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是你选的,可你却说不想去了

忠阳 简单妈妈 2020-09-05


编辑:文静




这两天,跟老二、老三的互动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了“兴趣爱好”这个词。什么是“兴趣爱好”,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培养?



老三学英语


老三今年上了小学,开学两个月后,逐渐发现在英文的学习上没有两个姐姐那么顺利。老大、老二在美国上过五个月的幼儿园,她们在英文环境下生活过,所以对英文没有那么陌生。因为那时候老三还小,即使在全英文的环境中,并不能有意识的习得。


为了让她在最初的一两年有个好基础,所以,10月份把她送到一个英语的培训班。


根据此前的习惯,我们都会征求孩子的想法,问她要不要参与,还带她去学校参观,征得她的同意后,最终报名参加。


开学前几周,她还经常很兴奋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开始上课?”、“为什么还不开学”……开始上学的头两次,也带着非常激动、愉快的心情去英语班上课。


几次课下来,老三完全变了,最初那种上英语班的喜悦之情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不喜欢、哭闹……


这周日老三的洪荒之力达到了高峰。她在家里、车上、学校门口、班级门口哭的时间差不多有两个小时。进了班级也是在后面自己玩儿,没有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


馨悦去接老三的时候,老师跟她说:“看来孩子完全没有兴趣,你们要不要考虑停一段时间,或者换一个班级。”


回家后,我看老三有说有笑的跟姐姐们说话,就问她:“你心情好了?”老三说:“是啊……”然后就跑出去玩儿了。


吃饭的时候,我心情很差,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到底要不要尊重孩子的“喜好”?要不要继续?还是先放一放?


我闷闷不乐地坐下来吃饭,几分钟以后,我突然抬起头跟馨悦说了一句:“我觉得英文并不是爱好,没有选择的余地,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技能。”


馨悦被我吓了一跳:“哦~~~是……”


我转过头跟老大说:“还记得你在美国上幼儿园的时候,刚开始的一个月,经常哭吗?”


老大说:“是啊,南南也是,她照班级合影的时候还哭呢。”


我说:“是啊……一个月以后就好了,都是这么适应过来的……现在每天晚餐后听英文的故事都能听懂,是不是很高兴?”


老大点点头说:“是啊……妈妈都听不懂……”


我说:“对啊,下一步你需要做的就是开口说了……这个过程也不容易……”


老大做着痛苦的表情说:“啊……是不是要背一些句子啊……”


我说:“对啊,所以,我们要一起背一些句子,然后一起演英文的话剧。等你小学毕业,可以自由的跟怡伦姐姐(我们家的英语外教,每周日晚上来我们家吃饭,跟孩子们说说英文)聊天的时候,你会像现在听英文故事一样高兴的。”


老大张大嘴巴兴奋地说:“啊……会吗?”


我坚定说道:“当然啊!”


又转头跟馨悦说:“我觉得,老三并不是对英语没兴趣,她其实是不想面对困难和麻烦。”


馨悦说:“有可能也不是怕麻烦,也许就是想跟家人在一起,不想分开。”


我转过头跟美美说:“所以,你只能选择谁陪你读,我、妈妈或者姐姐……知道了吗?”


她一边用手指指我,一边点点头,表示同意。




老二学钢琴


老二上小学以后,开始学钢琴。当然,选择这个乐器的过程,也是遵循了我们的基本方式。带着她参加我们乐队的排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后,她自己选择了钢琴。


最初的一段时间,并不顺利,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拖拖拉拉的,而且用很小的声音,也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把弹得音唱出来。


有一段时间甚至非常抵触,只要我和妈妈在旁边,她一下都不弹。如果跟她说话的声音再大一些,马上就开始掉眼泪,恨不得逃离现场。老父亲也不知如何是好!


我问老大:“你说南南是怎么了?她为什么不弹啊?”


老大耸耸肩说:“不知道啊,也许是怕你说她吧……”


这也让我很是沮丧,明明是你自己选的,我这不是鼓励你呢嘛,也没说什么啊,怎么就这样了?到底是该尊重你当下的选择,还是坚持鼓励你之前的选择?


让我意外的是,这两周老二的态度有了很大的翻转。


这两周,她们练琴、练鼓的时候,我也拿出吉他,跟着他们一起练。弹了一会儿,我找了一张乐谱——《云上太阳》(一个挺简单的歌),问老二:“你会弹吗?要不要试试?”


老二点点头说:“我试试……”


听到这个回答,我还挺惊讶的,没想到她能同意。她一边弹主旋律,我一边用吉他给她伴奏,十几分钟以后,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合奏的感觉,虽然只有四个小节,我还是特别高兴:“这样太好了!争取一周以后,咱俩可以把这个歌弹下来,给妈妈听听,行不?”


老二也很高兴,使劲儿地点点头……老大在旁边听我们弹也很开心,默默地在旁边配合我们的节奏打鼓(电鼓,用耳机听,别人听不到)。虽然,我听不到鼓的声音,但是,我还是可以从敲击的鼓槌声中听得出来,她在配合我们,我转过头跟她说:“对,你的节奏很好,等我们练的差不多了,咱们仨再一起合。”


老大兴奋地说:“啊……你听出来了!那我没有鼓谱啊,我请老师帮忙写一个吧。”


不用说,大家也应该可以想到,老二练琴开始有了热情,非常主动拉着我陪她练琴。




爱好与职业


我突然想起前几天看的《乔布斯传》,里面记录了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这个演讲后来成为经典。


演讲中,乔布斯说:"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把它浪费在过其他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跟随你的内心和直觉。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子。其他所有事情都是次要的。"



这段话后来被称为"热情假设"或者“兴趣导向”的职业观,很多人都引用它鼓励年轻人:寻找职业方向的时候,要跟随自己内心的热情、喜好、兴趣,去做那些你有强烈兴趣的工作。


我也被这段话深深地吸引,有一段时间认为,热情、爱好的产生是天生的,后天的影响不大,所以,人应该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来寻找自己的职业。


同时,我也很幼稚的认为,只要是自己喜欢和兴趣所在,就能拥有长久的热情,自然可以长久的坚持。


但是,美国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略》(《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书中对乔布斯的这个建议有了另一种解读,作者认为如果一味的强调热情、兴趣、愉悦的心情,会误导年轻人。


别的不说,乔布斯本人也不遵守"热情假设"。年轻时,他对禅宗思想最感兴趣,甚至还去印度学习佛学。如果他真的追随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兴趣,他就应该去当一个禅宗老师,或者是出家当和尚,而不是回美国创办苹果公司。


大多数时候,热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跟自主权有关。如果我们在某个职位上的自主权越大,能够掌控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对当前的职业产生热情。


与其强调跟随内心的热情,不如强调如何在某种职业里面获得自主权。我们必须使自己变得优秀,让别人无法忽视,同意让我们掌控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书名的含义。




这本书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热情假设"不是一个好的建议。


第一,热情真的很罕见。大部分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没兴趣,而是对某种爱好(比如打球、钓鱼)有兴趣。如果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自己的职业热情,你怎么能叫他们去追随热情呢?


像是开车、写作、英文……这些未来必备的工作和生活的技能,跟大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没有关系,就算不喜欢,也需要掌握。


第二,热情需要时间来建立。许多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兴趣,随着时间积累,他们的经验越来越多,能够掌控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才慢慢开始热爱自己的工作。找工作阶段,你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个职业就是你的热情所在。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最初她们可能会因日复一日的练习产生抵触。过了一段时间,一旦有了成绩,可以吸引周围的人关注或参与进去,她可能会逐渐找到所谓的“热情”。若太早放弃,她将没有机会品尝后面熟能生巧的乐趣,在寻找“兴趣爱好”的道路上也会屡遭失败。


第三,过度强调热情,容易对现状产生不满。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只有45%的美国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由于很多人相信,无法产生热情的工作不是好工作,导致对职业生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不断跳槽。


对,很多人认为,一旦找到了热情所在,就不会感到痛苦,会持续的有热情有干劲儿 。


但是,要提高技能,就必须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就需要不断的重复某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它会磨掉我们绝大部分的喜乐。


我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喜欢,每次卡拉OK唱歌的时候,我心情都很愉悦。在我的记忆当中,只有听歌的时候,才能让我安静下来。


但是这两年我开始学声乐,发声、咬字、气息……这些“刻意练习”磨掉了我很多热情,有一段时间,我看到乐谱、歌词就头疼……


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是如此吧。作为孩子最忠实的陪伴者,我想我的任务是陪他们走过那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基础建设,让他们的未来能有更多喜乐和掌握主导权。


五小只特别爱的一套书↑↑↑




近期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