心和怕怕。最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纳了大部分Kitty姐的建议。没有请月嫂,平时白天姥姥姥爷会过来帮忙,周末白天爷爷奶奶过来帮忙,晚上都是老公照顾,30天没出门。(当时有一个搞笑的经历,连续十多天,每天晚上做梦赶飞机,怎么都赶不上,每天换着各种场景赶飞机。十多天后,和家人讲了这些奇怪的梦,当天晚上就再没有梦到赶飞机,梦见赶火车,也是赶不上。后来回想,可能我太想出去了,太想要自由了。其实我是很宅的人,如果让我30天不出门,我会很享受,但是在月子里,可能觉得没有自由,本能的想要逃离。)


当时家里有六个大人,虽然不会同时都在,但是每个人都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间意见不统一是常有的事儿,偶尔感觉家里的气氛不太和谐,再加上激素的原因,导致产后抑郁比较厉害,经常觉得委屈,想哭。老公特别无奈,也搞不明白怎么回事:“怎么又哭了?我又咋的你了?” 每次恢复理智之后都会跟他聊:“我哭的时候别理我,等我发泄完就好了。但是需要你理解,哭完也希望你能安慰我。”


最终我们决定,作为成年人,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身体负责任。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怎么坐月子,都由我们自己决定。然后各自跟老人们沟通。沟通以后,老人们很少参与了,虽然有时候也看不惯,还是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很难避免,谁让他们看我们永远是孩子。


饮食:生完前几天都是红糖水,小米粥鸡蛋。清淡的食物和汤。

按老家习惯,妈妈每天都给我做5-6顿饭,撑得我呀,真吃不进去,但是妈妈说,不吃哪有奶啊?所以就是努力各种玩命的吃。搞得她也好辛苦。


身体活动:顺产,生完几个小时就下地溜达了。第四天开始在屋子里到处溜达了,真的躺不住啊!


洗澡:第八天实在受不了,洗了头,第十天,洗了澡,洗完瞬间觉得世界都美好了。(个人经验,月子里洗头洗澡,没有落下什么月子病。)

切记:洗完头,一定要马上用吹风机热风吹干。

第二次的经历——北京
老二,出生后第三天回家,有了之前的经验,跟老人之间的分工明确,沟通也比较顺利,人际压力少了很多。其他方面也都类似。

差别就是,活动的时间更多,因为老大需要多多陪伴,来适应新角色。我不希望她感觉因为老二的到来,她被忽略。

第28天出门。

第三次的经历——香港

老三出生的时候是7月份。老公带着老大、老二在香港陪产。第一次,两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坐月子”,很特别的经历。

印象很深的是,生完之后回病房,每人一件短袖的大袍子,屋子里非常冷。每个产妇头顶的天花板上都有一个特大个的空调,像火锅店那种。特搞笑,老公来看我,穿长袖长裤冻得直哆嗦。一直说:你确定这是生完孩子的产妇呆的地方吗?

因为这次只有我和老公两个成年人,不用担心任何的人际冲突,心情真的很轻松。

饮食:香港医生说没有什么忌口,正常吃,第一周不要喝汤,怕涨奶。生完第一餐好像有三明治,米饭,肉,青菜什么的。回北京后在婆婆家,饮食比较营养均衡,几乎每天都有催奶的鲫鱼豆腐汤。为了催奶,婆婆也是费尽心思。

活动:第八天从香港坐车去深圳,火车站外一通溜达,然后坐火车回京。回北京后基本跟平时差不多,在家正常活动了。很多时间用来陪老大、老二。也开始思考如何协调三个孩子的作息习惯。
第四次的经历——美国
2014年1月底,我和老公带着三个孩子去美国,住在一个老外家。4月初,老四出生,我们两个人带着四个孩子“坐月子”。白天,我主要照顾老四,老公主要照顾另外三个。晚上,为了让我休息好,基本是老公在照顾老四,因为一开始是混合喂养,晚上7点喂完,9点左右我就睡觉了。11点的牛奶是老公搞定,然后我3点再喂。

在美国,经常看到产妇抱着出生几天的孩子逛超市,商场,宜家……很多国内的朋友解释说,体质不同。确实吃牛肉喝牛奶长大和喝粥吃面条长大,体质体能确实会有所不同,我就是从小吃牛羊肉,喝凉水长大,体质非常好。

我观察可能还有一点,在美国,几乎所有产妇都会用无痛分娩,所以体力消耗很小,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就生完了。生完之后还会给产妇止痛药。所以她们消耗体力很少,身体恢复得很快。

我没有用无痛,但是老三用了笑气,老四输了一瓶止疼水。虽然还是会痛,但是好很多。生完老三、老四,我几乎没怎么出汗。不像老大老二,每天大汗淋漓,几乎要到出了月子才好。

美国大部分的产妇生完第一件事是要喝冰水,里面有冰块的那种。我是真没敢喝冰水,但是生完第一顿是牛排。出院后,三餐都是老公准备,基本上是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正常吃饭。

第一周去诊所复查,因为黄疸,之后两三天去一次诊所,借此机会可以出去放风,心情超好。

所以个人感觉,月子里,心情好,夫妻关系好,身体也容易恢复。

因为有了之前的经验,老四出生后一个月左右,全家人的生活习惯基本就可以同步了。

四个关键的经验
1
简单的人际关系
新成员到来,需要在生活习惯,人际关系上重新调整、适应。一家人三口多在一起磨合,学习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人越少,难度越小。如果有更多的关系进来,自然就会提高磨合的难度。相比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我更愿意选择身体上辛苦,我相信上帝给我孩子,也会给我照顾孩子的能力和方法。
2
鼓励老公参与
如果老公有时间,尽量让他多动手。抱孩子、换尿布、洗澡、喂奶,这是非常好的建立亲子关系的机会,一旦错过了,不好弥补。刚开始的时候,都做不好,“手笨”、“姿势僵硬”……没关系,多尝试,自然就习惯了。让他多多体会带孩子的辛苦,可以增进夫妻间的理解,为今后一家三口的生活带来无比重要的基础。
3
适当的运动
产后可以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心情也会很好!
4
合理的饮食结构
考虑个人的体质差别,主要以蔬菜、薯类、杂粮、牛肉为主,鱼肉和鸡胸肉次之。尽量少摄入主食,糖分很高,增加脂肪堆积,容易堵塞输奶管。第二周可以开始喝汤了,一定要清淡,鱼汤,蔬菜汤都可以,肉汤,骨头汤一定要把油撇出去。其他的想吃什么就吃吧,让自己保持好的心情,控制数量就好。毕竟,心情是影响哺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件“月子”神器
1
尿布整理台
避免经常弯腰带来的痛苦!妈妈们都懂的。这个尿布台是我家的大功臣,服务了四个孩子。生完宝宝后,妈妈们的韧带会松弛,很容易腰疼不适。我还特意去看了骨科医生,以为腰椎间盘突出还是肌肉拉伤,医生检查后说是因为韧带松弛,除了运动恢复之外,尽量保持正确姿势很重要。
2
电动吸奶器

这个神器是到老四才知道正确的用法。

前几个小婴儿出生之后,医生护士都会告诉我,让孩子一直吃,吃才会有奶。

事实上。对于新生儿来说,妈妈的乳头太大,如果哺乳方法不正确,乳头很容易破,那种疼,说实话,比生孩子都疼,钻心的疼啊~每次看到孩子都完全不想喂。生完老四之后,也和前面的孩子一样,一直让她吃,美国的护士听说后,不敢相信是真的。赶紧帮我找了通乳师教我如何喂奶,并且建议我用电动吸奶器。

在美国,生完宝宝,每次哺乳,两边各10分钟,如果孩子没吃饱,用电动吸奶器吸出来,用奶瓶喂,如果母乳不够加奶粉就好。直到宝宝完全掌握吃奶的方法,才停止使用吸奶器。

不幸的是,就是第一天的一小时,我的乳头就破了。一直到一个半月,才有勇气不用吸奶器,亲自喂养。如果乳头破了,羊脂膏能够比较快的帮助修复。

3
催奶师

我们的习惯,基本上产妇生完就开始喝汤汤水水,饮食催奶。所以正常第二天,第三天就会开始涨奶,生老大的时候,胸胀的像大石头一样,如果一直涨奶,没有揉开,很容易得乳腺炎。

现在身边的妈妈们,在医院就会找通乳师,基本上没有严重涨奶的问题,而且奶水还会很充足。

我是到老三才第一次找通乳师,原因是一直混合喂养到一个半月,母乳还不够,急的我。找通乳师上门之后,说你奶挺多的呀,怎么可能不够呢?但是乳腺管确实有堵的地方,通完当天晚上开始,就纯母乳了。
4
喂奶枕
新生儿太小,妈妈经常找不准姿势,较劲。经常低头,哈腰。很容易颈椎,后背,腰,胳膊各个地方各种酸疼。哺乳枕刚好可以把婴儿垫高到合适的位置。
总结
科技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便利,在不影响孩子的前提下,尽量使用。

“愉悦心情”和“放纵任性”之间需要把握,有些事情作为母亲来说是必须要做的,这个责任我们必须承担。

祝福每一个姐妹都有一个舒心的月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