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眼中的“妈妈焦虑症”(上)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媒体的兴起,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等各方专家频频发声,提出的各种理论,拿出各种研究成果。一时间风起云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无法与之媲美。那时候只有中国“专家”在那“争鸣”,这会儿多了无数的外国“专家”。

 

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咱们的教育意识、开放程度又有了一次长足的发展。只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就是很多妈妈开始出现一种困扰——妈妈焦虑症。

 

什么是“妈妈焦虑症”

 

临床心理学对焦虑症的描述: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妈妈焦虑症的基本模式是:

今天听了或者看了某个专家的课程或者文章,发现我之前的某些行为做的不当,会不会因为我的失误,导致孩子受到某些影响?!

 

大部分时候,孩子还没有明确的行为表现出受到影响,妈妈却担心孩子未来会受到影响。

 

举例说:

“刚听到母乳喂养专家介绍母乳喂养,我家孩子没有坚持全母乳喂养,是不是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啊?!”

一旦孩子真的没有达到同龄人的标准,妈妈会更加焦虑,责怪自己。

 

“刚看到一篇文章,专家介绍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要陪睡,否则孩子会出现心理问题,我没有陪睡,是不是我的孩子以后会出现心理问题?”

一旦孩子表现出胆小、不愿意与陌生人交往等一些行为,妈妈就会责怪自己,是因为我没有陪睡,所以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

 

“刚听到一个专家介绍从小给孩子立界限,树规矩,否则孩子以后会成为‘熊孩子’,我没做,以后孩子会不会特别难带”

一旦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活跃不易管束,妈妈就会责怪自己.

……

 

我家妈妈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老二刚出生的时候,希望纯母乳喂,所以一口奶粉不给吃,吃一口就像吃毒药似得。因为奶不够,孩子吃不饱,天天哭啊!到底喂不喂奶粉,纠结了好长时间,每天特焦虑,搞得我也是不知所措。

 

“妈妈焦虑症”如何产生的?

 

面对身边这个呱呱坠地的小生命,几乎要比世上任何一种生物刚出世时都脆弱。作为母亲,一定要给Ta悉心的照料,最好的教育,帮助Ta健康成长。再加上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Ta一个人的身上,势必更加用心。

 

初为人母的妈妈往往经验不足,面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不知该如何处理,老一辈人的经验又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到底该怎么办呢?!很多妈妈突然意识到自己面对面前的小生命时,是那样的“无知”,就像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突然要做公司的总经理。他还没有具备与这个职位相匹配的技能和知识,心里自然会产生担心、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是我们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自己非常熟悉的领域),进入恐慌区(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的一种正常反应。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妈妈开始读书、听讲座、看文章、请教专家……突然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种理论,有这么多需要做的事儿,不知从哪开始,也不知道该信谁?

 

有的说趴睡好,有的说躺睡好;有的说母乳好,有的说人工喂养好;有的建议采取亲密育儿,有的说必须要管教和训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种论战、各种眼花缭乱,越看越纠结,越看越焦虑……

 

这当然不是妈妈的过错,毕竟辨别事实与谣言并非易事,对于忙碌的上班族父母来说尤其如此。专家喋喋不休的言论加上身边朋友们的建议铺天盖地。真的让妈妈没有时间、精力做独立思考,她们能收集的事实要么被曲解了,要么被夸大了,要么是断章取义……

 

育儿过程,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采取的教育方式,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也会出现焦虑。书上说,要培养孩子远离危险的意识,我也照着书上做了,可是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意识。是不是我做得不对?或者孩子就是不好带啊!没有人给妈妈及时的指点和回馈。想着、想着就焦虑了。

 

内外夹击之下,必然容易出现“妈妈焦虑症”

 

到底能不能缓解呢?

 

“妈妈焦虑症”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要想得到缓解,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其中的一方面——中立的看待市面上数不清的专家和他们提出的研究成果。

 

 “专家”或者“权威”,他们也是人,有自己的商业目的,有自己的局限。

 

育儿专家同其他领域的专家一样,喜欢表现出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们不太喜欢讨论一件事儿的不同方面,而是喜欢坚定不移的支持某种理论,说话有所保留或措辞微妙的专家常常无法博得公众的关注,要想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理论被更多的人接受,专家必须壮起胆子,大声疾呼,这样更加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

 

因此,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就是利用公众情绪,因为情绪是理性思考的敌人,在所有的情绪中——恐惧——比其它情绪更具威力。婴儿猝死、心理畸形、发育不良……把我们吓得战战兢兢,如此一来我们又怎么不对他们言听计从。

 

是啊……卖课、卖书就靠这个了,要不吃啥?

 

换一个角度说,就算是专家们真的是没有私心,真实的表达他们的研究成果。也不代表他们的成果就是无懈可击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研究手段、不同的个性,都会使研究成果产生很大的差异。

 

七、八十年代研究成果,有多少还适用于现在的社会?

 

我们刚刚出生的年代,大部分地方和家庭,生活水平还很低,如果那个时候做一些体质监测,大部分人可能都是营养不良。所以,怀孕和月子的时候,医生都会建议吃一些肉、蛋等高热量的食物,以保证身体对能量的需要。这在那个年代是正确的建议。

 

到了我们做父母的时候,情况还是这样吗?有几个家庭还营养不良的?前几天看中国的体质报告,基本都是营养过剩了。如果还按照那时候的医生建议来吃,会出现什么情况?

 

美国的教育理念,哪些内容适用于中国社会?是不是要完全照搬?

中西方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围绕着各自的基础文化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生活习惯。如果我们完全按照美国的教育方式执行,想想在中国会出现什么情况?

 

每一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偏好,也就决定了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观点,产生出不同的育儿方法,适用的人群自然也就不同。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局限。没必要纠结要跟身边的人采取同样的方法,只要自己用着舒服就好。

 

目前普遍的研究方式主要采取先抽样调查、再平均数值的方式得出的结论。

 

这种结论一般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标准。孩子成长受到基因、环境、饮食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在数值以上,有可能在数值以下。

 

这个方面比较常见的是身体指标,比如说身高。

 

有些长的晚、有些长的早……当妈妈看到6岁孩子的平均身高是117cm左右,发现自己孩子的身高低于平均值,开始焦虑了。

区间之内都算正常


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当妈妈看到《育儿手册》介绍,1岁孩子可以说话,发现自己的孩子还不能,开始焦虑了。

 

其实每个孩子发育的先后顺序不一样,有的是身高,有的是运动能力、有的是智力,有的是语言……几乎不可能同时都达到平均数值。我家老大先发育的就是运动能力,1岁的时候已经满地跑了;老五的语言智能发展较早,从五个月开始就能发出“ba”“ma”的音了

 

作为父母,我们很难控制这个发育过程,那个先发育、那个后发育。毕竟我们是个凡人。只要做好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也只能顺其自然。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孩子是因为疾病或者父母的失职受到了影响,但这毕竟是少数。妈妈们要平静地看待这些数值和理论。

 

看待专家的研究成果,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区分就是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什么是因果关系?因为我有A行为,一定会导致出现B结果。

因为我没有陪孩子睡觉,所以孩子一定会出现心理问题;

因为我没有给孩子吃母乳,所以孩子一定会发育不良;

因为我没有给上早教班,所以孩子的智力一定不如上过早教班的孩子;

因为孩子出生、成长在单亲家庭,所以心里一定不健康;

 

什么是相关关系?我有了A行为,有利于产生B结果。换句话说A行为,只是产生B结果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由多方面影响的,父母的陪伴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而父母陪睡是父母陪伴的一种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陪伴方式,讲故事、一起玩儿玩具、一起运动……

孩子的身体发育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母乳喂养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因素。还有作息、饮食、心理……

孩子的智力发育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先天的遗传占的比例最大,早教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式之一。而且具体影响的权重有多大,目前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说明。

出生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倾向比较大,但不一定是绝对的。成长在完整家庭的,也会出现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看出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差别了吗?绝大多数的跟人类相关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都是相关关系,而并非因果关系。


很多专家、商家、媒体,是不愿意采用相关关系的表达方式,否则他们的书、产品卖给谁? 还有多大的必要关注他们的媒体?当然,也有一些不怕死的媒体会采用“相关关系”的表达方式,比如“简单妈妈”哈哈。


 在另一篇文章里给各位妈妈介绍美国教育部针对美国的学生的一份调查,名字是“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两位作者根据里面的数据得出一些结论,他们采用的是“相关关系”的表达方式。里面的内容比较枯燥和冷血,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接受能力选择阅读。


所以,就算是真的没有按照专家们的方案来执行,没有选择商家的产品或服务,也不一定出现那样的结果。真的没必要担心。

 

感谢坚持看这里的妈妈,你们的耐心和包容给我很大的鼓励。的确,这篇文章是完全按照男人的视角、逻辑写的,不太适合姐妹们的口味。作为五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焦虑症”我的体会很深,也是想了无数的方式帮助馨悦缓解各种焦虑,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问她:“这会儿了,你还焦虑吗?”她的回答:“比之前好多啦,有些地方不焦虑了,有些地方还是有些焦虑。因为还没有看到成果,也不知道未来会出现什么挑战。”我说:“好吧,咱们继续往前走。”

 
未完待续


有关新妈妈的焦虑话题,请回复”新妈妈“

有关产前抑郁的话题,请回复”抑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