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个孩子,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思考,孩子们的未来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2011年馨悦刚刚怀老二,老大一岁半的时候,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她决定全职在家。有一次馨悦问我:“我们以后要不要Home school呢?”

我说:“啥意思?”

她说:“就是在家教育。”

我说:“你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在家教吗?”

她说:“大部分的时候是,也会跟其他的家庭交流。就像Kiity家一样。”

我说:“看你吧,你要是觉得你能教,咱就Home,教孩子的事儿,还是以你为主。还是那句话,只要你心情好,每天有好状态,就好。(当时真的不认为馨悦能做好,但也没说什么。)

她说:“我也没想那么多,我看KittyHome school好处还是很多的,咱们要不要跟他们学啊?也有个伴。”

我说:“你自己决定吧,只要你觉得可以接受就好。”

 

这次沟通之后,馨悦就认为,我们家可能会走Home school这条路,所以经常去参加一些有关的学习和培训,搜集各种教具、教案。就这样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20127月份,老三出生,老大也三岁多了,也是要上幼儿园的年纪。三个孩子在家,馨悦还是很辛苦的。吃喝拉撒还好,主要是因为对于老师的角色,她真是没有兴趣和乐趣,不太开心,就问她:“要不要把老大送幼儿园啊?”

她说:“最近是挺累的,我发现了,跟她们在一起时间长了,我的情绪很难控制,而且我没有办法转换妈妈和老师的角色,看来Home school真的是呼召啊,不是随便想做就能做的,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在家教育。”

我说:“其实还有一个事儿,我一直想跟你探讨一下,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说:“怎么突然问起这个?这么高深的事儿我没想过啊!”

我说:“最近我也一直在琢磨,我们希望她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我们现在选择教育方式的参考,而不是单纯的比较到底是Home school好还是公立幼儿园好或是基督教的幼儿园好。这东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多的比较也没啥用。”

她说:“你说的啥意思?我咋没听明白呢?”

我说:“其实就是七习惯的以终为始,先想好我们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看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儿,是不是有利于我们成为这样的人。”

她说:“哦,是啊,我怎么就没想起来呢。那我们希望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啊?”

我说:“我也没想好呢,有两点还是很重要的吧。一是有信仰、二是以后能做个好老婆。 对于她们来说这个很重要吧。要求也不高,能像你似的就行。”

她说:“这要求还不高啊!?”

俩人笑的不行……


方向对了,快慢都不是个事儿

从那时起,我们读了很多的育儿的书、参加了很多课程、参观了很多教育模式,每当遇到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都会坐下来沟通,我们希望她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她们成为这样的人。

 

其实,一个家庭的最核心的两个任务

第一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越来越精彩。这个很重要,很多家庭容易忽略。

第二项任务——培养下一代,也就是家庭教育。

 

经过不断的讨论,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的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或者目的是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并且改造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说得直白点儿,当孩子长大以后离开我们的时候,他们可以活得很精彩,他们身边的环境因为有他们而变得更加美好。再直白点儿,希望孩子们离开我们后,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问:“我们要做什么?”答:“改变世界”

看到这儿,可能有些人把嘴都撇到后脑勺了:“哎呀妈呀……又来个这高调唱的……”

 

其实是不是“高调”无所谓,关键是,我有没有一套方法,能够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成为一名歌手,能唱出这个“高调”。如果有,这“高调”就是悦耳、动听的。

 

就像我和馨悦,我们希望身边的朋友们,在家庭教育领域,因为有我们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美好。至少可以做到敢生孩子,有智慧的教养孩子,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喜乐,也就是有信心有盼望。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实践这个使命,身边有很多朋友,因为看到我们的生活,而敢要孩子,甚至敢要二宝、三宝。


每次想到父亲,我会想起三个词“孝顺”、“勤奋”、“情谊”


我们也希望孩子们未来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思考、生活,她们当然要有自己的领域,或许是商业、或许是艺术、或许是体育,哪些领域我们无法控制,至少我们希望当她们出现在这些领域的时候,可以让周边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接下来,我们需要来仔细的分析一下这个任务: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并且改造社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这里面有两个特别关键的部分,我们如何理解未来的社会和孩子们未来需要具备那些素质或者能力才能在这样的社会中完成这个使命。

 

首先要思考孩子们未来要面对的社会环境到底是什么样式? 当然,我没有凯文凯利(美国的一个学者,他有一本书《必然》,今年在国内比较火,这本书里描述了很多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样式)那样的智慧,能够把未来社会描述的那样具体。至少我可以猜测一下未来社会的一些特点:

商业氛围越来越浓,需要有超强的服务意识。欺诈、垄断等行为在未来的中国商业社会中会越来越少,未来必将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中,就是发现并且满足他人的需要。

整个社会越来越复杂,需要紧密的分工、合作。中国有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看看现在的工作职位,三千六百行也不止把。

变化越来越快,需要适应变化。这还用说么?这三十多年我们经历的变化还少么?未来将会越来越快。

知识以及资讯多到……(没有形容词啦),需要学会分辨、选择。只有知道自己的个性、特长、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要做什么事儿。这些知识才能为我所用,否则,早晚被这些知识搞晕了。


孩子的未来世界充满无限可能,别因为我的眼界限制他们

接下来,我需要思考,面对这些社会特点,孩子们需要拥有什么素质和能力才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的去实现她们的使命?我们认为孩子们至少要具备以下这些素质或者能力:

 

18岁的时候可以成为一个有信仰、身体健康、准备好成为合宜的配偶、诚实守信、有勇气、有热情、有合作精神、有服务意识、适应能力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一技之长、可以独立生活、可以设定并完成目标的成年人。

 

嗯……你的教育目标怎么没有学习成绩?具体的技能?至少也要有个什么大学?就职于哪些企业?这些东西这么虚,看不见摸不着,有啥用啊?!这个……解释起来有话长了,简单说来,他们未来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他们要选择哪些技能或者什么学校,我不想替他们做决定。


嗯……这个可能是过程,但真的不是我们的目标

举个例子:如果未来老大希望成为一个商业精英,我需要做的是协助她思考,你如何才能成为“商业精英”,你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你希望去读哪所大学?我的责任是协助她制定计划,一起探讨这个计划的可行性,一起分析她要承担的压力和结果是什么。而不是过早地限定她要预备哪些技能,就读哪所大学。

 

我们所罗列出来的能力和素质,不论未来她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具备的基础内容。

 

的确,这些口号、形容词,在中国到处都有啊?有什么特别的呢?是啊,这些形容词都快被用烂了。从一点就能看出来,大部分的企业或者组织都有自己的使命宣言、价值观或者愿景。而且企业都会把这些宣言、价值观、愿景,设置在最醒目的地方,让所有走近他公司的人都能看到。

企业里的员工看到这些宣言、价值观、愿景的时候,大部分的表情是这样的:


这说明“知行合一”的确是最难做到的事情。

 

我们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我们不但有这样的宣言,而且有能力、有方法把这个宣言在日常生活当中执行出来。我们知道,我们也在实践。也许有人认为我又在这胡吹、瞎掰,是不是胡吹、瞎掰,咱们以后会慢慢看。我既然敢往上写,肯定是我已经做到了一部分,并且有了结果,否则身边的朋友还不骂死我啊。

 

好吧,知道了,但是这些教育目标和理念,还是感觉有点儿虚,那你们是怎么执行的呢?

执行这肯定是最关键的。下面这张图就是我们家的家庭教育“战略地图”。需要详细解释一下:


这是我们家庭教育的战略地图


再写又多了,今天就到这吧……还是请看下回分解吧。


简单妈妈——敢生、慧养、多喜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