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力量支持我走过育儿路上最艰苦的头三年?

馨悦 简单妈妈 2020-09-05

天通苑MOPS分享记录(9月24日上午)

       

刚刚看到MOPS今年的宣传片时非常感动。今年我们的主题是:仰望星空。在育儿的路上,妈妈们总会有抓狂和无助的时候。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榜样,当看到有人走在我们的前面,心中就会有力量,有盼望,因为我们不是孤军奋战。

2005年我看到一个家庭,他们就是这样,一直走在我的前面,每当看到他们的时候,我就觉得对婚姻有盼望,想要拥有像他们一样幸福的家庭生活。



看到这张照片,你能想象的到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决定以后不结婚,不生小孩。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跟我的男朋友说:“我以后不会结婚,不生孩子,你能接受吧?”真的从来没想过,我也会结婚,而且会有这么多的孩子。

 

这是我的家庭,我和先生都是80后,还有我们的五个孩子,上帝恩赐的“迦、南、美、地”,从这个名字能看出来,我们最初的计划是要四个孩子,老五是上帝特别的赏赐,恩典满满的“溢”了出来。

 

可能我们每个人结婚之后都有想象过未来宝宝的样子,天使一样可爱,眼睛像妈妈,嘴巴像爸爸.....

怀孕之后突然会发现,当初的美好盼望都转化成各种焦虑。每次产检的时候都会提心吊胆,宝宝健康吗?真心觉得,什么都不重要,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好。

 

我们在座的一位准妈妈前一段时间就经历了类似的事情,12周去医院产检做B超,医生说:孩子的NT值有问题,可能存在健康隐患。搞得夫妻二人几天没睡好,后来去做了DNA的检测,结果孩子很健康。

 

每个人在怀孕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种“惊吓”。2011年我怀老二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跟我说:“啊?第二个啊?生那么多孩子干吗?生孩子都有生命危险知道吗?协和都不能保证一定没问题……”每次去,她都这样吓我。每次产检后我都会做噩梦。第一次梦到孩子唇腭裂;第二次梦到一张大嘴在哭……三次之后,真的受不了了,后来就换了医生。

 

孩子出生之后焦虑就更多了。

“孩子是纯母乳呢?还是可以吃一些奶粉呢?”

“自己带呢?还是请父母一起呢?”

“爸爸工作已经很累了,还要不要他参与啊?”

“洗澡的时候怎么弄啊?要不要游泳呢?”

 “睡眠训练吗?听孩子的哭声受不了啊!”

“黄疸为什么还不退?”

“疫苗打进口的还是国产的?”

。。。。。。

所以妈妈们真的是很辛苦,大部分并不是带孩子的辛苦,而是心里的各种纠结带来的焦虑的辛苦。



我在怀孕的时候,就买了很多很多关于育儿的书。我相信很多妈妈都是这样。学了很多知识,最长见的几个争论:

那本书说:一定要纯母乳;

这本书说:孩子吃饱很重要;

那本书说:你可以亲密育儿,按需哺乳;

这本书说:你可以训练孩子独立入睡,按时哺乳;

那本书说:孩子3岁之前很重要,你一定要全职在家;

这本书说:陪伴孩子质比量重要;

。。。。。。


怎么办?我到底该听谁的呢?理论太多,方法太多,面前的路这么多,我到底该怎么选择呢?




我相信,关于如何养育自己孩子,每个妈妈都有办法在众多的方法之中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只是如何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这个过程实在让我们焦虑。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焦虑其实都在方法和执行这两个部分,这么多的育儿方法,我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我又该如何执行?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我们先有愿景以及原则,先去思考我们的方向在哪?我们希望孩子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根据愿景和原则去选择方法,再去思考如何执行,可能会相对容易些。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家庭愿景是从哪来的?



这是我第一位妈妈导师Kitty姐的一家,认识他们之前,我对于家庭的认识和理解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我的原生家庭很好,父母关系非常健康,家里的亲戚关系也很亲密,没有离婚的。可是我从小到大对婚姻非常没有安全感。我经常和朋友讲,结婚干吗?结完婚还要离婚。我自己都不想对自己负责任,怎么能对别人负责任。婚姻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2005年的时候我认识了Benny&kitty一家人,他们的家庭生活对我以前奇怪的婚姻观冲击非常大。首先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他们夫妻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学历水平,仿佛差距很大,尤其是妻子是从法国留学回国的上海人,一直在外企工作,有老二之后居然全职在家,当时觉得好可惜,这么优秀的女性应该在职场啊,怎么就回家做全职妈妈了。但是,当我们走进他们家庭的时候,发现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每次去他家吃饭聊天,总有置身天堂般的感觉。



他们的生活样式深深地吸引我,主要是四部分的内容:

第一是他们的信仰经历非常不同。我第一次知道,夫妻二人有共同的信仰,才能让一个家庭像三角形一样稳固。

 

第二是他们亲子关系。第一次去他家的时候,妈妈在厨房忙,爸爸坐在客厅地上弹吉他,两个孩子围着爸爸一边爬,一边唱歌,很欢乐的样子。接触几次之后也发现,爸爸花在家庭的时间是很多的,我之前看到大多都是父亲在外面忙工作,很少在家里陪孩子。

 

第三是他们的夫妻关系。我印象当中看到的夫妻很多彼此抱怨、相互指责。我在他家看到的是妻子对丈夫很敬重和顺服;丈夫非常有担当,尊重并且欣赏妻子。

 

第四是他们家庭教育。我记得有一次,准备吃饭了,不到两岁的老二还在看动画片,爸爸叫他来吃饭,老二回答说:爸爸,我还没看完。爸爸问:马上要吃饭了,你还想看2分钟还是看3分钟?老二回答说:2分钟。然后爸爸拧好闹钟放在他旁边。特别让我惊讶的是,两分钟后闹钟响了,老二自己拿遥控器把电视关了,自己去洗手,然后坐在餐桌边等着吃饭。饭上来之后自己吃,吃饱之后说:“我吃完了,大家慢吃。”然后就跟姐姐玩儿去了。

 

当时我们几个姐妹都惊呆了!哪见过这样的孩子啊?怎么可能有两岁的小男孩能这么有规矩?从他家出来之后,我们还说:这样的孩子养10个都不嫌多。但是,这么有规矩的孩子,会不会缺乏创造力呢?后来出去玩儿的时候发现,我真是太多虑了,孩子们玩儿的很疯,很有创造力。

 

每一次从他家出来,我都有这样的体会,这样的家庭才是我想要的。跟她们接触了一年之后,2006年我做了一个决定,要认认真真的交一个男朋友,准备走入婚姻。


2007年3月认识了我先生,2008年5月份结婚。我们希望可以效仿Benny一家,我们最初的家庭愿景是希望要三个孩子,当时生二胎的家庭好像都不多。我们还希望成为一个不断学习的家庭,两个人可以一起成长。


2009年3月,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孕期和产后都出现了一些抑郁的状态,怀老二的时候也一样。在做妈妈的头三年里真的是非常辛苦的过程。很感恩的是,

Kitty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从2008年怀孕开始,教了我很多东西。孕期怎么照顾自己?怎样坐月子?怎样处理新的三口之家的关系?怎么处理大宝和二宝的关系……一路过来给我很多的带领和帮助。其中有几个原则对我们的家庭影响非常深远。



还记得怀孕的时候,就在讨论生完怎么办?需要请父母来帮忙或者请月嫂。因为第一次当妈妈,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弄。身边的朋友都是父母+月嫂模式。当时Kitty姐给我的建议就是,尽量不要跟父母同住,没必要请月嫂,月子里的孩子吃饱睡、睡饱吃,其实没什么事。但是人际关系的压力远远大于你自己带孩子的困难。由于产后身体激素的变化,新手妈妈并不是一个正常状态,很难以正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此时很容易与父母之间发生误会和冲突,进而产生矛盾。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饭,可以订月子餐,或者干脆住进月子中心。家庭来了新成员,本来一家三口就需要很多磨合,转换角色,家里人太多,磨合起来困难就会比较大。

 

一开始,我不太认同这些观念,因为身边没有朋友是这样的,没见过。所以我觉得kitty姐很厉害,特别牛,但是我不行啊,我可能还是会请月嫂或者请父母帮忙……整个孕期我就一直在纠结,到底怎么办?还好,最终我决定自己带孩子试试。

 

生完孩子之后,白天父母会来帮忙,不住在一起,爷爷奶奶周末白天过来,大部分时间还是我和我老公带孩子。月子里的孩子还真的是没什么事儿,吃了睡、睡了吃,顶多是换个尿布、洗个澡。

 

即使这样,还是跟老人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当时我的表现应该是事儿多,挑剔,不好伺候,极度焦虑……在老人看来,我们做了这么多,你看她还是不满意,还总在那哭。其实真的不是针对他们,大部分的时候都只是想哭而已。

 

所以,生完孩子之后,人际关系的压力是让我感觉特别累的。刚才我跟妈妈们聊天,也有妈妈说,家里有老人参与,很难跟老人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上达成统一,父母的很多教育方法,很难在家里执行,这种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往往会更大。

 


爸爸要参与整个的育儿过程,对未来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很多妈妈们抱怨说爸爸不愿意参与。其实爸爸不愿意参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里帮忙的人太多了,插不上手。或者爸爸感受到不被信任。我先生总说,要是家里有老人,我肯定啥都不干了。尤其是我婆婆在的时候,他跟大爷似得,吃完了就往沙发一躺,啥也不干。用他的话说:“这么多年了,习惯了”。还好我们之前就决定,尽量少让老人参与。

 

这两张照片一张是老大出生的时候爸爸给孩子喂奶,另一张是老三出生的时候他给孩子喂奶。今天也有妈妈问我,你自己来的?孩子呢?我说:爸爸带着五个孩子在家呢。妈妈们都很惊讶,这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爸爸从第一个孩子就开始参与整个育儿过程,他很熟悉孩子的生活习惯。所以先生会自己带孩子,让我放假休息。

 

不要纠结于一些琐事,孩子18岁的时候,你肯定不会因为他不会上厕所担忧,抓住最重要的。很多的时候,妈妈们容易纠结于特别细节的事情,Kitty经常提醒我,在孩子18岁的时候你会不会还担心这些事情?如果18岁的时候不是问题,那就不用担心。我想也是啊。

 

她经常跟我说,要捡重要的仗打,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当你去爬一座山的时候,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那座山的山顶,不要花太多时间关注你面的石头有多大,很多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到山顶就被眼前的石头给吓倒了。

 

如何处理多子女的关系。我身边有很多妈妈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大不喜欢老二。当老二出生的时候,老大的表现就开始异常,对老二很不友好。从我们怀老二开始,Kitty姐就给我们很多的建议和方法,告诉我们该如何迎接二宝的到来(参考《如何帮助大如何宝迎接二宝》)。所以,很感恩,我们家孩子的关系一直都非常的和谐,每一个新成员的到来,都非常受欢迎。

 


最后一个就是,如何制定家里的规则。还记得刚才我讲的那个例子吗?她家老二的“惊人表现”。是的,我发现当孩子明确的知道家里的规则的时候,是非常有安全感的,并且整个家庭都非常有序。(可以参考《佩蓉的妈妈经》一书)

 

2012年初时候,Kitty全家离开中国,虽然还会有联系,但是缺少了妈妈导师的贴身指导,很多事情还是会处于焦虑之中。0-3岁,关于吃喝拉撒的那些事情我们已经可以处理的很好了,但是老大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我们开始面临新的挑战,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问题,这时候,我遇到了我的第二个妈妈导师——蒋佩蓉。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