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婚后越来越冷淡?五宝爸妈的持续亲密法则(下)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此前的文章,我们聊到如果夫妻之间要在婚后持续保持亲密的关系,找到适合的伴侣其实很重要,减少婚后磨合的成本。

 

因此,在选择伴侣时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这篇文章,我们继续围绕这张图,来看看婚后会遇到什么挑战,以及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才能继续的保持婚后的亲密关系。

 

我相信,所有进入婚姻的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受骗”的感觉,

“真想不到,你怎么会是这样的人?”

就算是不说出来,可能在心里也想了N多遍了。

 

伴随着这样的失落,还会有很多别扭、不适、辛苦……经常想要逃避。

 

“你就不能把袜子放进洗衣筐里吗?”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让着你?”

“你为什么会这样?你变了!”

“你就是故意针对我!”

“你根本不了解我!”

“我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啊!”

……

这些对话,经常出现在咱的婚姻生活当中,有木有?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一对结婚70年的老夫妻,里面丈夫说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再幸福的婚姻关系中,也有无数次想要离婚,甚至掐死对方的念头”

 

不知道你是不是看到一个 “绝望”的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提供一个消除这些“痛苦”的秘方,我们能做的就是“苦中作乐”而已。婚姻确实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是的,“痛苦”一直都在,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这种“痛苦”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才是婚姻生活的关键任务。


走出原生家庭的“控制”以及影响

每一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会受当地的风俗文化所影响,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标准和习惯。

 

这些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或者“优”与“劣”来区分或判断。毕竟是几百甚至上千年沉淀下来的东西,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走出原生家庭的“控制”以及影响并不是要完全脱离或者改变,最好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融合”的观念,最终形成自己家庭的独特风格。

 

我和馨悦当然也遇到文化“冲突”的挑战,都比较有代表性:配偶的选择、饮食习惯以及育儿观念。

 

在她的老家,择偶标准有一些地方特色。所以当初按照家人的想法,可能我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女人最说不清楚的“标准”


馨悦从小就是乖乖女,但是她有非常明确的择偶标准。她会非常坚持她认为重要的,比如一个人的品格和特质。而其他一些“无关紧要”的要求,比如关于风俗,哪里人,物质基础等,这些她并不是很在意。

 

当她的家人提出反对的时候,她没有半点动摇,因为她很清楚,自己想要嫁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她极力坚持,努力说服她的家人,并且一直在她的家人面前维护我的尊严。

 

给我的感觉就是,她有独立的判断标准,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姑娘,她跟我是一头的,这是我的老婆,有决心和我携手走完后半生。这为我们婚后的生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家里处处都能看到“融合”的迹象


内蒙人也有一套自己的饮食文化;我们家在黑龙江,也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在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方式都有差别。

 

馨悦做内蒙菜的时候,会尝试加入一些东北菜的原料或者采取东北菜的烹饪方式,我也一样。

 

很多时候,她下厨会做东北菜,我下厨会做内蒙菜。经过几年的磨合,最终形成了我们家的风格——内蒙东北菜。

 

同时,我们还加入了另一个菜系——西餐。

 

经常来我们家的朋友都知道,在我们家吃饭,最大的特点就是花样繁多。这就是融合的好处。

 

还有一个就是育儿方式的差异,两边的老人各自有一套育儿经,也都带有各自的地方特色。

是跟丈夫/太太“融合”并不是跟婆婆/岳母“融合”


老大出生后3周,为了避免这种分歧,我和馨悦就决定,自己决定要采取什么样的育儿方式。她们的建议,是不是采纳,由我们自己决定。

 

还好,我们没有跟老人住在一起,真的是省去很多磨合的成本,如果住在一起,困难会相当的大啊。

 

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看成“退让”,那就会带来痛苦——“为什么我要退让?”。如果我把这个过程看成一种“融合”——“我们一起找第三条路”,就会大大降低这种痛苦的感觉。


 “痛并快乐”的与对方的“缺点”生活

   性格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也是人与人相处最大的魅力


为什么同样的员工在两个不同的团队,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会有如此大的反差?

为什么两个婚前如此合拍的两个人,婚后就变得像仇人一样?

 

记得在做婚前辅导的时候,导师提醒我和馨悦未来两个地方,可能是产生冲突的焦点:“一是馨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比较谨慎,很可能跟不上你的节奏,你要等等她;二是,馨悦很内向,一般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愿意说话,你需要想尽办法让她开口”

当时我真没觉得这两个地方会引发什么冲突,反而心里暗自窃喜(不知死,也就是这个样子了),我因为行动快,也吃了很多亏,她比较慢,正好可以帮我减慢一些速度,好事儿啊!

 

我挺爱说话的,你说要是两个人都爱说,没人听,不得总吵架啊。正好,我说她听,太完美啦!

 

说来惭愧,8年多了,我和馨悦发生“矛盾”最多的地方就是这两处,没有第三个了。


面对冲突,她选择把自己藏起来


我经常提出一些家庭 “改进计划”,满怀热情地邀请她一起制定行动方案。我开始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她好像没什么“动静”,太影响心情了。

 

我这个急啊,“耐心”的坐下来聊聊,她的回答是:“其实我动了,只是你没看出来”或者是“我还没有想好该怎么做”……我心里这个气啊……咱们当初不是说好了吗?……

 

接下来,如果我的声音大点儿或者是态度不好,她就不说话了或者就哭了……我再想尽办法让她说话,最长的一次2个小时后她才口。

 

有几次因为我着急做一些创业项目,没有做好周全的计划,损失惨重,她没有抱怨,给我很多安慰:“只要人在,钱可以再挣……”

 

我们彼此磨得啊……不要不要的……



面对这样的差异,真的没有别的办法,就像两只刺猬在一起,离的远了冷,离得近了疼。时间久了,找对了位置,磨出茧子、磨厚了皮,也就好了……


   “共同的方向”拉近彼此的距离


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夫妻不想把自己的日子往“好”了过,关键是,两个人认为的“好”可能不在一个方向上,最终可能是各自过得都挺“好”,但是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远,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变得不好了。



所以,婚后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一起来定义,对我们的家庭来说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有益处的、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这就是“家庭梦想版”。

 

婚后第二个月,我们一起制作了家庭梦想版(第一版,每五年要稍作修订),里面大致描述了我们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夫妻、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一起建立什么样的家庭氛围、要几个孩子、各自的职业方向是什么、要买什么样的房子……



这些内容成了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无论是个人的决定还是家庭的决策,我们都会想一想,是不是有利于实现我们共同的家庭梦想。

 

经常一起聊一聊,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偏航,是不是需要调整,8年下来,给我们极大的帮助,受益匪浅。

 

其中,唯一变化最大的内容是馨悦的职业方向,这一方面她做了巨大的牺牲。老二出生之后,她决定暂时放下自己的职业追求,全力以赴的照顾孩子和家庭。

 

虽然此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馨悦要成为全职太太,但是当家庭出现需要的时候,她还是做出了有利于家庭的决定。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什么事儿该做?

什么人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会不会让你想到,一起开个茶话会或者座谈会,大家在纸上列出来一些“高大上”的词语,打印出来贴在墙上。



就像党中央颁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人民就紧密团结在此之下,一起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努力奋斗……

 

想想是不是有这么简单?

 

形成共同价值观最好的方式有两个:一个是有共同的榜样,二是一起参加社会公益组织或者参加一些社会服务活动。


婚姻出现分歧很正常,关键看我们找谁说


为我和馨悦做婚前辅导的家庭,后来成了我们的家庭导师,在我们的家庭遇到“危机”的时候,他们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为我们调解。

 

“调解”的角色不能是双方的父母,也不能是一方的朋友,他们很难保持中立,很自然的会倾向另一方。

 

2013年,也就是我们结婚五年以后,我们开始为身边即将要结婚的年轻人做婚前辅导,直到现在,即使我们再忙,每年也会抽出时间来做这件事。

 

当我们一起被别人服务或者服务别人的时候,逐渐的形成我们共同的行为标准,也就是所谓的价值观。

 

这是个过程,是两个人通过多年一起观察、服务、调整后磨合出来的。这样的价值观远远比那些写在纸面上的文字有力量。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没错,因为有太多的人在进入婚姻之前,把婚姻想的太简单了。

 

我们要成为司机之前,要去上驾校,有没有人敢不学习就上路的?后果是什么?进坟墓的比例高不高?

 

丈夫或者妻子的“岗位”,难度要比司机大得多吧?没有任何“岗前培训”就直接上岗,你说进入坟墓的比例高不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