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种子?还是木料?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木料,最大的特点就是可塑性强,虽然不同的木料,用途会有很大的差别,总体来说,它可以根据木匠的心意随意雕琢,最终成为木匠心中的上品。



当一个木匠拿到一块木料的时候,首先他会仔细的观察,这块儿木料的品相如何,适合做什么物件儿,适合做家具?还是可以做一个小玩意儿?或是可以传世的艺术品?



同样的木料,其价值会因为木匠的不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这块儿木料在大师的手里也许真的可以成为传世的珍品。如果落在民间的小木匠手里,它也许只是一把普通的凳子而已。

 

木料其实无法决定自己的未来,它的未来完全掌握在木匠的手中。可以说木匠比木料了解木料。



种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生长的能力比较强,农民需要做的就是给予种子营造适当的环境,无法从根本上影响种子自身的价值。


可以说,任何一颗种子,无论是经济作物还是粮食作物,其价值都是无限的,因为他们可以无限的生长、繁殖,只要环境合宜。



农民拿到一颗不认识的种子,其实他也不知道这颗种子未来会长成什么植物,但种子自己是知道的,它内在的胚胎会引导种子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最终成为自己的样式。

 

农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季节更替的规律,为种子营造适当的成长环境,在成长的过程中做一些辅助的工作:浇水、捉虫、拔草……

 

种子的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它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哪,怎么去。

 

种子不一定都成长为一棵大树,也可能是蒲公英,也可能是颗玉米,或者是一颗蘑菇……但重要的是,种子成为它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样的种子是幸福的。


一块木料放在那里,如果没有木匠的工作,它永远就是木料,不会有任何价值;一颗种子落在土中,温度、湿度合适的时候,自己就会生长。

 

这就是木料和种子最大的差别。


孩子是颗种子


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就是一块木料,虽然木料与木料之间会有一些差别,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由家长精心设计、雕琢的。

 

这种塑造论的核心逻辑——“你不知道你,我们比你更了解你”——这样的思维会渗透到很多琐碎的生活细节中。

 

家长们努力的掌控孩子的一切轨迹,因为只要肯花功夫,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木匠心目中的上品,孩子的未来完全掌握在家长的手中。



在我们眼里,孩子是一颗种子,在他们出生的时候,他们里面就已经有了一个胚胎,这个胚胎会引导她们自由成长。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她们营造一个合宜的环境,最终他们成为什么样式,我们还真不好说,这完全取决于种子自己。



上帝随机给了我家有五颗种子,我们也不知道这五颗种子到底是什么植物,未来会长成什么样。

 

每颗种子在最初的时候区别不是很大,随着他们不断地长大,彼此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


我们是一个农民似的家长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孩子一出生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而不是一张白纸,更不是一块木料。

 

孩子每一个自发行为都是精神胚胎发育的需要,这时,大人们只要保护孩子、陪伴孩子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替孩子去做主。

 

在一个家庭里,假若大人们都这样做,那么这个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出人意料地茁壮成长,一个这样长大的孩子,最终会成为的样式,可能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蒙特梭利认为,这就是精神胚胎指引的结果。源自精神胚胎的声音告诉孩子,他需要做什么。

 

从这个角度而言,孩子的每一个自发的行为,其实都反映了精神胚胎成长的需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和馨悦都没有学过蒙氏教育,也不太了解她的理论,但我们的很多做法,却无意中符合了她的观点。

 

我们就像一个农民一样,根据孩子们的成长规律,观察家里的每一个孩子,根据她们的需要调整家里的环境。在安全和有秩序的环境中任由孩子自己探索。

 

三岁的老四爱玩儿水,我们在卫生间给她准备了很多玩儿水的工具,她经常可以专注的玩儿上个把小时;

 

四岁半的老三会有喜欢的小男生,我们也给她创造机会,和她喜欢的男生一起玩;听她讲和喜欢男生一起玩的故事;

 

六岁的老二很爱漂亮,喜欢打扮,喜欢化妆、涂指甲,馨悦带她约会,会去路过的商店试用安全的化妆品,回家一起装扮、化妆、涂指甲……

 

只要她们有意愿了解或者尝试,我们都会为她们创造合宜的环境。虽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喜欢她们玩沙子、踩泥巴、玩枪……但是会努力的克制自己的喜好,不干预她们的选择。

 

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相信只有种子和种子的创造者知道。


种子的生长规律


种子有自己生长发育的规律,农民只有了解种子的规律,尊重这个生长规律,种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孩子也是一样。按照蒙特梭利的观点,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很多幼儿教育学家支持蒙特梭利的这一说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孩子6岁前有许多心灵发育的敏感期,比如追求完美,热爱音乐,数学等等都有一个敏感期。

处于特定敏感期的孩子,会对某一件特定的事情有匪夷所思的执着,他们会不厌其烦地自发地重复去做这些事儿。

 

如果这些事在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操作和训练,这个孩子的特定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发展。

 

如果错过了这个敏感期,这一特定能力就会遭到难以逆转的损害,以后要花极大的力气才能部分弥补。

 

然而,因为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大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和喜好,控制并压抑孩子的选择空间,影响孩子的情商发展。

 

武志红老师在他的书中提到:其实,情商就是性格、就是人格,而人格就是我们的内在的关系模式。从这一点而言,父母不必太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因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实际上远比这些知识重要。

 

假若父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关系,那么,孩子的精神胚胎就会在这个关系中,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压倒性的关键所在,至于他们想对孩子灌输的知识,其实是配角,甚至可能是反面角色。


一起成为农民


12月份,我们邀请从事蒙氏教育的张老师来到家里和馨悦一起探讨孩子的养育话题。

 

3个月下来,我们对蒙氏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很多的收获。十几年教育经验的老师和5个孩子的妈妈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下周三开始,我们会将这段时间的经历进行整理,推出一系列“儿童敏感期”的文章。

 

文章将秉承三个核心原则:

 

一个常见的家庭场景,不是在幼儿园;

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不是凭空想象;

一个简易的操作方法,不是空洞说教。

 

下周三开始,不见不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