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年,一场伟大的创新如何影响了人类半个世纪
通往月球的舱门打开了。尼尔 · 阿姆斯特朗身穿白色宇航服站在舱外的门廊上,身后是漆黑的太空,脚下是闪光的月面。
左脚,右脚,左脚,右脚……他倒退着走下扶梯,在最后一级上站定停留了一会儿。全世界的人屏住了呼吸。
……左脚,右脚。片刻之后,亿万地球人听到了那个即将流传几十年的句子——
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1969 年 7 月 20 日,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天体。自人类诞生以来,就梦想着飞到月亮上去;从远古洪荒的神话,到开普勒、牛顿们的定理和公式,再到火箭和飞船,经过几个世纪的积累,这个梦想终于在这一天实现了。
▎不止一个脚印
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值得铭记的伟大创新。在这一辉煌瞬间背后,是 10 年间举全国之力、240 多亿美元投入、数十万人共同创造的奇迹。
工程师在发射控制中心关注阿波罗 11 号动向
登月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庞大工程,涉及地面控制、飞行器等大大小小各个方面,并且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确性和稳定性都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很多时候并没有前例可循。通过不懈的努力,大量创新技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来。
这场划时代的创新背后,60 到 70 年代,总共有 40 余万人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包括工程师、科学家、技术人员、飞行员、潜水员、裁缝、秘书等,涉及 20,000 多家企业和 120 多所大学。
1969 年初合影的这 20 人中
后来有 6 位陆续登上了月球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顾那段历史,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创新生态的雏形:
围绕登月工程这一主题,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各尽所能,几乎整个美国社会都参与其中。政府牵头,企业互相合作,资源在行业和地区间流转,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彼此串连,行业之间建立交流和合作,技术和人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阿波罗计划期间制造出的土星五号
至今仍是全球运载力最强的火箭
▎灿烂的“遗产”
当一个系统成为“生态”,它就有了自我造血、生生不息的能力。围绕阿波罗计划建立起来的这个“生态”,在登月计划结束之后依然保持活力,以致于 50 年后的我们仍然享受着“登月生态”留下的灿烂遗产。
从阿波罗 11 号的绕月轨道看地球
这十年间培养出的人才成为科技界的中流砥柱,带动了整个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繁荣。60 年代,美国的博士、尤其是物理学博士人数大幅增长。更有一代年轻人受到鼓舞,为美国后来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先驱奠定了基础。多年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 · 贝索斯成立商业太空公司蓝色起源时就说:“毫无疑问,阿波罗 11 号电视直播是我对科学、工程和探险热情的重要来源。”
登月通过电视向全球直播
鼓舞了一代人的科技创新热情
登月计划期间产生了液体燃料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高性能电子计算机等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衍生出了包括航空航天、军事、通信、材料、医疗卫生、计算机及其它科技的 3,000 多项应用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经过二次开发,应用于民用市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飞船的制导计算机为例。为了满足飞船精准控制和高速响应的需求,同时尽量减小体积、重量和能耗,催生了大量对集成电路的需求。为了制造这台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硅芯片的计算机,NASA 在 1963 年采购了美国当年全国生产总量 60% 的芯片,极大地促进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为此,NASA 在加州与大批科技公司和大学合作,这片土地也成了后来众所周知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硅谷。
阿波罗 11 号的制导计算机重 32 公斤,
远远小于当时常见的计算机
不仅如此,如今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产品,大至运输、天气预报、移动通信,小至运动鞋、净水器、无线吸尘器等,很多都来自于登月工程技术。
根据事后统计,阿波罗计划的投入产出比为 1:14。围绕阿波罗计划建立起来的巨大的创新生态,不仅没有随着登月计划的停滞而消失,反而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的不断推动和迭代下,持续不断地产生新的活力,使得全球人类直到 50 年后的今天仍受益其中。
阿波罗计划中使用的芯片
▎创新生态的进化
登月工程的创新生态雏形在硅谷不断成长。为人所称道的硅谷“企业家精神”,其实就是这一创新生态助推反映在人们心态上的结果。
在这个生态中,产学研密切互动,到了模糊原有边界的地步,加之活跃的风险投资,为创新技术创造便利。民间力量对新兴技术进行开发,同时又逐渐上升由政府进行立法支持,保障创新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力量。
如今的硅谷聚集着大量的科技公司
从半导体、芯片,再到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往后的每一个 10 年,硅谷都引领着科技创新的发展。
90 年代,Plug and Play 的前身在硅谷核心地带创立。将硅谷自然发展出的创新氛围加以升级和深入,打造成遍布全球的创新生态。
1998年,谷歌团队在 Plug and Play 前身——
斯坦福大学路 165 号楼
这个创新生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企业和创业公司之间的开放合作。大企业掌握资金、市场、行业资源,是行业发展的主要拉动者。同时,大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催生了对创新的渴望,是创新的主体。创业公司虽然体量小,“在夹缝中求生存”,但他们往往带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特质,是新技术的发源地。
这一阶段的创新生态打通了大企业和创业公司之间的隔膜。双方有效、精准地对接,大企业向创业公司开放内部资源,对创业公司进行孵化和加速,让创业公司的新技术得到验证,缩短他们产品化的周期,快速打开市场;大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开放式创新的方式,节省开发新技术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快速推进业务发展。
创新生态打通交流的隔膜
这一切都在“城市”这个载体上发生。在创新生态里,城市不只是一个行政划分或者地理空间,它为大企业和创业公司提供了创新不可或缺的配套资源:人才、资本、市场、政策、空间,都依托于城市而存在,城市给开放创新提供了资源配置流转的舞台。
随着各方主体创新实践的开展,他们对合作产生了更加多样和细分的需求,创新生态本身也在不断演进。到了这个阶段,创新生态更加凸显出“互联”的特点。
创新生态的新阶段
一方面,更多的参与方加入进来。投资机构可以找到更好的投资标的,用资本助推创业公司成长;从高校实验室里诞生的新技术可以走向市场,产生商业价值;城市政府一边挖掘本土潜力企业,一边获得国际视野,吸引外省市、甚至外国高科技公司落户,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另一方面,交流和互通不再局限于大企业和创业公司之间,大企业和大企业、创业公司和创业公司、投资机构和高校、创业公司和政府等等都可以彼此合作。同行业的企业可以在上下游之间产生联动,跨行业的企业在交流中发现创新突破点,共同创造新的商业机遇。
▎创造新的未来
登月 50 年后,科技创新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人类已经把两颗旅行者探测器送出了太阳系,人工智能、基因工程、5G 等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Gartner 发布的 2019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当今世界的创新更加呈现出“开放”、“融合”的特点,Plug and Play 的创新生态也朝着合作共生、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方向不断进化。
当生态营造得越来越完善,其“赋能”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参与到生态中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和自我实现、自我突破的机会,整个体系可持续地运转,人人各取所需而又怀揣着同样的对创新终极目标的追求,新的未来就在一次次碰撞中创造出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加入 Plug and Play 中国
科技创新生态
添加微信小助手 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群
及时掌握最新资讯
和我们一起奔向星辰大海
推荐阅读
简单 3 步
为 Plug and Play 公众号标星
随时掌握全球最新创新脉动
Plug and Play 中国
Plug and Play前身始于1998年的大学路165号,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和孵化包括Google、PayPal、Dropbox在内的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
Plug and Play正式于2006年在硅谷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超过20年的长期积累,目前在全球超过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生态空间和区域办公室;年平均进行早期科技投资超过250笔,先后累计投资初创企业近1,000家,累计为超过280家全球500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服务,年平均举行初创企业和大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超过700余场。
成立于2015年的“即联即用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目前拥有包括北京总部在内的上海、重庆、深圳四个创新中心,开设投资、联合创新对接、初创公司孵化与加速、全球城市跨境创新以及创新生态空间等五大业务板块,构建了中国领军的创新生态平台,覆盖线上和线下创新平台,并为之配套构建了包括高校科研联合创新、政府、风险投资、创新生态研究、城市创新伙伴等多维度的创新生态伙伴体系。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pnpchina.com
- 关注 Plug and Play 中国,关注全球科技创新 -
戳这里
↓加入Plug and Play中国科技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