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 | 修炼真经:为什么组织韧性是化“危”为“机”的企业战略选择?
为抗击严寒,制作温暖的棉衣太慢,而问别人借棉衣又太难。因此,凛冬将至,要想平安度过,就要在夏天就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好过冬的棉衣。
”4 月 8 日晚,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创新藏经阁”系列知识分享直播首期正式上线,由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曹仰锋博士主讲、管理合伙人赵晨先生特邀主持。超过 11 万人次观看了本次直播。
在疫情当下,曹仰锋博士用前沿与深度的管理学洞见,分享了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席卷之下,企业抵抗冲击、浴火重生,甚至能够持续成长的制胜秘方——组织韧性。
后台回复“组织韧性”,回看全程直播;回复“往期活动”,还可回顾更多线上路演和分享会。
还有即将上线的其他活动,在文末“推荐阅读”立即预约!
来不及看视频?我们把直播精华和互动问答浓缩成 3,000 字,前方高能👇
赵晨先生首先进行主持,对 Plug and Play 以及创新生态研究院进行介绍。
赵晨介绍 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
曹仰锋博士在整期直播分享中,用多年研究、甄选与沉淀形成的卓越企业案例以及生动的讲解,逐步为观众们深入剖析了“组织韧性”这一能力在企业管理中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重点。
在新冠病毒疫情对全球的冲击之下,面对美国股市的 “熔断”情况,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你坚持足够长的时间,你会看到市场上的一切。我活了 89 年,也没见过这种局面。”
曹博士指出,中国以及全球的企业要在这次巨大的危机中获得历练与成长,必须怀抱敬畏之心,再成功的企业也不能器满意得,认为自己不可战胜。
▎六家卓越企业案例:途经多次低谷,未曾陷落一蹶不振
西南航空
经历了四次大危机——石油危机(1979-1985),经济危机(1990-1997),9-11(2001-2007),金融危机(2008-2015),却能屡屡战胜并抓住机遇获得成长,实现相对稳健的盈利,从 1973 年至今持续盈利 47 年。
苹果
1996 年苹果陷入生存危机、濒临倒闭。1997 年乔布斯回到公司带领苹果团队战胜危机,并重塑商业模式,成为全球第一家市值达到 1 万亿美元的企业。
微软
2014 年微软在消费端硬件和移动互联网几乎“全面溃败”,萨提亚 · 纳德拉担任 CEO,带领微软走出转型危机,重塑商业模式,成为市值达到 1 万亿美元的企业。
星巴克
2008 年,星巴克濒临倒闭,霍华德 · 舒尔茨重新担任 CEO,制定重塑计划,带领星巴克走出危机,并在以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京瓷
京瓷在过去 60 年的时间里,遭遇互联网泡沫、金融危机、大地震等多次危机,稻盛和夫带领京瓷一一度过,连续盈利 59 年。
乐高
从 1997 年开始,乐高陷入了长达 8 年的财务危机,濒临破产。2004 年,约恩·维格·克努斯托普被聘任 CEO,制定了艰难的复兴计划,终于浴火重生。
回看六家公司在危机中的成长轨迹,审视今时今日的疫情危机,对企业来说这些危机就像寒冷的冬季。
为抗击严寒,制作温暖的棉衣太慢,而问别人借棉衣又太难。因此,凛冬将至,要想平安度过,就要在夏天就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好过冬的棉衣。
而对于企业来说,度过危机寒冬的“棉衣”便是“组织韧性”这一能力。
“组织韧性” 是在危机中重构组织资源、流程和关系,促使企业在危机中快速复原,并推动企业持续增长的能力。它往往并非在危机来临时就可以立即培养,必须做好长期的规划。
而今天的企业往往已经身处危机之中,没有时间再去等待。
对此,曹仰锋博士建议,企业要从最脆弱之处开始审视自身的问题并行动起来、提高组织韧性,这样才能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在提高组织韧性、成为高韧性企业的管理实践中,有两大核心问题:
是什么措施让高韧性企业走出危机并获得持续增长?
是什么因素塑造了高韧性企业的组织韧性?
曹仰锋博士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剖析了如何掌握符合企业自身特征、不可复制的“绝招”,以及驱动高韧性企业组织韧性的重要因素。
▎高韧性企业的五项修炼
企业的组织韧性这一能力,实际上是战略、资本、关系、文化与领导力五大韧性的能力组合。
而五大韧性中的每一个背后,都有一项“修炼”,即驱动因素。它们对应地分别是精一战略、稳健资本、互惠关系、至善文化与坚韧领导。
曹仰锋博士着重为大家分享了其中的核心与基础——“精一战略”。
曹仰锋博士讲解“精一战略”起源与内涵
“精一”一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著作《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被称为中国哲学中的“尧舜十六字心法”,人心有至善至恶之变,而“道心”这一至高原则却很精微、难以坚持,因此一定要不断“精一”,实现平衡。
而“精一”放在当今视角审视企业战略,则是在动荡的环境中持续与专注地思考和立足于企业之“本”。
“精一战略”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四项基本原则:专注核心业务、坚持能力驱动、敬畏成长之心、内生增长模式——
专注核心业务
西南航空公司在四次危机中,从企业成立之初一直坚守“低票价”与“卓越服务”的战略定位。
创始人赫伯·凯勒赫曾说:“我们坚持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并要做到极致,要做到被别人更好。”
西南航空的员工懂得如何找到公司的核心使命,并始终坚守、立足其上。
这种战略的一致性有助于企业去匹配获取一致性的资源和能力,还降低了企业选择的复杂性,能够重点发力。
战略的本质是选择,选择“不做什么”和选择“做什么”同样重要。
而采用骑墙战略的大型航空公司,却因为想要同时占领高、低票价两种市场,本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匹配、支持,模糊了公司在顾客心目中的定位,损伤了企业的品牌认知。
坚持能力驱动
称霸欧洲的拿破仑却败于俄国广阔的纵深与战斗的毅力;手握一个指南针的旅人不顾障碍闷头前进却无法成功穿越沙漠。
看似无关的历史与生活案例,其实都能给予企业在培养组织韧性方面的启示:
有了伟大的目标、宏大的战略和方向还远远不够,资源和能力不能脱节,要在实践中动态匹配战略的方向。
西南航空便是这样,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工和燃油两大成本,始终保持低票价和低成本的竞争优势,通过这种极致的运营支持自身的“精一战略”,实现目标与能力的匹配。
敬畏成长之心
曾经一些华尔街“专家们”认为,西南航空需要以更快的步伐扩张。但西南航空却从未采纳,始终保持稳健的增长步伐,将年增长率设定在 10%-15%,甚至将其视为一种纪律。
而这种“持续性”和“纪律性”形成了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了组织的“战略韧性”。
内生增长模式
高韧性企业的增长模式是以内生增长为主、外延扩张为辅。
在星巴克陷入战略迷失与发展困境的时候,霍华德·舒尔茨发现快速的增长导致遗忘了经营之本——“人”:合伙人、咖啡、顾客以及独特的星巴克体验,才是帮助星巴克走出危机的核心办法。
曹仰锋博士在即将出版的著作《组织韧性:如何穿越危机持续增长》中写道:
在危机中获得了胜利并不是因为你战胜了危机,而是因为你长期保持了对危机的敬畏。
”启示与勉励当下身处危机中的企业做好长期的“作战准备”,怀抱敬畏之心去历练与成长。
▎互动问答环节摘录
Q:直播观众,A:曹仰锋博士
Q:
自疫情爆发以来,Plug and Play 也已经和许多创业公司有过交流,了解到他们在客户流失、市场活动减少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小的难题。
曹博士在直播中分享了许多卓越企业的案例,比起大型企业,创业公司的生存能力要弱得多,对他们来说提高组织韧性更加需要侧重哪些方面?
A:
小企业与大企业最大的不同是资源,小企业因资源不足往往不能弥补在发展中犯的一些错误。因此,企业越小越是要聚焦、专一,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精一战略”。
核心是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最拿手的业务;第二,删减不必要的业务;第三是保持现金的充足储备。
在企业经营中“现金为王”,利润是血液,而现金流是空气。稻盛和夫就曾提出全员营销对抗危机的观点。小企业必须要聚焦资源和能力。
❉ ❉ ❉
Q:
在危机中企业是否应该减缓或停止创新的脚步,该如何平衡战略上的稳健和创新的激进?
A:
战略的稳健一定要靠创新。而创新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我不提倡创新就必须激进的观点。
而对中小企业来说,更应该采用“微创新”。在危机中不要以高速增长为目标,而是持续增长,放到长周期去看,那些拥有百年基业的企业都不是百米冲刺一蹴而就。
在危机中的创新要围绕两大指标的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运营创新)与人员利用效率(管理创新)。
❉ ❉ ❉
Q:
开放式成长和创新生态建设在提高企业韧性、克服这次疫情危机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A:
Plug and Play 在近几年的创新实践中十分重视“互联创新”这一概念;结合今天的主题,我想提到“韧性生态”。
韧性组织的背后将来一定是韧性生态。比如在企业的供应链生态圈中,没有企业能够单独生存,危机当中没有一个企业能独善其身。
大企业要构建创新生态,小企业要融入创新生态。未来在互联创新时代,企业有生态化和被生态化两种命运。
❉ ❉ ❉
Q:
本次疫情危机已从国内蔓延成为全球的挑战,一些全球化企业的韧性会受到哪些挑战?曹仰锋博士有什么判断和预测?
A:
我个人认为,此次危机可能会对全球化产业布局带来很大的影响,产业配套会为应对下一次危机而改变。
全球化企业在北美、亚太、欧盟三个主要区域,需考虑产业链的配套问题,在这三大区域要能够配套自己的资源。
一个可借鉴的案例是海尔,海尔在国际化中一直坚持本土化的研发、生产和营销,因此全球化的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会较小一些。
❉ 完 ❉
想了解分享会的更多内容?后台回复“组织韧性”,即可收看全程视频。
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还将推出“创新藏经阁”系列知识分享直播后续节目,欢迎持续关注我们(ID: PLUGANDPLAY),及时了解最新活动安排。
曹仰锋,博士,香港创业创新研究院院长,兼任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院长,哥本哈根商学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兴趣为商业模式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组织行为与组织变革、平台生态圈等。
担任多家大型企业战略顾问,长期跟踪研究海尔、阿里巴巴、亚马逊、苹果、丰田汽车、西门子等企业的战略转型。
在《哈佛商业评论》、《商业评论》、《清华管理评论》、《中欧商业评论》、《新华文摘》、《管理世界》等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出版《第四次管理革命》、《海尔转型:人人都是 CEO》、《案例研究方法》等多部著作。
Plug and Play 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简称“IIE”)
我们的使命:打造创新生态开放式研究平台。
我们的愿景:成为具有中国影响力的创新生态研究平台。
IIE 以富有国际性、前瞻性和洞察力的创新生态研究为核心,以课题研究、案例开发、圆桌论坛、闭门会议、工作坊、创业孵化为核心业务,为 Plug and Play 生态伙伴(企业、政府、创业公司)的创新机制和创新生态提供智力支持,助力 Plug and Play 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加入 Plug and Play 中国
科技创新生态
添加微信小助手 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群
及时掌握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关于 Plug and Play 中国
Plug and Play 前身始于 1998 年的硅谷斯坦福大学路 165 号,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和孵化包括 Google、PayPal、Dropbox 在内的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
Plug and Play 正式于 2006 年在硅谷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超过 20 年的长期积累,目前在全球超过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生态空间和区域办公室;年平均进行早期科技投资超过 250 笔,先后累计投资初创企业近 1,000 家,累计为超过 280 家全球 500 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服务,年平均举行初创企业和大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超过 700 余场。
成立于 2015 年的“即联即用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目前拥有包括北京总部在内的上海、重庆、深圳四个创新中心,开设投资、联合创新对接、初创公司孵化与加速、全球城市跨境创新以及创新生态空间等五大业务板块,构建了中国领军的创新生态平台,覆盖线上和线下创新平台,并为之配套构建了包括高校科研联合创新、政府、风险投资、创新生态研究、城市创新伙伴等多维度的创新生态伙伴体系。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pnpchina.com
创新精英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