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人比喻成老树,中国平安新广告引争议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有1.9亿,占人口比重13.50%。我们已经俨然趋近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大到国家、企业,小到家庭、个体,都在为银发群体的养老生活出谋划策。为父母提前做好养老规划,也是大部分80、90乃至00后年轻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提到养老方式,我们能想到很多种——把爸妈带在身边、带他们去养老院、请专人照顾等等。但要怎样做,才算对爸妈最好的回报?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平安用一支颇有岁月感的短片给出了答案:
中国平安
讲了个离家老树的故事
创意的根本是洞察,正如杜森伯里的说法,“一个好的洞察可以激发无数创意,并成为所有行动的理由。”中国平台推出《离家老树》这支短片,其实也是基于当下老年群体内心理想的养老生活的洞察。
不管去到哪里,我们的父母都会情不自禁感叹一句“还是家里好”,在他们的心里,“家”的幸福感或许并不源自条件有多好,而是源于承载回忆的房子,多年积累的家具,亲手种的花草,认识很久的邻居……
那是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物质和精神需求,一点一点建造起来的生活。
如果能够选择的话,他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而不是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花费漫长的时间去适应周边的环境和人。
正是基于此,中国平安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止出于理性的考量,还包含了国人对家的眷恋,以及骨子里对“落叶归根”的向往。
因此,在短片中,中国平安以一棵家中的老树为意象,用寓言式的讲述手法,串联起孩子的童年、学生时代、步入婚姻殿堂等成长阶段中父母无微不至、遮风挡雨的关爱,希望通过男子与老树之间的故事与大众共情,唤起年轻受众与爸妈相处的回忆,以及对养老方式的思考。
片中以树喻人,父母像一棵不言语的树,壮年时为年幼的孩子遮风避雨,年老时只能留在家里目送孩子长大远去。随着父母变老,孩子没有办法陪在身边照顾时,将父母送到了有人照顾的地方,但家里到处都是关于父母的记忆,而父母却不在身边,唤起了离家之人的无限追思。
短片借助传统思乡情结这一情绪渲染和故事塑造,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带出了那句「树老不离根,人老不离家」的主题,由此为中国平安致力于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安管家」创造了植入契机。
把父母比作大树
创意略显尴尬
人们一般不喜欢广告,但都喜欢故事。故事讲得好,就容易感染用户的情绪,使用户产生情绪投射,从而引发代入感。
所以,对于品牌来说,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利的方式,中国平安这支广告显然也是把握住了讲故事的套路,虽然是一个略有些俗套的故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无微不至地陪伴在侧,教我们说话、走路、学习、为人处世,堪称良师益友。
可以说,父母在子女的心中其实是一个十分鲜活的形象,而短片中用缺乏互动性和人性化的老树比喻有温度能主动表达对子女关心的父母群体,就不是很精准了。
而且,借助男主与树的互动来表达子女与父母的相处,也十分的尴尬,无论是学生时期失意时坐在树下缓解糟糕的情绪,亦或是片尾回想起在树上荡秋千的经历,男主抱着树说“我们回家吧”的桥段,想不出戏都难。
让许伯觉得最为离谱的是,为了暗示“离家养老”并非父母所想,带出“居家养老”的服务,短片中将老树从家里挪到户外最后又挪回家里,非要把树挪出去挪回来才能表达居家养老的理念吗?就很离谱。
整支短片的用意就是为了宣传平安管家“居家养老”服务的,但过于聚焦家庭这个概念,不仅没有将核心理念传递到用户心智,也没有为产品和服务创造足够的吸引力,有些可惜了。
最后,许伯想说的是,虽然创意有瑕疵,但中国平安助力养老的态度还是值得点赞的。
在快节奏的时代,年轻人为了追逐梦想选择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无数本应该进入养老阶段的父母成为了留守老人,并不具备适合的养老条件。
说起来是“居家养老”,但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过是让老年人“居家变老”。提到更好的养老方式,我们似乎总会想到养老院——既有专人照顾,也让子女省心。
但在现实生活中,对家有着几十年感情的老人,并不想离家养老。当老人离开家,也意味着他们离开自己根植一生的土壤。那里有结识多年的邻里,有属于自己的掌控感,更有那些无法像行李一样带走的回忆。
在年轻人无法回老家照顾父母,老年人又不愿离家养老的情况下,中国平安围绕居家养老的核心推出了居家养老服务品牌“平安管家”,满足居家老人多层次多元化的保障需求,量身定制的方案提供了更多养老可能性。
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我国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以及“银发经济”的催化下,适老化产业或将成为新风口。
据统计,202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达7.18万亿元,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未来与养老有关的行业和领域将迎来不小的发展空间。
铁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