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宝家的“冰雪奇缘”姐妹情

馨悦&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前言


中国应该是人际关系比较复杂的国家之一,就算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很遗憾,我们这代独生子女没有机会学习和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我们的家的五个孩子是不是还要陷入这种怪圈之中……


姐妹情


老二南南的生日马上就到了,即将年满六岁,正式进入儿童阶段,跟她商量之后,决定在家开个生日会。这是她幼儿园阶段的最后一次生日,很想邀请她的好朋友们来家里一起庆祝。

 

我们一起列了一下名单,加上我们家的5个,一共20多个孩子,第一次接待这么多小朋友,心里还是有些紧张,邀约名单,菜谱,游戏,礼物,事情还真不少。

 

还好在美国的时候,我们曾经住在12个孩子的大家庭里,期间经历了四五个孩子的生日,每次过生日都是20多口子人一起过,模仿试试看吧。



生日会的前一天,发现还需要采购一些物品和食品。本来说好晚餐后全家一起看电影,算了一下时间,看完电影,商场估计快关门了,最后和孩子们商量决定,我去采购,爸爸和孩子们一起看电影。

 

临出门之前我问老二:“南南,你要不要给小朋友准备一点儿小礼物啊?明天离开的时候她们可以带回家。”

 

“好啊,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自己选礼物给小朋友,等我下,我去拿钱,我有零用钱。”老二高兴的说。

 

“那你不看电影了吗?”我说。

 

“不看啦,我们一起去买礼物吧。”老二边说边转身跑进房间,拿着她的零钱包出来,一边数着钱,一边说:“妈妈,我就这么多钱了,不知道够不够。”

 

“没关系,有多少就带多少吧,如果不够我帮你补。”我看了一眼,她的包还有四五十块钱。

 

“小鱼儿,你们看电影吧,我不看了,我跟妈妈去给小朋友买礼物了哈。”老二转身跟老大说。

 

“妈妈,这样吧,要不我来给南南买吧!我有钱。”老大看着我说。

 

“啊,不用了吧?还需要挺多钱的呢。”我听到这话很惊讶,略带怀疑的问了一句,老大向来很宝贝她的零用钱,自己都经常不舍得用来买东西。

 

“没事儿、没事儿,我给她买吧。”老大很坚定的说

 

“可能需要挺多钱的,你想好了?”我再次提醒她。

 

“一百够吗?还是两百?”她一边说着一边从她的包里拿钱夹子出来(她的钱都用小夹子夹起来)。

 

“不知道啊,差不多一两百吧?”我笑着对她说

 

“没事儿、没事儿,我这儿还有好多钱呢。”她回答。我看了一眼她的钱夹子,其实只有三百多一点。

 

“要不我把钱都给你吧,你随便用吧!”一边说一边把所有的钱都递给了南南。

 

看到小鱼儿的举动,我简直惊讶的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哎呀对了,其实我还想攒钱买手机呢。嗯......但是南南的6岁生日更重要。算了吧,先给南南吧,没事儿的,我可以再赚。”把钱递给老二后,老大自言自语的说。

 

“谢谢小鱼儿,以后我可以还你。”老二边说边高兴的穿外衣准备跟我出门了。

 

“哦,对,我们好像还要去买一些装饰品来布置房间,南南,一会儿你记得提醒我。”我跟老二说

 

“妈妈,装饰的东西,也我来买,就都从的我的钱里面出吧。”老大说

 

“好的,谢谢宝贝,那看看多少钱,回头我给你报销吧。”我笑着跟老大说。

 

“不用了,真没事儿……哦,对了,我还没有给南南准备生日礼物呢。您顺便让她挑一个礼物吧,多少钱都行,只要是她喜欢的,就从我的钱里出。嗯,就这样,拜拜……”还没等我说话,她就把门关上了,随后听到一阵急切的脚步声,估计是心急,想回去看动画片了。

 

我和南南等电梯,心里真的很感动,我无限感慨的跟南南说:“你有没有觉得自己太幸福了,有个姐姐怎么就这么好!姐姐真的太爱你了。”

 

南南并没有回答我,只是默默点着头看着我笑……

 

这样的感情,让我这个独生子女好生羡慕。更多的感慨是小鱼儿这个大姐姐,也才是个不到8岁的小孩儿。


福杯满溢


像这样的故事,四个姐妹之间还有很多,虽然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争执,大部分的时间都可以彼此照顾,彼此爱护,有时候她们的表现真的让我们又羡慕又妒忌。

 

有没有人会觉得,我们家的“德育”教育非常成功啊?

 

说来惭愧,我们连“孔融让梨”这种美德故事都没讲过,更别提什么“德育”教育了。顶多在吃冰激凌或者其他食物的时候,我们会提醒她说:如果你给别人吃点儿,也许你会尝到好几种味道(每个人会选择不同的口味)。

 

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福杯满溢”的心里状态,也就是自己里面装满了,自然流淌出来的,对别人的关爱和照顾,并不是为了某个目的。

 


我们不希望孩子为了得到夸奖,去做一些自己并不甘心情愿的事情,哪怕是“让梨”这种好行为。

 

武志红老师在《巨婴国》说:真正的好人(心里健康的人),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我有充沛的爱,并且我真的不需要你的回报,而你真的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这样的“”心理状态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非常关注每一个孩子特别的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权利,不断地往她们自己的杯子里面倒水。

 

虽然家里有五个孩子,我们还是努力给每个孩子都有单独的时间,做些特别的事情。

 

孩子们上了幼儿园之后,我们陪伴的时间少了很多,所以,从周一到周四,其中一个会比其他人晚睡40分钟,妈妈陪着她做一些特别的事情,比如说:烤饼干、画画、玩儿娃娃、玩儿电视游戏……

 


爸爸每周六会带其中一个外出约会,她们可以自己选择餐厅、娱乐项目……

 

我们也不会以年龄的原因,要求大的让着小的,如果几个人同时要玩儿一个玩具、都要抱抱的时候,通常是采取排队的方式,后玩儿的、后抱的会比前一个多两分钟。

 

也不会要求大的必须照顾小的,每次需要她们帮忙的时候,我们都会征求她们的同意:

 

“小鱼儿,请帮我给弟弟拿个纸尿裤好吗?谢谢”

 

“南南,请帮我给Nola拿下牙刷好吗?谢谢”

 

“美美,请帮我给弟弟喂个奶可以吗?”

 

……

 

如果她们不同意,我们也不强求,或者请其他人帮忙,或者空出手来自己去做。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她们特别的需要、给予她们选择的空间,最终她们以什么样的行为回应我们,那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先己后人


武老师在《巨婴国》还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个生命都有一个很深切的需要——他的自我,要以他的感觉为中心而构建,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层次都强调说,你自己是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你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好。这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基因,让我们耳濡目染,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认为,自己的价值就在于对别人,特别是家人好。所以,讨好型人格或拖累症患者,在欧美,是自我发展不良的产物,而在中国,却是文化的必然产物。

 

借着武志红老师这段话,我们一起共勉,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尝试去改善这样的文化传统,先照顾好自己,再去爱护别人,让我们的福杯满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