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电子版吗?”
昨天像往常样写了篇最新一期《经济学人》导读,也像往常样收到了这样的问题:
有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电子版吗?
顺手点开这位读者的头像,发现他已经关注我两年多了,这是第一次给我留言互动:
第一反应是很扎心,觉得自己很失败,关注我这么久的读者还在问这样的问题。我可以直接把电子版发给提问的人,不过我认为那样做不对,因为并没有真正解决你的问题。学会学习,比学会点英语知识重要太多。
我写过几篇有关自己动手找资源的文章,如果你有同样的问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我还写过一篇叫《你为什么学不好英文》,其中一条很扎心: 你不是学不好英文,你是什么都学不好。
听起来很伤人,不过事实不是如此吗?比如甄别真伪的能力、基本沟通能力、搜索能力,没有这些学到的只能是零星的知识而不是智慧。
每一次写文章,在线下举办活动,总是有人问到:XXX资料在哪里找啊?我一边被扎心(因为提问的是老读者),一边想我还能做点什么?
除了上面的两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 3 点学习意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早日走出被“找不到资料”支配的恐惧,早日把注意力放在行动和成长上。
1.官网意识:别忘了第一手信息
要有从官方网站获取一手信息的意识和习惯。比如在美国办社保、考驾照、办理手续,第一件事就是去相关官方网站查询需要准备什么,里面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济学人》也是如此,登录官方网站,最新新闻、如何订阅、有什么活动尽收眼底:
比如你想知道官方推荐你怎么读,点“The Economist apps”,安卓和苹果系统都有说明:
一个品牌的官方网站是它的门脸,比如你想了解《经济学人》的历史、编辑特点,读一读网站上的 About The Economist。许多人都是从里面复制粘贴翻译了几段,然后你就当成了个宝。既然都学英语了,就要多用英语接触一手的信息才是。
你可能会说,《经济学人》的网站我上不去啊!这样的技术问题需要自己解决,能花钱就解决的可以花钱就解决。
2. 花钱意识:有时候花钱就是省钱
读《薛兆丰经济学讲义》,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他说:商业是最好的慈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商业,光凭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恐怕世界会一片混乱。你情我愿,你需要我提供,好就再买不好就换一家,世界在这样的机制下创造和发展。
对于学习这事,很多时候能花钱其实就是省钱。比如你花几十块钱买了本书,就能学到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多值啊;你花了几百、几千块就解决了你一直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并且因此提升了能力,多挣了几万块,这也是超值。怕的是花钱了不学习,在消费那一刻就耗尽了进步的毅力和勇气。
拿找资源和科学上网来说,你自己搞不定但是又特别需要,那就花钱找人解决就好了,不要世界第一等。去哪花钱?淘宝啊、朋友圈啊,重赏之下必有靠谱之人。大家都淘宝这么多年了,用淘宝的方法淘知识、淘工具是一个道理。
3. 搜索意识:提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读研时有堂课是 Education & Techonology,老师让我们利用软件设计课程,其中有一项是给学生设计一堂课,让他们利用网络寻找、评估、筛选信息才能完成。这种能力被称为“information literacy”。我们这一代人的传统教育中并没有刻意培养这样技能,因此我们收集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普遍都差一些。
“学英文看世界”说的也是通过习得一门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增强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无论你英语水平如何,都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最后再啰嗦几句。
警惕那些“我这有资料”的人,他们可能是好心好意真的爱你,不过可能也会把你溺爱到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更警惕那些“免费资料群”,这些群确实是可以获得资源的方式之一,我想提醒你不要长期处于被信息轰炸的环境。
我爸从小就和我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远离不必要的噪音,对身心都好。
另外我在微博上看了太多资源型博主,每天推送一大堆资源,让你看了后不收藏一下都觉得可惜。这种心理很正常,Fear of Missing Out,我也经常有这样的恐慌。不过一定要提醒自己“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这些资源博主很可能自己都不会看自己推荐的东西,或者他们就是专门做这个的,不要和他们比。
曾国藩说:“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
大概是说大道理不必多讲,能坚守一两句家常话就能成事。我们不需要几万词汇量、存几十份报刊、几百本书才能学好英语。学习的道理简单到难以置信。当大家都在求快求省事的时候,你稍微淡定、勤快一点儿就能成事。
比如从少问、不问“有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电子版吗?”做起。
猜你还想读: