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华人寿发布季报,A股五大上市险企一季度“战报”出齐。4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获悉,一季度A股五大上市险企合计净利润806.98亿元,同比增长27.61%。其中,多家险企表示投资端收益大增是一季度业绩向好的主要原因。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去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保险市场经营情况的低迷带来的低基数叠加今年一季度资本市场快速上攻因素,使得业绩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在负债端,此前人身险被压抑的需求逐步释放,而财产险板块各险企大力发展非车险亦卓有成效,尽管仍受车险综改等压力,其业绩亦出现逐步修复态势。
总体上看,一季度各上市险企净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具体而言,中国人寿一季度净利润285.89亿元,同比增速67.30%,遥遥领先,居于五大上市险企榜首。中国人保净利润增速仅次于其后,高达42.10%,实现100.34亿元。新华保险一季度净利润增速亦不可小觑,同比增长36%至63.05亿元。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净利润增速则依次为4.5%和1.9%。
关于为何各公司整体业绩向好,中国太保、中国人寿等均表示公司投资收益功不可没。如中国人寿便在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中表示,公司2021年一季度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收益的影响。公司投资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整体资产统筹配置能力和具体品种专业投资能力不断增强。
具体而言,五大上市险企合计投资收益1589.20亿元,同比大增30.96%。其中,投资收益增速最大者为新华保险的57.8%,达195.58亿元。除此之外,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的投资收益增速则分别高达42.1%、36.7%和35.7%。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则指出,一方面,在负债端,去年上市险企收到疫情压力,业绩基数较低,今年一季度虽然依然面对此类压力,然而情况相较去年有所改善。另一方面,朱俊生则指出,去年投资端受疫情影响股市波动较大,基数较低,而今年一季度股市表现尚可,因此产生了较高投资收益。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副主任李文中亦表示,一季度上市险企利润增长主要源于投资收益这与整个行业是一致的。从资金运用来看,一方面今年一季度股市有过快速上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具备较好的投资能力,能够较准确地把握股市波动。从保险业务来看,车险综合改革继续压缩财险公司利润空间;寿险公司由于健康保险的持续快速发展也会对公司的总体利润形成压力。
除了投资板块收益向好外,部分险企科技业务的净利润增长亦引人瞩目。以中国平安为例,其一季度科技业务归母净利润达33亿元,相较2020年同期的12.90亿元同比大增155.81%。一季报显示,中国平安科技业务反映汽车之家、陆金所控股、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经营科技业务相关的子公司、联营及合营公司的经营成果。
“平安过去的科技战略确实卓有成效。在这方面,中国平安于上市险企中投入最大,科技化程度亦最高。中国平安在将大量场景、技术与业务相结合方面比较成熟,其科技开始向外输出,不仅向国内同业,亦向国际同行输出,而今也到了慢慢产生回报的时候。”对此,朱俊生如是评价。
诸多上市险企均在一季报中均表示,其人身险板块加强了销售团队建设。
如中国人寿便表示,随着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持续深化,公司坚持走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之路,强化基础管理,关注质态提升,持续推进队伍高质量发展。截至一季度末,中国人寿总销售人力135.7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128.2万人,总体基本保持稳定。
业内人士认为,代理人质量稳步提升,是中国人寿净利润超预期的“催化剂”。“代理人合理清虚及适度控制费用投放有利于队伍质态提升。我们判断公司在人力清虚及适度控制费用投放的双重影响下,人力质态预计有所提升。”国君非银分析师刘欣琦如是表示。
与此同时,太保寿险则表示,一季度公司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推进代理人队伍升级,持续打造绩优文化和实战式训练体系;围绕客户健康、养老和财富管理需求,提高客户经营能力,强化产品销售推动;推广代理人科技应用,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据悉,公司一季度个人客户业务代理人渠道实现业务收入869.98亿元,同比增长2.5%。
中国平安一季报亦显示,2021年一季度,平安人寿代理人渠道坚持有质量的人力发展策略,通过持续推动寿险改革、升级管理平台、运用科技赋能,实现营业部高效经营。
关于各个险企对于人身险代理人团队的重视,李文中表示,对于处于市场头部的这几家寿险公司而言,个人代理一直是最重要的业务渠道,不仅能够保证公司的业务规模与现金流的稳定,而且也能够给公司带来较高的收益。总之,个人代理渠道能够给公司带来较高的新业务价值。
与此同时,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多家险企于一季报中披露了新保业务的快速增长。如太保寿险一季度代理人渠道新保业务163.36亿元,同比增长35.9%;中国平安亦称,2021年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5.4%至189.8亿元。
对此,朱俊生分析称,一季度多家险企新业务价值优于去年,是因为新单业务在去年受疫情影响较大,尤其是在2月和3月。不过与此同时,朱俊生亦提示称,部分险企新单业务增长依然承压于新冠肺炎疫情,面临较大挑战。
在财产险板块,车险和信保业务依然是主要的业绩“拖后腿”因素。比如中国太保、中国人保车险业务收入分别下降7.0%和6.7%。其中,中国人保的信用保证险业务更是“大跳水”80.4%至4.9亿元。
对于各财险公司车险保费下降,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由于车险综合改革带来的费率下降;与此同时,新车销量的波动对于车险保费收入亦有一定影响。
而刘欣琦认为,从保费端来看,其中人保财险得益于2020年同期低基数,车险综改对保费的负面影响好于预期。同时他表示,近两年大幅拖累综合成本率的融资性信用保证险业务基本出清,利好公司盈利水平显著改善。
而对于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朱俊生指出,由于因为信保业务过去暴雷较多,监管部门对此管控愈发严格,险企加强信保业务风险出清,造成其保费的大幅度下滑。
同时朱俊生预测,下一步上述头部险企或将在非车险领域进行深度挖掘,比如健康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
北京商报记者亦从行业交流数据获悉,除车险和保证保险外,今年一季度意健险和各类非车险保费增速颇为可观,如意健险保费收入同比大增30.37%,农险亦有高达27.43%的增速。除此之外,家财险、企财险、货运险等险种一季度保费增速亦超一成。
实际上,各头部财产险公司在非车险保费方面的确有大幅增长。如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保费收入同比大增41%。对此,刘欣琦评价称,中国太保“长航行动”执行超预期,除了公司近年来加大对非车险业务的发展,公司集团化协同利好抢占优质非标资源在优质非标供给稀缺的背景下有效抢占市场,利好投资收益稳健增长。
朱俊生认为,目前国内财产险整体经营情况相对粗放,经营重点更多集中在承保以后的理赔环节。他指出,保费增长受到抑制背景下,在给客户创造价值方面,风险管理、防灾减损等各种精细化的管理和经营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空间,可以深挖。往期精彩回顾
泰国杀妻骗保被告改判死刑!恶性案件频出没,保险业严抓风控播撒“正道的光”
一月有余罚单、监管函“齐揽”,健康险“老大”人保健康频触合规“雷区”
提份额、增资本、扩网点,外资加速落子国内保险“棋局”
一季度保险业净利润跨千亿元大关,投资收益大增成“头号功臣”
多险企扎堆上线“量体裁衣”定制化保险,人身险如何竞逐转型新赛道?
受特斯拉“牵连”陷舆论漩涡,新能源车保险“短板”何时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