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看 | Zoom天使投资人张于庆:十年前,我为何pick袁征?

科技创新加速器 PLUGANDPLAY 2023-01-11


硅谷沉浮 29 年,资深投资人有何心得?投资新人,是否需要套用固定模式?Zoom 成立初期,为何坚定投资?


7 月 24 日,我们网络连线知名投资人、TSVC 清谷资本创始合伙人张于庆,聊了聊他在硅谷 29 年的投资经历。



当天,还有硅谷公司法律师刘晓笑讲解初创公司股权架构分配,Run The World 、LivNao Technologies 、Predictiv 三家优秀科技创业公司进行精彩演讲。


点击下方音频立刻收听论坛金句 🎧 下滑阅读精华文字版。

点击阅读原文,回看直播全程视频。



▎29年,我见证硅谷“三起三落”


时间很快,我在硅谷已经有 29 个年头,也经历了硅谷的“三起三落”,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的繁荣与泡沫。


可能最近十年,大家觉得都是在向上走,但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1991 年我来到硅谷,那时冷战刚刚结束,硅谷还在经历萧条时期。刚来硅谷时我加入了 Amdahl,后来陆续在 SUN, VERA, Cisco 工作过。


我见证了这些公司为科技公司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其中有 Juniper 的联合创始人,他后来加入了 KPCB 并成为了一位合伙人(GP),投出了很多优秀科技公司;Andy Bechtolsheim,最低调的硅谷投资人之一,Google 早期的天使投资人;Vinod,后来成为 Khosla Ventures 的合伙人;还有 Java 之父 Bill Joy、Scott McNealy 等人。这些由微软谱系(Microsoft family tree)走出来的科技投资人,深深地影响了硅谷的风投行业。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1993 年我尝试了创业,最后在 1998 年以 6800 万美金将公司卖掉并先后加入 Cisco 和 Juniper。Juniper 可以算是上一个互联网泡沫的经典公司,市值类似今天的Zoom。在 Juniper 工作的时候,我结识了 Pradeep,他是一个技术型人才。他在 65 岁高龄,又一次开始创业并且拿到了 7000 万美金的融资。


由此可见,硅谷的创业精神真的是刻在骨子里的


2011年,我正式进入投资行业。其实,在此之前,我个人也有投资的兴趣,机缘巧合中也投中了两家独角兽公司。



▎中美商业模式正在互相复制


在硅谷,我们也发现,投资模式从美国复制到中国,往往存在 18 个月的“时间差”。比如,2008年 Groupon 上线,2010 年美团网、拉手网成立。


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中国模式复制到美国往往需要 3 年时间。比如从 ofo、摩拜到现在的 lime bike,都走在了美国创业者的前面


▎Zoom 创始人非清北出身,我为什么投他?


Zoom 创始人袁征不是北大清华出身,但是有特别强的地方。那就是,他直到今天为止都非常勤奋。


袁征个人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没有在美国上过学,直接来美国工作,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技术骨干,后来成为了副总裁(VP)。


不可否认,袁征的成功有一些外在因素。但是他内在的能力和勤奋是无法否认的。


每一个人都有创业机会,每个人离成功都不遥远。


▎不当 VP,不要奖金,袁征的魄力吸引了我


认识袁征,是因为他的业绩很好,而且在华人社区里面比较活跃。


其实在投资以前,我就已经认识了袁征。第一次见面,是在 4366 Santa Clara 的楼里偶然遇到了,后来就聊了起来。


最引起我兴趣的,是袁征辞去了 Cisco 的副总裁(VP),奖金都不等了就出来创业。而且他当时已经有了下一代产品的蓝图, 让我感觉他很有准备


当然,我们对市场的尽调也表明了 Zoom 的潜力。袁征对员工的领导力,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他还没有融到钱,就有一堆人放弃高薪,愿意跟他出来创业。我们相信,在做这些产品的工程师,能有这样的魄力加入,那 Zoom 一定是一款很有希望的产品。


当时的 Zoom 和今天不一样,不是那样的香饽饽,袁征也还没有那么厉害。所以我当时没有害怕错过他们的心理。


作为当初的 18 个天使之一,我们是唯一的机构投资人。Zoom 初始并不起眼,甚至 2、3 年以后也是如此。但是袁征依然一步一步地把这个公司带了起来



也曾被人抢先融资,遗憾错失 Carta


除了 Zoom 以外,Carta 也是我印象很深刻、很有意思的一个案例。


当时我在一个会议上,正好遇到了 Carta 的创始人,也就顺道来看他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本来是很无聊的业务,是帮助人管理股票和证书的公司。但我当时想到,我们经常投资,各种证书票据还要专门找到保险柜去放,很麻烦,那这个产品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当然,对 Carta 我们也有些遗憾。下一轮融资的时候,我们本还想再进一些,但是被人抢了先。所以这点让我印象很深刻。


▎“以人为本”是投资关键


虽然我们的投资业绩值得骄傲,但是这也是从共 165 个投资案例的经验教训里得来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教训还是跟人相关。投资时可能有思路和打法,但很难用一个公式,把值得投资的人给描述出来。


除了金融科技和科技,我还关注深科技核心领域,包括半导体、医疗设备、远程医疗、软件结合的医疗领域。


但都是要以人为本。也就是说,我们想找到好的创业者。尤其是当看到,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想产品,而且愿意来说服我们,我们就愿意去支持他。


▎成功创业者画像没有固定模式


在投资这些成功公司以后,肯定会对现在的投资选人有所影响。有相似点会加分,但也不绝对,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


比如袁征,有很强的领导力,当初跟他出来创业的 40 个人,基本上都没有离职。这在创业公司里是很罕见的。


而且,袁征也告诉员工们,我是独立创始人(single founder),你们来的再早也不是联合创始人(co-founder),你们都是员工,但是我会带领大家一起好好干。他的这种风格很不一样,而且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所以我们觉得,和创业者的互动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找到一个固定模式,把后来的新人往里面套。


▎工作经历并非创业的决定性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基本所有的成功华人创业者都是约 35-45 岁。这是一个黄金创业年龄,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的创业者其实有大公司的工作经历。


但是,我们也投资过很多毕业生创业的公司,比如硬科技、深科技领域,从博士实验室直接出来的学生。另外,在一些消费领域,我们认为大公司的培训反而会影响创业者们对市场的判断。


所以工作经历和创业的关系也不绝对


▎关于主办方


Plug and Play Connect 坐落于美国加州硅谷,旨在帮助来自顶级学校的少数族裔学生、校友创业者和投资人,获得优秀商业资源、创业资金和身份支持。


Plug and Play Connect 利用来自全球 500 强大企业合作伙伴资源、数千家被投公司与行业高管资源,为少数族裔学生提供工作机会、工作签证、移民支持和创业投资。


我们愿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学府合作,其中包括他们的少数族裔学生会、校友会等,一起帮助他们挖掘我们可以提供的商业资源,为他们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回看直播全程视频


添加微信小助手 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群

及时掌握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关于 Plug and Play 中国


Plug and Play 前身始于 1998 年的硅谷斯坦福大学路 165 号,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和孵化包括 Google、PayPal、Dropbox 在内的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


Plug and Play 正式于 2006 年在硅谷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和超过 20 年的长期积累,目前在全球 3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生态空间和区域办公室;年平均进行早期科技投资超过 250 笔,先后累计投资初创企超过 1,150 家,累计为超过 400 家全球 500 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服务,年平均举行初创企业和大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 1,000 余场。


成立于 2015 年的“即联即用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目前拥有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区域创新中心,在武汉、无锡、南京设立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另外有包括青岛、广州、郑州、重庆、南通、佛山等超过20个城市创新生态合作伙伴。开设投资、联合创新对接、初创公司孵化与加速、全球城市跨境创新以及创新生态空间等五大业务板块,构建了中国领军的创新生态平台,覆盖线上和线下创新平台,并为之配套构建了包括高校科研联合创新、政府、风险投资、创新生态研究、城市创新伙伴等多维度的创新生态伙伴体系。迄今已服务了 100 家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孵化加速 4,000 家创业公司,并投资了包括 ApplyBoard、autox、纵行科技、银基安全、大界机器人等超过 140 家科技创新企业。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pnpch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