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速递|《农村经济》2022年第1期目录和重点文章摘要

点击蓝字关注四川社科院

即刻获取天府智库新内容




《农村经济》简介

 


《农村经济》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农村经济》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的四川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农业经济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期刊先后由吴嘉伟、郭晓鸣、杜受祜、张克俊同志担任主编。


从创刊至今30多年来,《农村经济》始终紧随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脉络,不断调整办刊思路,朝着“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于一身的农村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一流期刊”迈进。一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农村经济》几经扩版,增大刊发文章容量,在保留精品栏目的基础上不断对期刊栏目进行重大调整,以更好地突出研究的重大性、理论性、政策性特征。如约请国内知名专家来稿的“专家视点”,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的“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反映突出事件的“灾后重建研究”及为中青年学者提供平台的“博士硕士论坛”等栏目均具有鲜明特点和强烈针对性。二是瞄准研究前沿,组织高质量稿件,将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稿源和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稿源纳入本刊“专家视点”,以进一步提高刊物影响力。如韩俊、张晓山、党国英、马晓河、张红宇、温思美等一批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均对本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纷纷赐稿。三是坚持主动办刊、开放性办刊,充分发挥刊所合一的特殊优势,期刊责编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的编研能力,以促进期刊向着高质量水平发展。四是《农村经济》在办好刊物的基础上,十分注重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准确把握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多年来,《农村经济》秉承“评析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讨农村改革实践的经验和方法,从全新和全面的角度展示改革开放后的崭新面貌”的办刊宗旨,致力于为经济理论工作者提供研究新动态,为各级政府提供发展新思路,为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提供实践新方法。通过作者、读者和编者的共同耕耘,《农村经济》于1991年正式列入全国农业经济类核心期刊,曾被四川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优秀期刊称号。《农村经济》也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此外,《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8年版)对全国2164种正式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的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排序、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各类计量指标排序和按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2017年被引频次及可被引文献量排序,《农村经济》均在“综合性经济科学/农业经济”类期刊中排名列全国第六、在同类地方性期刊中荣列第一。


回顾过去,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农村经济》在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深受四川及全国农村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喜爱。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经济正在发生更加深刻的变革,“三农”问题已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全面实施,《农村经济》仍将一如既往地追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再创辉煌。


《农村经济》开设有“专家视点、热点透视、土地问题、产业结构研究、区域经济、农民收入与消费、财政与金融、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现代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经营管理、他山之石”等重点栏目,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集政策导向性、学术权威性、实践指导性等于一身,以期能充分满足各具需求的读者和不同研究领域的作者。
投稿方式:登录《农村经济》网上投稿系统 ncjj.alljournal.cn,点击左侧“用户专区”栏下“读者登录”,新用户注册登录后进行投稿。

2022年第1期目录


2022年第1期重点文章摘要

走向“全域共营制”

——从农业经营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升级

  

罗必良 钟文晶 谢琳

 

[摘要]四川崇州首创了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农业共营制”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崇州坚持“共营制”的制度内核,践行了从“农业共营制”到“全域共营制”的新探索,从而重新发现“共建、共营、共享”的制度基因,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启迪价值与示范意义。崇州的新突破在于:第一,从生产共营到链条延伸、从一产共营到三产共营、从农业共营到村庄共营、从村庄共营到全域共营,形成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第二,从农户主体到多元主体、从农业领域到林业经营、从产品生产到功能开发、从土地盘活到全域发展,构建了乡村振兴转型升级的核心图景;第三,通过“党建引领、科学规划、绿色发展、改善服务、多元合作、机制保障”,彰显了崇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样板价值。[关键词]崇州市 “农业共营制” “全域共营制” 制度基因 乡村振兴[作者]罗必良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42钟文晶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42谢 琳 副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642

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

区域比较与发展策略

 

郭天宝 吴晓琳 王云凤

 

[摘要]本文基于改进的度量方法定量测算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并通过探索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区域关联性和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呈现明显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沿海地区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高于其他地区。第二,中国农产品出口存在明显区域非均衡和集聚现象,且呈现“东强西弱、北高南低、中部突出”的空间格局,近年来各地区间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增速差距不断缩小。第三,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基本形成四种级别地区为主的区域发展态势,各地区间相互影响,协同促进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应该通过发挥东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提高中部地区的支撑能力、改善西部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并加强各地区的贸易联系等方式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进而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关键词]农产品 出口技术复杂度 区域关联 非均衡性 发展策略[作者]郭天宝 教授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吴晓琳 硕士研究生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王云凤 教授 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边贸易规则下我国农业两区绿色补偿机制设计及优化研究”(编号:20BJY1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区块链技术如何与农业融合发展?

——基于日本经验的启示

 

夏辉 刘江秦哲

 

[摘要]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透明、不可篡改等特征,目前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日本起步稍早,大力建设并完善农业科技体系,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农业,融合溯源、农业大数据、供应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食品可追溯系统以实现区域数据可视化,加入“块日志”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基于日本经验分析,本文提出结合区块链技术进行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优化模型:应用农业保险与智能合约于食品可追溯系统,实现责权归属自动化;为智慧农业构建双区块链结构,兼顾可信度与隐私性,实现资产数字化。本文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关键词]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农业 产业融合创新[作者]夏辉 教授 山东大学商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刘江秦哲 山东大学商学院 山东威海 264209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块链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编号:20BJY1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刘江秦哲系本文通讯作者。

农户行为理论分析框架下宅基地流转

主体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黄建伟 张兆亮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探讨宅基地流转主体的行为规律和影响因素对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高效、可持续流转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农户行为理论构建农户特征、宅基地特征、地权稳定性等8个特征因素的21个变量,借助4省的1053份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类比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对宅基地流转的农户群体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宅基地流转与未流转的两类群体样本中有20个变量都存在明显的分布差异,反映出流转农户特有的群体特征;在影响因素分析中,农户的年龄、性别、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否具有手艺或颁发使用权证等14个变量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具有不同强度及方向的显著影响,且影响因素随着宅基地距市(县、区)中心距离的远近不同而存在差异,总体呈现为与远郊农村相比,近郊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多样。研究认为,在未来的宅基地流转工作中,地方政府可依据宅基地流转的主体特征进行流转群体定位,并根据不同特征的宅基地及农户给予不同的工作重心关注。[关键词]宅基地流转 农户行为理论 影响因素 群体特征 Logistic模型[作者]黄建伟 教授 南京财经大学政府管理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 210023张兆亮 硕士研究生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乡村共享经济新业态背景下闲置宅基地流转的政府权能研究”(编号:19BZZ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户组织化促进了绿色技术采纳?

 

刘杰 李聪 王刚毅

 

[摘要]基于2019年7~8月对黑龙江省1019个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实证考察了农户组织化对绿色技术采纳的带动效应。研究表明:农户组织化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采纳,对有绿色技术采纳意愿的组织化农户带动效应更大,也可间接带动无绿色技术采纳意愿的组织化农户进行绿色生产。农户组织化对不同类型组织、不同绿色技术和不同禀赋农户的带动效应均表现出鲜明异质性,对小规模、兼业化等禀赋较差的小农户带动效应更大。因此,本文提出对购置绿色农机补贴、加大重点技术专项支持和加强组织化培训等建议,发挥农户组织化对绿色技术采纳的带动作用。[关键词]农户组织化 绿色技术采纳 倾向得分匹配[作者]刘杰 博士研究生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李聪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王刚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评估与管理”(编号:72022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生计恢复力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脱贫模式、返贫风险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创新研究”(编号:71973104)、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大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19JHQ015)、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内涵、关键问题和实现路径”(编号:20JT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李聪系本文通讯作者。

群体认同、关系网络与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基于农户间行为协同的视角

 

黎红梅 文杰

 

[摘要]农田灌溉系统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探讨群体认同、关系网络与农户治理农田灌溉系统协同行为的逻辑关系和作用机理,并利用湖南省6县市602份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群体认同对农户治理协同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农户治理协同程度影响不显著,可能的解释为农户群体认同度并未完全达成一致而表现出治理程度不够深入;(2)关系网络对农户治理协同意愿和协同程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协同程度的显著性受家族成员消极态度或社会原子化现象影响有所减弱;(3)关系网络在群体认同对农户治理协同意愿及程度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缓解我国农村公共事物治理危机、促进乡村振兴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参考价值,建议通过培育和强化农户乡土情节与集体行动荣誉感、重视与维系农户和谐关系等提升农户治理农田灌溉系统的协同行为。[关键词]农田灌溉系统 群体认同 关系网络 协同行为[作者]黎红梅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文杰 博士研究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本文系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户参与农田灌溉系统管护行为与绩效研究”(编号:2020JJ437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图文 | 《农村经济》编辑部责任编辑:翟 琨
编 辑:何丽娟、石维丹、李世芳

  微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微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忠诚 、创新 、开放 、和谐 ”办院方针,推进“名所 、名师 、名院 、名刊 、名网”战略,持续打造“坚强理论阵地 、高端新型智库 、一流学术殿堂 、重要传播平台”,综合实力在全国地方社科院中属于第一方队。



长按二维码,立刻关注哦


喜欢就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